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隨潮歸去花和尚,無處跟尋魯智深

隨潮歸去花和尚,無處跟尋魯智深

少年時初讀《水滸傳》,最愛武松,因其武功高強,威武豪邁,快意恩仇,每每反覆流連武松的傳記,視其為心中偶像。及至年長,經歷不少溝坎波折,閱歷了不少人心深淺,漸至體察人間凄苦繁多,弱者常常無人眷顧,像武松那樣能夠自保的強者又有幾何?但凡弱者遇難之時,若有強者無私護衛,當為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仁大義者。水滸傳108位中,能夠擔的這個美譽的,唯魯智深一人而已。

小說中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衡定,那就是本來虛擬的人物,我們卻偏偏覺得他(她)曾經在這世上生活過,這天空,這清泉,這花月,這清風,他們與我們一樣曾經享用過,讚歎過,由此,我們覺得與他們有了生命印記上的聯繫。比如林黛玉和賈寶玉,當我們為他們的愛情唏噓感嘆之時,何嘗想過他們根本是作者虛構出來賺我們的眼淚來的?

小說人物帶給我們的真實感,源於作者傾盡心血融入真情的塑造和刻畫。不得不說,魯智深是施公最喜愛的人物,所以,他絕不肯讓魯智深沾污了世間的猥瑣齷齪,而讓他體格闊達,形貌偉岸,力能扛鼎,武藝超群。更為令人激賞的是,魯智深雖舉止魯莽,卻是心思細膩,雖能啖酒肉,卻是心清如水,雖殺人無算,卻是菩薩心腸。

對魯智深這個小說中的人物,我們不由得讚歎,敬愛,從而心生親近之感,由此想和他一個頭叩在地上,結為八拜之交,好在這炎涼的世間也終享一片溫情。

魯智深愛打架,但他從不為自己打架,這一點,是和武松有本質上的區別的。武松打虎,是為保全自己性命;武松殺嫂,斗殺西門慶,是為兄報仇;醉打蔣門神,是為還報施恩酒肉衣食的優待;血濺鴛鴦樓,是為一雪牢獄蒙冤之恥;蜈蚣嶺殺了王道人,竟然只為自己的雪花戒刀「不曾發市,且把這個鳥先生試刀」。細算下來,都是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

魯智深則截然相反,他的每次出手,都是為解救他人於水火之中,從不顧及自己的身家性命,這與佛家悲天憫人的大慈悲是一脈相通的。魯智深還是魯達的時候,就為素不相識的金翠蓮父女打了一架,當然這一架打的是極其精彩而又毫無懸念,但打過之後懸念就來了,因為魯達在打之前根本就沒想過我會為此丟了很好的工作,丟了安逸的生活,丟了令人羨慕的身份和地位。望著躺在地上挺屍的「鎮關西」,他也只是想「俺只指望打這廝一頓,不想三拳真箇打死了他。洒家須吃官司,又沒人送飯,不如及早撒開。」軍官的身份、地位、威望,這些世人極其重視的東西,他竟然是一點都沒有牽絆,只是想著「沒人送飯」這件事似乎很糟糕,是不是很傻很天真?從此,魯達開始了浪跡天涯的生活,先是剃掉了很威風的絡腮鬍須,然後穿上了皂布直裰,頂著一顆明晃晃的腦袋,當起了和尚,從此成為魯智深。在身為魯達之時,我想他從未有過這樣的人生預算,就為了一對素不相識的父女,搞得自己窮途末路,這在世人眼裡,應該是極其沮喪失敗的吧?應該是連腸子都要悔青了吧?可我們聽到過魯智深的抱怨了嗎?他依然敞亮地笑著,大踏步地走著,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遇弱扶弱,急人所急。尤其是野豬林救護林沖,魯智深的情深義重真是感天地泣鬼神。當時的魯智深是好不容易才有了一個安身之處——看守大相國寺的菜園子,雖說只是個不起眼的菜頭,不比往日提轄官的威風,但每日里是好酒好肉,更有一幫潑皮恭維取樂,以魯智深樂觀豁達的性情,足可快活度日。但是,林沖遭難了!素不相識的金翠蓮尚且出手相救,自己的兄弟怎可袖手旁觀?野豬林一聲巨吼,那渾鐵禪杖飛出去之時,魯智深剛剛安穩的快樂生活不知又一次飛到哪裡去了。

一路護送,一路關懷,一腔兄弟深情,一顆忘我佛心。

魯智深的外貌堪稱一個「莽」字,史進初見他時,書中是這樣描寫的:「頭裡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扭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絲戰袍;腰系一條文武雙股鴉青;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干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真正一個草莽英雄!可這個鐵塔似的魯智深卻刺了一身的花綉。在《水滸傳》中,有三個人身上有花綉,一個是九紋龍史進,身上九龍蟠飛,十分的潮,因此得名「九紋龍」。一個是小乙燕青,人生的俊俏,身上的花綉更是平添幾分魅力,令閱人無數的京師名妓李師師都讚不絕口。魯智深也是一身花綉,因此掙得一個「花和尚」的名號。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給他帶來什麼魅力上的加分。但魯智深的花綉,卻讓我們看到他個性中愛美的部分。

他是真的有一顆懂得欣賞美的玲瓏剔透心。

水滸傳中108位好漢,別說是男人,就是三位女將也沒有欣賞山水美景的品味和習慣,但魯智深卻常常欣賞山川秀色,甚至由於貪看沿途的 「山明水秀」而誤了投宿的客店,不得不借住在桃花村,這才引出了「花和尚大鬧桃花村」的故事。魯智深對自然美景的欣賞迷戀,書中有多處點染,比如第三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中的一段:

「再說這魯智深自從吃酒醉鬧了這一場,一連三四個月不敢出寺門去;忽一日,天氣暴暖,是二月間時令,離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門外立地,看著五台山,喝采一回,猛聽得山下叮叮噹噹的響聲順風吹上山來。」

「看著五台山,喝采一回」可有「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氣度?此時的魯智深與那個不拘生活小節,「每到晚便放翻身體,橫羅十字,倒在禪床上睡;夜間鼻如雷響;要起來凈手,大驚小怪,只在佛殿後撒尿撒屎,遍地都是。」的魯智深是不是完全不能吻合?可他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人,這就是魯智深的可愛之處,他真實,純樸,愛美,懂美,毫不做作,至情至性!

對於錢財,魯智深的態度是身外之物,即散即聚。救助金翠蓮,他拿出五兩銀子,張口就向剛剛結識的史進、李忠借錢,史進拿出十兩,還說「直什麼,要哥哥還」,魯智深便歡喜;李忠小氣,摸出二兩,魯智深便丟還給他,這個舉動意味著魯智深對李忠的蔑視,不願與之深交。他對錢財看得不打緊,瞧別人也應該如此才好。在桃花山上,魯智深覺得與周通、李忠不是同道中人,二話不說,趁便拿了酒桌上的金銀酒器等物,踏扁了裝進包裹從後山一滾而下,「拽開腳步,取路便走。」金聖嘆評道:「爽快!自是天性。」

對於魯智深而言,正如在《醉打山門》戲詞里所唱:「罷,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所以對俗世中的一切,他從不執著。

魯達,是他出家前的俗名,但這個名字叫的好,可見施耐庵對他的喜愛。 「達」有「通」的意思,四通八達;「達」還有練達、達觀的意思,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不計個人的得失。

《論語·雍也》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人」是使人達,意思是幫助他人,使他人騰達。這是儒家思想「仁」的具體體現。一個仁愛的人,是一個以「博施濟眾」為己任的人,是一個努力提升自己,並樂於助人,樂善好施的人。

出家後的魯達法名為魯智深,顧名思義,就是極具智慧的人。

若論智慧之人,史上莫過於諸葛亮,但諸葛孔明的智慧更多的是治國理政、雄才偉略,精於算計等,是政治家的或者說是謀略家的智慧,這智慧雖令人高山仰止,但總有一種面對聰明人的提防和畏懼。而魯智深的智慧是不著痕迹的,是渾然天成的,是大巧若拙的。魯智深一生隨波流轉,從未貪念過什麼,若說有過,那就是對弱者的同情心,對兄弟的仗義心。他是極有人情味的,只要入了他的法眼,豁出命去,也要護你的周全。在第五十八回「吳用賺金鈴弔掛,宋江鬧西嶽華山」中,他為救出史進去刺殺華州賀太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被賀太守捉拿之後,破口大罵,反把賀太守做了一個審判。張口就說:「你倒敢拿洒家,我死也與史進兄弟一處死,倒不煩惱!」生死在他看來,不是煩惱事,若不與兄弟死在一處,倒是煩惱事。若說魯智深也有貪念,那就是貪念人世間稀有的赤膽真情!

除此外,魯智深一生洒脫不羈,行止間隨情隨性,令人欽羨。他倒是很像莊子所說的「絕聖棄智」的人,意思是說,每個人把自己的明慧、聰敏、知巧、德性,都內含而不炫耀於世,天下就不會迷亂、邪僻了。當然這是理想境界,而魯智深卻真的具備這種「絕聖棄智」的天性。正因為他擁有這種渾然天成的智慧,這善因成就了善果,魯智深成為《水滸傳》中結局最好的一個。他一生征戰無數,卻從未受傷,全身而退。相比其他梁山好漢,在征討中死的死,傷的傷,殘的殘,令人唏噓悲嘆。武松英武一世,最終斷掉一臂;智多星吳用計謀無數,也沒有算到自己是上吊自盡;梁山老大宋江,貪權奪利,結局是一杯毒酒斃命。

而魯智深,他在杭州六合寺安然坐化,死前寫了一篇頌子,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終究是慧根深種,他頓悟了。

魯智深死後哀榮備至:

「眾多頭領都來看視魯智深,焚香拜禮。宋江自取出金帛,表散眾僧,做個三晝夜功果,合個朱紅龕子盛了,直去請徑山住持大惠禪師,來與魯智深下火。五山十剎禪師,都來誦經。迎出龕子,去六和塔後燒化。那徑山大惠禪師手執火把,直來龕子前,指著魯智深,道幾句法語,是: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大惠禪師下了火已了,眾僧誦經懺悔,焚化龕子,在六和塔山後,收取骨殖,葬入塔院。」

「五山十剎禪師,都來誦經」,「徑山住持大惠禪師,來與魯智深下火」,這是佛門中人何等的榮耀!

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的方式是一樣的,都是哭著來的,別無選擇。而我們走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在世上行走一遭,如果能像魯智深一樣,宅心仁厚,豁達洒脫,至情至性,最終修得善果,安然離世,「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這不能不說是人生極大地福報。

《水滸傳》雖說是一部小說,但又何嘗不是你我的人生?

作者:姚建華 北京師範大學大同附屬中學,教學教研校長

來源公眾號: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 的精彩文章:

誰把正月十五變成了元宵節?你知道嗎?

TAG:學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