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雲可能是劉備的貼身護衛將軍嗎?應該輪不上!

趙雲可能是劉備的貼身護衛將軍嗎?應該輪不上!

我認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常山趙子龍,聲名鵲起,應該歸功於明初小說《三國演義》,在小說《三國演義》產生之前,趙雲的名聲應該還是比較低的,尤其在宋元時代的「說三分(說三國)」等曲藝說書內容中,在唯一流傳下來的宋元話本小說《三國志平話》中,趙雲的武功水平也就是「能夠和張飛堅持大戰六十回合,落荒而逃」而已,且在官方的歷代武廟中,趙雲都沒有候選資格。

趙雲的身份、地位與將軍等級,按照《三國志》,比較難以直接界定,現在有許多人認為「趙雲是劉備的貼身護衛將軍」,我僅僅從官職名稱上去比較,覺得這種可能性極小。

東漢末期、三國早期,官職名頭比較亂,尤其是將軍稱號,雜號將軍滿天飛,但是我認為,還是能夠從早期的東漢朝廷體制中,找到變化的脈絡,並且還可以大致推導出這個職位的管轄範圍,相互探討聊聊官位,好玩而已:

一、漢朝時期的將軍,不是常設職位,不是固定的行政或軍隊的職位,出兵打仗或鎮守一方等,才會冠名為「將軍」。

在漢代的正常時期,將軍不是一個常設的職位或官位,往往是有戰事需要才會任命為將軍,比如出征打仗、鎮守一方等,這些將軍的稱號不是絕對固定的,完成任務之後,將軍稱號往往就被取消,論功封賞,賞賜爵位,裂土封侯,甚至封「萬戶侯」,皇帝也不太會放心把軍隊一直交給某個將軍,或者在將軍稱號前再加上一個正式行政職位職務的抬頭,比如,大名鼎鼎的衛青,打仗的時候,從車騎將軍上升到大將軍,等到戰事稍微安歇,他的職位變成「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就是正式的行政職位,三公之一。形象的比喻,就是「鐵打的軍隊,流水的將軍稱號」,哪裡有需要,才會產生將軍的稱號。

衛青

二、漢朝皇帝身邊的貼身侍衛統領,是比較固定的,名頭也不是將軍,而是「中郎將」;

將軍的稱號是不常設的,也不是固定的,有戰事需要才會產生,將軍也不是一個常設職務或職位,但是,皇帝身邊的「御林軍」或「禁衛」部隊是固定的,御林軍的統領屬於正式職位,是固定的行政職務,他們的職務名稱不是「將軍」,雖然掌握御林軍有一定兵權,是介乎行政與軍隊之間的,正式名稱是「中郎將」。

東漢時期,「光祿勛」這個部門是具體負責皇帝身邊事物的,秦代漢初叫做「郎中令」,主要是負責宮城或宮門內的事物,包括宮城宮門內的保衛安全工作,宮城宮門之外的安全保衛,就交給「衛尉」部門了,「光祿勛」和「衛尉」、「太常、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等稱為「九卿」,其實是九個衙門,屬於部級單位,「光祿勛」這個部門的主管叫做「光祿勛卿」,年薪標準是「中二千石」,比照現在大米的平均市場價,我認為差不多就是年薪標準是「18萬以上」,這就是《後漢書 百官志》中所講的:「光祿勛,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衛宮殿門戶,典謁署郎更直執戟,宿衛門戶,考其德行而進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獻」。

光祿勛這個部門總管宮門內皇帝的一切事物,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也在其中,光祿勛部門中就有具體人員主管皇帝的禁衛或羽林軍(俗稱:御林軍),官職名稱是「中郎將」,是「光祿勛卿」的下屬,級別稍微低於九卿,年新標準也稍微低一點,是「比二千石」,按照具體管轄職責,分為「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等五種,全面負責皇帝的各項安全保衛工作,如果皇帝出巡到外面,那就有羽林中郎將跟隨出去,全面負責皇帝的安全工作了。

後漢書

三、中郎將這個名頭,在東漢末期、三國初期,可能衍生為「貼身侍衛統領」或「禁衛統領」。

東漢末期,諸侯分割,各路諸侯身邊的貼身親兵或禁衛,應該是由「中郎將」來帶領,他們還不是皇帝,不能細分成上面的那些具體的中郎將,等到發生戰事了,需要把這些貼身護衛統領派出去打仗,那就不叫「中郎將」,而冠之以「將軍稱號」了,比如:

1、董卓的中郎將是呂布:呂布投靠董卓後,情同父子,「甚愛信之,誓為父子。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稍遷至中郎將」。董卓的貼身侍衛統領就是呂布

2、曹操的中郎將,許諸、張郃等:曹操最有名的貼身侍衛統領,就是許諸,許諸幾乎一直是守衛在曹操身邊的,尤其是曹操大戰馬超的時候,曹操跑出去和馬超面談,只帶了一個人,貼身侍衛,那就是許諸,馬超想要趁機抓曹操,被許諸嚇退了,許諸立了大功,從稍微普通的校尉變成了「武衛中郎將」,真正變成曹操貼身侍衛統領,從此伴隨曹操左右,屬於「內臣」(《許諸傳》);

3、劉表的中郎將是黃忠:劉表作為荊州牧,有自己的貼身侍衛或親兵,統領就是黃忠,「荊州牧劉表以為作中郎將」。

4、劉璋的中郎將,吳懿:益州牧劉璋也有自己的貼身侍衛統領,就是婚親吳懿,兒媳婦的哥哥,吳懿後來也成為劉備的姐夫。

張飛

四、劉備有過哪些中郎將呢?劉備有自己的中郎將,先後有張飛、諸葛亮、龐統、劉封等:

1、第一個中郎將:張飛。

劉備剛剛當上左將軍的時候,第一個中郎將就是張飛,劉備協助曹操打敗呂布,張飛被曹操任命為中郎將,是專門為剛剛當上左將軍的劉備配備的,而張飛這個中郎將,直到赤壁大戰劉備拿下荊州五郡,轉成鎮守一方的「宜都太守」,才不當劉備的中郎將,而是轉成征虜將軍了,是平級調動,不是升遷,史書上用的詞是「以」而不是「遷」,「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張飛傳》);

2、第二批中郎將:龐統、諸葛亮等

龐統:龐統是軍師中郎將,跟隨劉備入川的,是劉備身邊的貼身人員,貼身人員也有可能分為文武兩種,戰爭時期,可能就用武官名頭命名吧,龐統是作為劉備的貼身人員身份進入四川的,可能立功心切,死在小小的雒縣。而當時劉備進入四川,為了表明誠意,帶的都是名義上的貼身人員,要麼是沒有名分的,比如黃忠,等到平頂成都,才給了名分,是「拜為討虜將軍」,用的詞語是「拜」,趕緊彌補,劉備腦子好得很。

諸葛亮: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諸葛亮留守荊州三郡,是作為劉備的留守人員,「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主要任務是「收稅」,沒有擔負「鎮守職責」,所以他的名頭還是「中郎將」,而不是將軍,鎮守任務交給張飛關羽了,張飛就從中郎將平級調動「以」征虜將軍了。劉備打下成都,需要諸葛亮鎮守成都,自己去打漢中,諸葛亮才「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有了鎮守地方的職責,諸葛亮才使用將軍稱號,而且也是平級調動,史書用詞不是升遷的「遷」,而是平級調動的「以」,一字千金。

3、第三批中郎將:劉封、董和等

劉封:劉備平定成都,身邊兩個有名的中郎將,龐統早已死了,諸葛亮鎮守成都變成「將軍」;在劉備征戰漢中期間,身邊的侍衛統領,應該就是劉封,「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劉備當上漢中王,劉封依然是中郎將,劉備的貼身侍衛統領應該就是劉封,當然,貼身侍衛統領不一定就只有一個人。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要求劉封發兵援救,「中郎將」劉封正好在上庸,他沒有發兵,其實我認為他心中一定有怨氣也有苦衷,原先上庸太守申耽作為降將,被劉備加封為「征北將軍,領上庸太守」,而有功勞的劉封,啥也沒有撈到,實質上是鎮守上庸,卻沒有平級調動成將軍,名義上還是中郎將,屬於劉備的貼身侍衛統領,是被劉備當成眼線放在那裡的,心中一定有怨氣,同時,要調動劉備的貼身侍衛統領,也不是關羽所能做到的,劉封沒有援救,也在情理之中,故他回到成都後,劉備也拿他沒有辦法,只能是責備而已,不能直接處分,最後聽從諸葛亮的挑唆,賜死劉封。

董和:「先主定蜀,征(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董和從頭到尾,都是劉備的中郎將,而且還是劉備誠意聘請的,用的是「征」字,董和一直跟隨在劉備身邊,不知道何時去世的(史書中沒有記載),董和沒有出去打過仗,也沒有鎮守過任何地方,就從未用過「將軍頭銜」,他就自始至終呆在劉備身邊,直到去世,在清朝,他配享成都諸葛武侯祠,站在劉備座位下,可見不一般。

董和

五、趙雲應該沒有當過劉備禁衛或御林軍的統管,他的名頭從未有過「中郎將」字樣。

三國早期,各種名頭雖然比較亂,但是,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還是會依照漢代的體制的,到了三國後期,可能比較安定了,各項職務名稱也開始正規化,禁衛或御林軍統領的名稱也開始變得規範,比如劉禪時期,有了「虎賁中郎將」,是糜竺的兒子糜威擔任的,糜竺子孫三代,「皆便弓馬,善射御雲」,當個禁軍統領比較合適的。

趙雲

劉備生前,趙雲的職務是牙門將軍和翊軍將軍,屬於純軍隊人員編製,應該是在軍隊里或者鎮守一方,不應該是禁衛或御林軍編製,在官職這種事情上,劉備還是比較遵守制度的,否則他自己也會沒有面子。當然了,我認為,趙雲即使沒有當過劉備的禁衛統領,說出去也不丟臉,反正現在這麼受歡迎,但不能反其道而為之,不能因為現在受歡迎,就要給他「後補」一個好一點的履歷或出身吧。當然了,歷史上往往會這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邊緣漫步者 的精彩文章:

死後平等都如此來之不易
說一說,諸葛亮39歲就能當丞相的可能秘訣

TAG:邊緣漫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