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最帥氣的學習,用24小時學習當別人365天

如何最帥氣的學習,用24小時學習當別人365天

思維是最根本的武器

本文從什麼是學習、為什麼要學習,怎樣學習三個層面拆解學習,取材於萬維鋼《萬萬沒想到》,成甲的《好好學習》,采銅的《精進》,古典的《躍遷》,大鬍子關於學習的一系列文章,及所認識了解的學習高手怎樣學習的,以及個人這麼多年來大學時候1200本書的閱讀量及一直不間斷的學習,到現在的踐行知行合一,於日常生活中時時刻意練習的一個總結!本文內容比較多,請慎入!

第一:什麼是學習

學習為兩個字,學和習。

繁體寫法就是一個人用雙手去模仿。就像我們小時候練字,需要不斷的臨摹。

。繁體寫法一個羽一個日(其實那個是日,結果流傳下來寫成白了)。羽就是扇動翅膀。日就是每天扇動翅膀。講的是刻意練習

任何一個東西,不論是理論,還是產品都要從道、法、術、器、例進行分析對比,所以我的小蜜圈叫道法術器。

。道生一,一生二的道。佛陀管它叫第一義,希臘人管它叫本體,那個說在有生之年把人類送上火星的人叫他第一性原理

。法則的法。其實叫原則更合適

方法、經驗

。器具的器。工具

案例的例。

而學和習多適用於術、器,有關道法的知識,適合看和觀。向外為看,向內為觀。

看書是向外看,內化連接是向內觀

只看不觀,那些知識不是你的。它是別人的,你不過就是一塊可以移動的硬碟

學習必須調動你舊有的知識,感官,你所有的種種,與新的知識產生鏈接、融合,轉化為真正自己的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思維模型!

——多來自公眾號姜胡說

第二:為什麼要學習

學習本來就是反人性的,每個人要思考的是,你為什麼要學習,你想通過學習收穫什麼?

從讀書的角度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讀書是為了掌握技能,通過各類考試,或者純粹是為了娛樂。另一種人讀書卻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內力。這兩種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多大差別,但是假以時日,他們的「智慧」水平將會有天壤之別。只有後一種人,才配被稱為「讀書人」。

有很多人總結過讀書的技術。總結得最好的大概是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此書最牛的地方並不在於任何特殊的技術,而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認為閱讀有三個檔次:為了娛樂而讀,為了信息而讀和為了理解而讀。首先,只有為了理解某個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而讀書,才值得認真對待。其次,讀書該以我為主,而不是以書為主。我注六經,而非六經注我!

只有興趣與愛好及內在動力才能真正的支撐自己,在學習的路上,不斷前行,如痴如醉。興趣與愛好會變,只有內在的動力才能賦予你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往無前,披荊斬棘!

人生就是持續反覆的構造,它既是不斷延續的,也是不斷變化著的,就像一個故事,有衝突、有轉折、有高潮,也有預埋在暗處的種種伏筆,在某一個時間節點發揮奇效。只有去發現和追求自己所熱愛的東西」,而不是追尋「某種預設期待的軌跡」。為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選項,做出更加完美的決定。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常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讓我們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如果有太多的可選項,應該把選擇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後對可選項從不同的維度做出評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性特彆強的選擇時,最好的方法是聆聽內心的聲音。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並不是某一個選擇。

人生應處處以最高目標為原則而達至非凡人生的故事。「最高目標」,並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數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標,而是指從整個人生來看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這個目標反映了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望: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那個「巴拿馬」。

傳統的中國文人非常不喜歡談論名利,認為做事業最好是為了興趣、責任感和集體榮譽,甚至最好把從事的運動當成修身養性的機會。而我們看到的高水平運動員恰恰不是這樣。他們上場不是為了跟對方球員交朋友,也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精神面貌,甚至也不是為了打出賞心悅目的比賽。他們上場是想贏!如喬丹、科比、博爾特!

奔跑吧兄弟,去尋找你心中的「巴拿馬」,傾聽她的召喚,讓她不要再做「深閨怨婦」。用你的柔情款款,撫慰她荒蕪已久的心靈!

深度的認知和學習,永遠沒有輕鬆,要耐得住寂寞,下得去苦功夫。沒有刻意學習的痛苦,就沒有一針見血的清楚!

同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做任何事情都要記住你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分清哪些是手段,勿迷失於形式而忘卻本質!

第三:怎樣學習

上節我們講到要從道、法、術、器方面分析問題!而學習之道在於哪裡?

學習之道在於帶著問題出發,去切實的解決問題,只有學以致用才是有用的!如做出一個產品、收穫一種習慣、獲得一種審美體驗!

1.應該學習什麼內容!

在數學中有個理論為冥律。而研究表明冪律無處不在,給我們的一個最重要的啟示是:社會和自然的大部分系統都有重點,做事情一定要抓重點,持續地抓住重點,就抓住了最高效率的關鍵

冪律的第一個特徵,就是高度的不平均最通俗的表達就是「二八法則」「馬太效應」或者是「長尾理論」。20%的客戶帶來80%的生意,20%的人佔有80%的財富,20%的辭彙表達了80%的信息…

我們要達到快速的學習效果就只有抓住重點,抓住規律,把握道!在我看來,這個世界最底層的規律應該與化學、物理、數學密切相關。畢竟這個世界是由隨機出現的基本粒子組成的化學元素構成的。而數學是錨!

太初有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如實觀照!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基督!馬斯克所謂的『第一性原理』,其重要性在於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2.大多數人的學習現狀及功夫在詩外

現在的時代,大量的產品取代了書本提供的功能。人們更傾向於通過視頻或者音頻獲取信息。越來越多的人是通過電視劇了解三國而不是書本,喜馬拉雅在我們正在做某件事(譬如開車)的時候,仍然能夠為我們提供資訊。更多人的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者讀書類軟體獲取知識。

時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資訊類產品越來越多。

這是好事,如果學習就是獲取資訊的話。

所有好的資訊類產品經過審慎而又精美的包裝,都是為了讓你更容易的整理出你」自己」的思維。你直接將他們包裝過的觀點裝進自己的大腦中,需要的時候,直接按動」播放」鍵就可以了。這就是為什麼你看了那麼多的公眾帳號,聽了那麼多的羅輯思維,參加了那麼多的課程,但是仍然只能讓這些知識應用在餐桌上的原因。

而知識是基於過去的。建築學家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在《建築的永恆之道》一書中提到了」模式」這個概念:」形式是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情境則定義了問題」。

所以,知識是在某種情境下的經驗的總結。

專家會告訴我們問題是如何被解決的。當問題發生的情境可以最大程度的再現時,知識可以通過下載、刻意練習的方式來獲取。

那麼,如果問題發生的情境不能再現時,又當如何呢?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問題不能在問題發生的層面得到解決。

你所掌握的知識總有一天會失效。

最有可能的時間就是現在。

學習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你問我一個問題。

●那個問題可以透過知識來回答透過他人的經驗。

這就是為什麼你知道的如此之多,但是卻用不出來的原因。

●問題也可以透過智慧來回答透過自己的經驗。

你可以通過學習的方式將下載到的知識整合進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很好,因為你成功的將別人的知識變成了你自己的智慧。

但這也很糟糕。當變革來臨時,經驗會是你最大的敵人。

環顧四周,那些曾經非常成功的企業家開始慢慢落後於這個時代。他們不學習嗎?不是。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曾經成功過。

知識是積累的,智慧也是

它們都基於過去。智慧比知識更近,但他們都基於頭腦

覺知並沒有攜帶過去。它來自於內心的湧現,一種自然而然的生髮。根據事物的運行規律,與自我的互動,內觀!

我們還要了解的一點是知識的邊界,每個理論的使用條件,及行動的界限!

而唐君毅先生在《說讀書之難與易》一文中對深度讀書法寫得極為透徹,這裡只引一小段:「見文字平鋪紙上,易;見若干文字自紙面浮超凸出,難。見書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見書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變大或變小,難。順書之文句之次序讀書,易;因識其義理之貫通,見前面文句如跑到後面,後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紙變捲筒,難。於有字處見字而知其意義,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於字裡行間無字處見出字來,難。」

3.有效學習的的方法

a——刻意練習

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家K. Anders Ericsson。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把人的學習分為三個層面: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刻意練習需要掌握四個重點

1.只在「學習區」練習;

2.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

3.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4.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必須關注兩點: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訓練;2.大量地持續練習

用什麼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長」在身上呢?關鍵在於兩點:

·必須進行大量的重複訓練;

·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

而文學巨匠舒爾茨在教授文學的時候,教的是文學最物質化、最技術性的層面,就像我以前上吉他課時,老師讓我們每天做的手指體操,俗話說的「爬格子」。也像鋼琴課老師讓我們彈的「哈農」,極其枯燥單調乏味的手指練習。這些本身毫無藝術性可言的練習曲,卻是通向藝術自由的必經之路。

刻意練習不好玩。它要求練習者調動大量的身體和精神資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覺得你在享受練習的過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練習

b強力研讀強力

研讀跟「刻意練習」有三個共同點:

第一,不好玩。世界冠軍培訓基地沒有「寓教於樂」這個概念。「強力研讀」不是為了娛樂和休息,而是用非常嚴肅認真的態度,非得把一本書融會貫通以至於「長」在自己的大腦里不可。這種讀法相當累。我認為寫讀書筆記是一個非常正經的工作。

第二,用時少。就如同在那種專門培養天才的最好的音樂學校里,孩子們每天真正練琴的時間絕對不超過2個小時一樣。沒人能長時間堅持那樣的強度,而沒有強度的訓練還不如不練。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時間閱讀,但你很難做到用很多的時間強力研讀。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擾的時間段留給最好的書。

第三,不追求快。很多讀書方法教人怎麼用最快的速度讀完一本書,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讀完的書根本不配讓我們讀。讀書的一個關鍵技術在於對不同的讀物採取不同的閱讀速度。娛樂性的小說,純粹信息性的新聞,讀得越快越好。而對於處在我們的「學習區」內的好書,則應該慢慢地仔細讀。把一本書快速讀完,就好像把一首曲子快速彈完一樣,這不是練琴,這是為了完成練琴任務。讀書人的一個秘密就是,讀得慢,吸收知識和增長內力的效率會更高。據說失讀症患者之所以特別容易出人才就是因為他們讀得慢!

這也是曾國藩的兵法「結硬寨,打呆仗」,慢即是快,提綱契領

c反思

從理論出發不一定能指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行動後要及時反思,並梳理這件事情的「反應鏈」,特別關注其中發生的意外現象。

而反思不是總結,兩者的側重點非常不同。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或者,換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從應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採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記日記、寫作,就是很好的反思之法!

d、以教為學

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教別人之後,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可以把外界反饋分為三種: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評、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每一種反饋都有特定的價值:正面反饋能堅定我們猶豫不決的心態,增強我們的自信;否定和批評會促使我們反思,校正之前的錯誤想法;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則讓我們發現新的世界,讓我們的思考更加周全。

我現在的學習從之前在大學時候每周10本,到現在每周最多一本經典,多是帶著自己的問題出發,尋求解答,不計較錯過多少知識,在於切實解決自身的實際問題,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思維模型!

同時通過社群,及某些夥伴的私下交流,強鏈接,與各大咖思想碰撞,觀點交流,聯機學習,將新舊知識融合,跨學科、跨行業的一個思考!

我所見到的學習高手,都是掌握了根本性的方法,在於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通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個問題,時時刻意練習!其關鍵還有,通過對基本概念的深入解讀,透徹理解,將最基本的原理、概念遷移到生活中的萬事萬物去。學習內容的重點應為第一手知識,如哲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其中的硬知識,同時了解人性,學習心理學!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堅信理論,刻意練習,勤而行之,一個人就會變成上士。

萬法歸一,殊途同歸。太初有道,大道至簡,一個真正的學習者,不要有學科之分,這種工業化留下來的產物,而應成為通才!為學當如群山式,一峰突起眾峰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除了提到的幾位,推薦張首晟,這個是大師級人物《第一性原理與創業》,黃曉傑的《產品哲學——用第一性原理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維核武 的精彩文章:

TAG:思維核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