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第一「倒貨商」

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第一「倒貨商」

原標題: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第一「倒貨商」


葡萄牙本國只原產一種著名的植物即金雀花,但是,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卻通過海外殖民地之間的貿易聯繫,將世界上許多種作物或植物運來運去。結果是,這些植物在世界上各個地方生根發芽,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



part1


作物流通


在中世紀的晚期,葡萄牙國內就出現糧食不足的現象,以至於有些人認為去外部世界尋找糧食也是葡萄牙人推進地理大發現事業的一個原因。葡萄牙人不但以軍事行動佔領休達等著名的糧食產地,而且在伊比利亞半島以外也尋找適宜糧食生產的地方。在發現馬德拉群島以後,葡萄牙人就開始在那裡種植小麥。


了小麥以外,在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葡萄牙人已經知道亞洲等地的東方稻米,葡萄牙人統稱其為「印度(不是國家概念)稻米」。15世紀末年,在幾內亞比紹地區,已經有人種植一年收割兩次的稻米。葡萄牙人第一次到巴西時,帶回的物品中就有大米和芋頭。據說稻米先由葡萄牙人帶到維德角,然後又從那里傳到巴西。葡萄牙人還在聖海倫娜島種植果樹,引進豬、羊等家畜,使得這個本來荒無人煙的島嶼變得有生機,因為葡萄牙人想把這個島作為大西洋上的一個中轉站和補給站,給那些從印度航行回國的海員提供食物和一切補給。


葡萄牙人還將東方的物產運回到該國在非洲、美洲的殖民地以及本國。最著名的就是香料,包括產於馬拉巴、印度斯坦(北印度地區)以及印度尼西亞的胡椒,北印度的生薑和豆蔻,產於錫蘭的肉桂和肉豆蔻以及摩鹿加群島的丁香,等等。它們不僅用於烹飪,也用於藥用。胡椒原產於東南亞的香料群島以及印度西海岸,這是葡萄牙在地理大發現初期從東方帶回的最重要的物品。生薑原產於亞洲的熱帶地區,很早就存在於印度和中國。當葡萄牙人抵達印度的時候,生薑已經在東方廣為傳播,並且有史料表明已經在非洲東岸種植了。葡萄牙人將生薑帶到了聖多美以及印度,並且得以迅速推廣。肉桂在16世紀初年的時候,僅在錫蘭種植。為了壟斷錫蘭的肉桂貿易,葡萄牙人在1556年進攻錫蘭。在16世紀,有人記載因為葡萄牙耶穌會士的攜帶,肉桂傳入巴西。



17世紀歐洲著作中描繪的葡萄牙人在世界各地運輸的作物-其中有菠蘿、花生、芒果和腰果等等


除了香料以外,葡萄牙人在轉運美洲以及亞洲作物、植物方面,其種類要遠遠豐富得多。早在公元2—3世紀,歐洲人對於亞洲的作物已經略有所知。在以後的數世紀里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的中介人零零散散地將這些作物帶到歐洲。但是,達· 伽馬來到印度則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葡萄牙人發揮了主要的作用將這些植物和香料傳播到世界各地。例如,菠蘿原產於美洲的中部和南部,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分別發現了菠蘿,他們立刻認識到這種水果的價值,因此在熱帶地區廣泛推廣。葡萄牙人在1505年就已經將菠蘿帶到海倫娜島,1518年就已經帶到印度。


此外,葡萄牙人通過印度西海岸的殖民地還將美洲的土豆(馬鈴薯)、玉米、番石榴、番茄、木薯和煙草引入包括印度在內的東方地區和國家。


17世紀在印度作廣泛旅遊的法國旅行家讓· 巴普蒂斯特· 塔維尼作出了高度評價—葡萄牙人無論來到哪裡,都會使該地變得對後來者更美好



part 2


器物流通



在此期間,器具也隨著作物的傳播而流通於東方與西方之間。潘日明談到葡萄牙本國以及巴西等殖民地的器具流入澳門以及中國,中國的器具又由澳門流向印度、歐洲和伊比利亞國家的情形:「我們從巴西運來了鼻煙。鼻煙玻璃小瓶玲瓏剔透,是精巧的藝術品。至今那些收藏家仍對此讚嘆不已,愛不釋手(傳說賈梅士曾有一紅木櫃,內裝300多隻鼻煙瓶,逝世前他已賣掉了一部分)。同樣,澳門也向巴西和歐洲運去了大量的瓷器、景泰藍、象牙件、漆、佛山絲綢和其他紡織品。在埃斯庫里亞修道院的豪華私室里,在科英布拉大學圖書館裡,以及在葡萄牙和巴西的幾個博物館和教堂里,尤其是在果阿總督和澳門總督以及其他貴族的家裡(我記得是瓦萊· 德· 帕拉迪紐斯和馬賽杜· 德· 卡瓦萊羅家)珍藏著地道的中國畫、屋頂畫(巴西貝洛· 奧利藏特附近的薩巴拉聖母教堂)、宗教禮儀裝飾、花瓶、雕像和木雕刻。


在地理大發現時代,葡萄牙的瓷器有三個不同的來源,但是其淵源都在東方:一是來自印度果阿的,被稱為「印度的瓷器」;二是來自1550年至1640年葡萄牙人與日本的貿易所獲得的日本瓷器;三是來自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殖民地澳門的中國瓷器。所有這些瓷器匯合起來使得里斯本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日本以及中國瓷器市場。



東方文化對葡萄牙傳統的衝擊要數中國對17世紀的葡萄牙


瓷器和瓷磚的影響最大。


part 3


動物流通



繼西班牙人以後,葡萄牙人還將動物在世界各地運來運去。他們將印度和亞洲其他地方的動物和家畜帶到了美洲,包括馬、驢、騾、牛、羊、豬、雞、鵝、狗和貓。在巴西,葡萄牙人最初沒有將這些動物和家畜引入,直到1549年王室在巴西建立政府以後,葡萄牙人考慮在當地定居才這樣做。除了羊以外,所有其他的動物在巴西都找到了它們的家園,在這些動物被帶到這裡以前,葡萄牙人還考察了當地的氣候、降雨、土壤、日照、溫度等情況。除了這些動物的食用價值以外,它們還對於當地的經濟產生了影響。公牛可以用來拖運裝載甘蔗的板條箱,拉沉重的貨車,拉動碾壓甘蔗的磨子,還可以用來耕地。騾子和驢是最佳的長途交通工具。開闊的草原是養牛群的最佳牧場,在巴西的南方和北方,這樣的牧場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這些牧場出產的獸皮可以出口和用來包裝煙草以及其他捆紮的貨物。豬肉成為巴西當地人的主食,特別是在礦區尤其如此。馬匹成為快速的交通工具,像牛群一樣散布在廣闊的草原上,騎馬的人一般是紳士,有別於跟在主人後面的奴僕。



16世紀初年葡萄牙人描繪的巴西動物如鸚鵡與猴子,還有當地的印第安人和植物。


地理大發現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上流社會還將一些動物視為域外珍奇而加以收藏。葡萄牙人不是最早也不是最後一個對於域外奇珍異獸感興趣的民族。大約在葡萄牙人征服休達的時候,中國明朝鄭和的遠征船隊就將東非、霍爾木茲和亞丁等地的域外奇獸如老虎、獅子、孔雀,特別是神奇的長頸鹿帶回中國。葡萄牙人則從非洲和巴西帶回猴子、蜂鳥和鸚鵡。


到了18世紀的時候,若奧五世也下令從巴西帶各種鳥類回葡萄牙,他特別要求巴西的總督盡量要減少運輸途中鳥類的死亡數量,為此目的葡萄牙人還製作了一種特別的籠子,總督則要求艦長們想盡一切辦法讓這些籠中物活著抵達里斯本,這正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在東非羅安達裝船的動物和大量的鳥類在漫長的旅途中不可避免地會死去,因為從東非出發的船隻必須先要將奴隸和貨物送到巴西的巴伊亞和伯南布哥,然後再橫越大西洋回到里斯本,途中出現動物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新書資訊


以上文章節選自我社新書


《葡萄牙海洋帝國史(1415-1825)》


作者:顧衛民


2018年1月出版



內容提要:


本書以全球史觀撰寫而成,視域廣闊、立意深遠、文筆流暢。起自中世紀葡萄牙基督教王國的建立以及1415年葡萄牙人攻佔北非休達,終止於1825年葡屬巴西殖民地的獨立。真實地描繪了近代早期葡萄牙海洋帝國世界性擴張的起伏盛衰和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舉凡葡萄牙海洋帝國擴張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宗教的動因、它在非洲、亞洲、美洲的殖民貿易和傳教事業及其與母國的天然聯繫、葡萄牙與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教廷的歷史關係,均有較為深入的分析。書中還討論了葡萄牙海洋帝國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世界性的貿易網路、殖民地城市制度、第一個全球性的商業通用語言葡語的推廣、作物以及動物的流通、文化知識的交流以及近代葡萄牙的民族精神(塞巴斯蒂安主義和彌賽亞主義的合流)的形成 。


作者簡介


顧衛民,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果阿-葡萄牙文明東漸中的都市》(2009)、《以天主和利益的名義-早期葡萄牙海洋擴張的歷史》(2013)、《從印度洋到太平洋-16-18世紀的果阿與澳門》(2016)等。


點擊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又為何戰爭不斷?
今天,請大家一起來「雲吸貓」

TAG: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