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重磅!2018年普利茲克獎授予印度傳奇建築師巴克里希納·多西

重磅!2018年普利茲克獎授予印度傳奇建築師巴克里希納·多西

第一時間分享最具實戰景觀乾貨

2018建築界最高獎之一普利茲克獎於北京時間3月7日晚上23:00發布,著名建築師巴克里希納·多西榮獲2018年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我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的追求建築的精神意境,我將我的生命、哲學和夢想延展在我的作品中。在建築設計中,我深受導師·勒·柯布西耶的教導,沒有他我便無法獲得這個莫大榮譽。他的指導讓我對事實本質保持探索的態度,鼓勵我發現本土化的當代建築形式,才得以創造更加全面且可持續的棲居環境。」多西如此表示。

克里希納·多西作品

下面是他的七個建築,體現了多年的設計理念,表達了對東西方文化的尊重,同時也闡述了「建築師是如何通過建築設計來影響社會發展」。

巴克里希納·多西工作室 - Sangath

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1976–1980

桑珈建築工作室

桑珈建築工作室

印度人壽保險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區- LIC

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1970–1973

圖片來自VSF

泰戈爾紀念堂 - TMH

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1966

via Instagram alanpaukman

Edmund Sumner

洞穴畫廊 -Amdavad ni Gufa

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1994

Laurian Ghinitoiu

Laurian Ghinitoiu

Laurian Ghinitoiu

手稿

阿蘭若經濟住房 -Aranya Low Cost Housing

印多西,印度

1982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via MIT Library

建築學院環境規劃與科技中心-CEPT

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1962–1966

Laurian Ghinitoiu

Laurian Ghinitoiu

圖片來自網路

印度管理研究所班加羅爾分校-IIM

班加羅爾,印度

1977-1997

Wikimedia user Sanyam Bahga

關於普利茲克建築獎

普利茲克建築獎

傑伊·普利茲克和妻子辛蒂發起

自1979年起,每年一次頒給建築師個人的獎項

是建築界最高榮譽,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

截至目前40屆,產生了45位獲獎者

本屆評委

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 (主席): 建築師,200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來自澳洲悉尼。

史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 美國最高法院法官。來自美國華盛頓特區。

安德烈·科赫亞·德拉葛André Aranha Corrêa do Lago: 現任巴西駐日本大使。

張永和:建築師,及教育工作者。來自中國北京。

克里斯汀·法伊萊斯Kristin Feireiss: 建築策展人,作家,以及編輯。來自德國柏林。

彼得·帕倫博男爵Lord Peter Palumbo: 建築贊助人,英國倫敦蛇形畫廊信託基金榮譽主席,大英藝術協會前主席。來自英國倫敦。

理查德·羅傑士Richard Rogers: 建築師,2007年普利茲克獎得主。來自英國倫敦。

貝納德塔·達格利亞布艾Benedetta Tagliabue: 建築師,及教育工作者。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

拉坦·塔塔Ratan N. Tata: 塔塔集團控股公司 Tata Sons 榮譽主席。來自印度孟買。

妹島和世: 建築師,201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來自日本。

王澍: 建築師,201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來自中國。

瑪莎·索恩Martha Thorne (行政總監): 西班牙IE建築設計學院院長。來自西班牙馬德里。

歷屆獲獎回顧

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在普利茲克建築獎走過的39年間,每一屆都把獎項頒發給了哪些大師,這些大師又有哪些作品?

1

1979年獲獎者: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

(美國)

有人來我家時,我就說,「別說話,看看四周。」——菲利普·約翰遜

1979年約翰遜成為獲得普立茲建築獎的第一人。他是美國建築師和評論家。早年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建築。為讓美國人熟悉現代歐洲建築,他做了很大的努力。他為自己設計的住宅「玻璃屋」(1949)給他帶來了聲譽。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Community Church, California, 1980

Photo by Richard Payne

AT&T Corporate Headquarters, New York, New York, 1958

Photo by Richard Payne

2

1980年獲獎者: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紀有關庭園景觀設計的著名建築師,他於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瓜達拉哈納附近的一處牧場,那裡是一片紅色泥土的大地,有很多起伏的小山丘,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巴拉干有著不可思議的能力,對於材料的忠實呈現,因應當地的建築特色,在建築物內部所呈現的光影變化,活潑的色彩隨著水景的倒影產生的律動,創造出一種貫穿建築與景觀的寂靜氛圍。當然美化墨西哥的功績,也為他帶來國際上的認同最高的榮耀是1980年所獲得國際普立茲克建築獎。

Capuchinas Sacramentarias del Purismo Corazon de Maria, Mexico City, Mexico, 1960

Photo Barragan Foundation, Birsfelden, Switzerland/ProLitteris, Zurich, Switzerland

Cuadra San Cristobal, Mexico City, Mexico, 1968

Photo Barragan Foundation, Birsfelden, Switzerland/ProLitteris, Zurich, Switzerland

3

1981年獲獎者: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國)

1981年第三屆普利茲克獎得主。生於格拉斯哥,畢業於利物浦大學,開業於倫敦。他死後英國皇家建築學會設立了以他命名的斯特林獎。

History Faculty Library,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1967

Arthur M. Sackler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85

Photo Burt Frogblast

4

1982年獲獎者:凱文·羅奇Kevin Roche

(美國)

凱文·羅奇1922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1948年移民到美國,1964年成為美國公民。羅奇最受讚譽的設計之一是福特基金會大樓(紐約)。這座建築由玻璃、銹色鋼筋和暖褐色大理石構成,寬敞的中庭高達12層。

Center for the Arts, Wesleyan University, Middletown, Connecticut, 1973

Fine Arts Center,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Massachusetts, 1974

5

1983年獲獎者:貝聿銘Ieoh Ming Pei

(美國)

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的建築師。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 1967

Photo by Ezra Stoller/ESTO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Massachusetts, 1981

Photo by Steve Rosenthal

6

1984年獲獎者: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

(美國)

理查德·邁耶,美國建築師,現代建築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4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東北部的城市紐華克,就學於紐約州伊薩卡城康奈爾大學。早年曾在紐約的S.O.M建築事務所和布勞耶事務所任職,併兼任過許多大學的教職。1963年,邁耶在紐約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邁耶的作品以「順應自然」的理論為基礎,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綠色的自然景物襯托,使人覺得清新脫俗,他還善於利用白色表達建築本身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關係。在建築內部,他運用垂直空間和天然光線在建築上的反射去渲染光影效果。他以新的觀點解釋舊的建築,並重新組合幾何空間。

Douglas House, Harbor Springs, Michigan, 1973

Copyright Ezra Stoller/ESTO

High Museum of Art (interior), Atlanta, Georgia, 1983

Copyright Ezra Stoller/ESTO

7

1985年獲獎者: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

(奧地利)

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就讀於維也納藝術學院、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他早期求學期間,他表現出繪畫天份。但他選擇了建築作為他的職業,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全世界公私收藏。2014年4月24日在維也納去世,享年80歲。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相信一切建築都是有宗教意義的。

Retti Candleshop (exterior), Vienna, Austria, 1965

Photo by Franz Hubmann, Vienna

Austrian Travel Agency, Jewish Welcome Center, Vienna, Austria, 1979

Photo by Franz Hubmann, Vienna

8

1986年獲獎者: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國)

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Boehm)是德國建築師。1920年1月23日出生建築師世家。戈特弗里德·玻姆始終著眼於顏色、形式、材料、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他早先項目大多在具體塑造,但近年他開始用玻璃鋼等其他材料。

Neviges Pilgrimage Church, Velbert, Germany, 1968

Photo office Paul B?hm

City Hall, Bensberger, Germany, 1969

Photo office Paul B?hm

9

1987年獲獎者: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

1913年生於日本大阪。1961年他創建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築設計研究所。1964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達到了材料、功能、結構、比例,乃至歷史觀的高度統一,被稱為20世紀世界最美的建築之一。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而他本人也贏得日本當代建築界第一人的讚譽。1980年丹下健三被授予日本文化藝術界的最高獎--日本文化勳章。

St Mary』s Cathedral, Tokyo, Japan, 1955

Photo by Hartmut Pohling/japan-photo.de

Yoyogi National Gymnasium for the 1964 Summer Olympics, Tokyo, Japan, 1964

Photo by Hartmut Pohling/japan-photo.de

10

1988年獲獎者: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美國)

和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巴西)

戈登·邦夏一名戈登·邦沙夫特(GordonBunshaf,1909-1990),美國建築師。第10屆普利策建築獎獲得者。負責設計了紐約市的第一座玻璃牆面的利弗大廈(1952),對美國建築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還設計過奧爾布賴特-諾克斯藝術館和赫什霍恩博物館等建築(1974年)。

奧斯卡·尼邁耶,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被譽為「建築界的畢加索」,他的作品多達數百個,遍布全球十幾個國家。他曾在1946年至1949年作為巴西代表、與中國著名建築師梁思成等共同組成負責設計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的十人規劃小組,並曾在1956年至1961年擔任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的總設計師。巴西利亞被譽為城市規劃史上的一座豐碑,於1987年被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歷史最短的「世界遺產」。

Lever House, New York, New York, 1952

Photo by J. Alex Langley/ESTO

Yale University,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New Haven, Connecticut, 1963

Photo by Ezra Stoller

Congress (Chamber of Deputies and Congress Office Towers), Brasilia, Brasil, 1960

Frank Camhi

Niteró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Niteroi, Brazil, 1996

Paulo Neres

11

1989年獲獎者:弗蘭克·蓋里Frank O. Gehry

(美國)

1929年2月28日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7歲後移民美國加利福尼亞,成為當代著名的解構主義建築師,以設計具有奇特不規則曲線造型雕塑般外觀的建築而著稱。他現在入美國籍,並且生活在洛杉磯,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有名的建築教授。蓋里的設計風格源自於晚期現代主義,其中最著名的建築,是位於西班牙,畢爾包,有著鈦金屬屋頂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Spain, 1997

Luis M. Seco

DZ Bank, Berlin, Germany, 1999

12

1990年獲獎者: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

(義大利)

阿爾多·羅西(AldoRossi,1931-1997)出生於義大利米蘭,大學畢業後曾從事設計工作,做過建築雜誌社的編輯,當過教授。羅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築》,將建築與城市緊緊聯繫起來,提出城市是眾多有意義的和被認同的事物(urbanfacts)的聚集體,它與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特定生活相關聯。他的主要建築作品有:卡洛.菲利斯劇院、博戈里科市政廳、卡洛.卡塔尼奧大學、林奈機場等,他的作品體現了現代主義的簡潔,現代主義的幾何性。

San Cataldo Cemetery, Modena, Italy, 1984

Quartier Schützenstrasse, Berlin, Germany, 1998

Photo by Maurizio MWG

13

1991年獲獎者: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國)

1925年6月25日生於費城,就學於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1950年獲碩士學位,1954-1956年在羅馬的美國藝術學院學習,後曾在O.斯托諾洛夫、E.沙里寧、L.卡恩等人的事務所任職。1964年和洛奇一起開辦事務所。1977年任普林斯頓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學院顧問。羅伯特·文丘里的作品與著作與20世紀美國建築設計的功能主義主流分庭抗禮,成為建築界中非正統分子的機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代表作品有費城母親之家、費城富蘭克林故居、倫敦國家美術館、俄亥俄州奧柏林大學的艾倫美術館、新澤西州大西洋城馬爾巴羅·布朗赫姆旅館的改建等。

Vanna Venturi Hous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64

Photo by Matt Wargo

Fire Station #4, Columbus, Indiana, 1968

Photo by VSBA

14

1992年獲獎者阿爾巴多·西薩Alvaro Siza

(葡萄牙)

阿爾巴多·西薩(Alvaro Siza)1933年出生於葡萄牙,他從1949年至1955年就讀於EscoladeArtesBelas,於1954年首次設計,他在學校里教建築(ESBAP)從1966年至1969年被任命為助理教授。1988年他被授予Alvar Aalt基金會金質獎章,威爾斯親王獎、1992年,他榮獲學院獎的凱悅基金會。1993年他被授予全國建築師協會葡萄牙建築獎,香港大學榮譽博士(1992年)和巴倫西亞的Ecolepoly the chnique。他常常選擇最簡單的材料。

Restaurante da Boa Nova, Matosinhos, Portugal, 1963

Photo by epldp.com

Centro de Art Gallego, Spain, 1993

Photo by epldp.com

15

1993年獲獎者:稹文彥Fumihiko Maki

(日本)

1928年,楨文彥生於東京,195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系。1953年赴美國,先後獲克倫布魯克美術學院建築碩士和哈佛大學建築碩士,60年代末,他回到日本。楨文彥的作品植根於風土並具有文化品質,凝聚了東西方雙重文化的精神。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Kyoto, Kyoto, Japan, 1986

Tokyo Church of Christ, Tokyo, Japan, 1995

16

1994年獲獎者: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國)

1944年5月5日,出生於摩洛克的卡薩布蘭卡。1970年,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獲國家建築師文憑。他主張在建築設計中利用空間來構築實體,而不是以實體的疊加組合來構築空間。其主要的設計作品包括格拉斯城法院、巴黎國際會議大廈、紐約路易威登大廈和柏林法國駐德大使館等。同時,在多年的城市規劃設計中,他將其「開放式街坊」的理論付諸實踐,創造了一種重新詮釋城市街道、塑造都市空間的方式,他設計的城市小區充滿著都市活力,多元而開放,同時也親切近人。

Cité de la Musique, Paris, France, 1995

Photo by Nicolas Borel

Luxembourg Philharmonie, 2005

Photo by Wade Zimmerman

17

1995年獲獎者: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

1941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大阪。他從未受過正規科班教育,開創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築風格,成為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安藤忠雄甚有傳奇性,年少時家境貧困,童年在木工作坊度過。在成為建築師前,曾任貨車司機及職業拳手(成績:23戰13勝3敗7平手),其後在沒有經過正統訓練下成為專業的建築師。安藤的建築一直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他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並對整個現代主義進行批判改造。

Church on the Water, Tomamu, Hokkaidō, Japan, 1988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Rokko Housing I and II, Kobe, Hyogo, Japan, 1993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18

1996年獲獎者:喬斯·拉法爾·莫內歐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37年出生於西班牙納瓦拉省的圖德拉,1961年畢業於馬德里大學建築學院,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莫內歐把他的職業生活劃分為兩個方面:從事建築教育和進行建築實踐。在這兩個方面,他都堅持著這樣的觀點:反對「即時性」的建築風格,強調創造一種對社會具有持久意義的建築的重要性。主要作品有:國立羅馬藝術博物館(1980-1985);米羅基金會美術館(1987-1992);阿托卡火車站擴建(1984-1992);庫塞爾音樂廳和會議中心(1989-1999);斯德哥爾摩現代藝術博物館(1991-1997)等。

Logrono Town Square, Logrono, Spain, 1981

Photo by Lluis Casals

Atocha Station, Madrid, Spain, 1992

19

1997年獲獎者:斯維勒·費恩Sverre Fehn

(挪威)

生於1924年。2009年2月23日在奧斯陸逝世,終年84歲。1997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同時代挪威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也是在國外名氣最大的挪威建築師。斯維勒·費恩的老師阿爾內·克爾斯莫(Arne Korsmo)在他事業早期曾發揮過重要影響。1952至53年,費恩曾前往摩洛哥進行訪問。他在那裡遇到的自然純樸建築,為他的進一步發展定下了基調。1958年,時年34歲的費恩因設計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挪威展館而獲得國際承認。60年代,他設計了其職業生涯中的兩件精品:威尼斯雙年展的北歐展廳和挪威哈瑪爾市的黑德馬克博物館。該博物館很可能是費恩最偉大的成就。

The Hedmark Cathedral Museum, Hamar, Norway, 1979

Aukrust Museum, Alvdal, Norway, 1995

20

1998年獲獎者: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義大利)

1937年9月14日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a)一個建築商世家,並且一直生活工作於這一古城。他受教並於其後執教於米蘭理工大學。1971年-1977年,他與理查德·羅傑斯共事,期間最著名的作品為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1977)。皮亞諾注重建築藝術、技術以及建築周圍環境的結合。他的建築思想嚴謹而抒情,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方面,大膽創新勇於突破。

The Menil Collection Museum, Houston, Texas, 1987

Photo by Paul Hester

The 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Basel, Switzerland, 1997

Photo by Christian Richters

21

1999年獲獎者:諾曼·福斯特Sir Norman Foster

(英國)

生於1935年,福斯特在他21歲時最終進入了曼徹斯特大學,並選擇了為之奮鬥一生的職業。他是國際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之一,被譽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諾曼·福斯特特彆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觸,強調要從過去的文化形態中吸取教訓,提倡那些適合人類生活形態需要的建築方式。一生的榮譽很多,作品很多。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在國際上擁有著良好的口碑,它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德國新議會大廈(柏林);大不列顛博物館大廳(倫敦);滙豐銀行香港和倫敦總部等等。

Sainsbury Center for Visual Arts,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Norfolk, United Kingdom, 1978 Photo by Ken Kirkwood

The Reichstag New German Parliament, Berlin, Germany, 1999

Photo by Nigel Young

22

2000年獲獎者: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荷蘭)

1944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亞度過,後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從事劇本創作併當過記者,1968至1972年他轉行學建築,就讀於倫敦一所頗具前衛意識的建築學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雷姆·庫哈斯的許多研究,包括建築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說他是當今最富有浪漫及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是建築師中的藝術家。他的建築成就包括康索現代藝術中心(1988年)、西雅圖中央圖書館(1999年)等等。

Nexus Housing, Fukuoka, Japan, 1991

Photo by Kawano

Kunstal, Rotterdam, Netherlands, 1993

23

2001年獲獎者: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瑞士)

和皮埃爾·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瑞士)

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HERZOG)在中國因「鳥巢」而被人們熟知,儘管「鳥巢」遭到巨大的批評和爭議,這個設計在他的心目中仍然有著令人驚異的位置。1950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BALE),JACQUESHERZOG曾在蘇黎世聯合工業大學接受教育並在那裡遇到了PIERREDEMEURON.他們共同於1978年在巴塞爾(BALE)建立了HERZOG&DEMEURON建築事務所。

皮埃爾·德梅隆與同是建築大師的雅克·赫爾佐格,他們都是瑞士人,他們上了同一所小學、同一所中學、同一所大學,他們創辦了同一個建築事物所。

Central Signal Tower SBB, Basel, Switzerland, 1997

Photo Margherita Spiluttini

Küppersmühle Museum, Grothe Collection, Duisburg, Germany, 1999

Photo Margherita Spiluttini

24

2002年獲獎者: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亞)

1936年出生於英國倫敦,在新幾內亞Morobe區長大,並在那裡對簡潔、原始的建築產生了偏愛。後來,他的父親推薦其學習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vander Rohe)的建築理論以及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哲學,兩者均對他的建築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Magney House,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1984

Photo by Anthony Browell

Marika-Alderton House,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 1994

Photo by Glenn Murcutt

25

2003年獲獎者:約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麥)

約翰·伍重是一個造船工程師的兒子,於1918年4月9日出生於丹麥的奧爾堡。他在哥本哈根皇家學院(Royal Academy)學習建築學。1957年約翰o伍重(直到那時,在他的祖國,他的名字幾乎不為人知道)被正式宣布為悉尼歌劇院設計競爭的獲勝者。在隨後的5年,約翰·伍重在他在丹麥的辦公室為這個項目工作。1962年,他和他的妻子麗絲(Lis)、兒子簡(Jan)和金(Kim)和女兒琳(Lin)來到悉尼。雖然約翰·伍重在最後幾年眼睛失明,但他繼續討論建築問題,並且像一個下盲棋的棋手那樣想像規劃。2008年約翰·伍重逝世,終年90歲。

Fredensborg Housing, Fredensborg, Denmark, 1962

Photo by Keld Helmer-Peteresen

Can Lis (architect"s house), Majorca, Spain, 1973

Photo by Flemming Bo Andersen

26

2004年獲獎者:扎哈·哈迪德

(英國)

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在黎巴嫩就讀過數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學習建築學,1977年畢業獲得倫敦建築聯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碩士學位。此後加入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與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亞·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執教於AA建築學院,後來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執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哈迪德是個工作狂,至今單身一人。

Vitra Fire Station, Weil am Rhein, Germany, 1993

Photo by Helene Binet

Phaeno Science Center, Wolfsburg, Germany, 2005

27

2005年獲獎者:湯姆·梅恩Thom Mayn

(美國)

1941年出生於康涅狄格州的Waterbury,目前居住在加州洛杉磯。梅恩在南加大與哈佛大學接受建築教育,畢業後曾任教於加州州立科技大學﹙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由於年輕時相當堅持自己的建築理念,最後因故被解職,遂在1972年協助南加州建築學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簡稱SCI-ARC﹚創立,教授反主流的建築思考,並在該校擔任主要教職,後期也曾在洛杉磯加大任教。

Alpe-Adria Center, Klagenfurt, Austria, 2002

Photo by Christian Richters

Blades Residence,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1995

Photo by Kim Zwarts

28

2006年獲獎者:保羅·門德斯·達·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保羅出生於1928年,1954年畢業於巴西麥克肯茲建築學院,畢業後不久就贏得了聖保羅保利斯塔健身俱樂部系列運動場館招投標競賽的勝利。該作品為他贏得了公眾知名度,並因此獲得了1961年舉行的第六屆聖保羅雙年展上的總統獎。在之後的數年內,他開始成為巴西最負盛名的建築師之一。

The Paulistano Athletic Club, S?o Paulo, Brazil, 1958

Photo by José Moscardi

Chapel of Saint Peter, Campos de Jord?o, S?o Paulo, Brazil, 1987

Photo by Cristiano Mascaro

29

2007年獲獎者: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

(英國)

1933年,他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就讀於倫敦AA學校,之後,1962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代表作有著名的「千年穹頂」,與福斯特合作設計的香港滙豐銀行和與義大利建築師皮阿諾共同設計的巴黎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等等。雖然飽受爭議,但不妨礙他成為是3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1991年被授予爵士頭銜。

Centre Pompidou, Paris, France, 1977

Photo by Katsuhisa Kida

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 Cardiff, Wales, 2005

Photo by Katsuhisa Kida

30

2008年獲獎者:讓·努維爾Jean Nouvel

(法國)

1945年出生在法國的西南部阿基坦大區洛特-加龍省的菲梅勒,是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師之一,他綜合採用鋼同玻璃,熟練的運用光作為造型要素,使作品充滿了魅力。他認為建築設計的過程更多的是適用外部自然、城市、社會條件的結果。1999年落成的盧塞恩文化與會議中心(提高了他的國際聲譽,一系列國際項目接踵而至:東京電通塔、馬德里索菲亞皇后藝術中心、巴塞羅那阿格巴塔以及明尼阿波利斯的格斯里劇院。

Institut du Monde Arabe (IMA or Arab World Institute), Paris, France, 1987

Photo by Georges Fessy

Guthrie Theater, Minneapolis, Minnesota, 2006

Photo by Roland Halbe

31

2009年獲獎者: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瑞士)

1943年4月生於瑞士巴塞爾的建築設計師,早在80年代就為人熟知。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這些作品有著重建永恆價值的獨特視角,令人刮目相看。比如瑞士丘爾藝術博物館(1990年)和老房子(1993年),瑞士沙芬托的古格倫宮(1994年),瑞士瓦爾斯熱澡堂(1996年),奧地利布雷根茲藝術博物館(1997年)等。

Protective Housing for Roman Excavations, Chur, Graubünden, Switzerland, 1986

Photo by Helene Binet

Kunsthaus Bregenz, Vorarlgerger Landesgalerie, Bregenz, Austria, 1997

Photo by Helene Binet

32

2010年獲獎者: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日本)、

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日本)

妹島和世1956年出生於日本茨城縣。現任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部教授。妹島和世被日本評論界稱為是從小通過電視和錄相等媒體培養出來的一代建築師,有著特有的與前人決不相同的空間認識。她的作品讓人感受到其老師伊東豐雄的影響,妹島承襲了伊東豐雄的輕快和飄逸,但又更進一步增加了作品中的浮游感,細膩、精緻而富於女性氣息。

西澤立衛1966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1995年與妹島和世共同成立SANAA。建築師西澤大良是他親哥哥。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Essen, Germany, 2006

Photo by Hisao Suzuki

The Rolex Learning Center, 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Lausanne, Switzerland, 2009

Photo by Hisao Suzuki

33

2011年獲獎者: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1952年出生於葡萄牙波爾圖,是經驗豐富、行事低調的歐洲建築大師,其作品往往用簡單的材質、外形以及細節營造出讓人流連忘返的建築,尤其是他建造的一棟棟引人入勝的獨立住宅更為他贏得了諸多殊榮,其代表作品有莫列多住宅、伯格公司辦公樓和購物中心、龐利馬的兩幢住宅、馬托辛尤斯的庭院住宅等。他早年曾在阿爾瓦羅·西扎的事務所工作,(1992年的普利策獎獲得者),並於1980年開設了自己的事務所。從那時起,他完成了六十個建築,其中大部分在葡萄牙以及在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英國和瑞士。

2002年,葡萄牙塞拉-達阿拉比達的住宅

攝影:路易斯·費雷拉·阿爾維斯

2008年,葡萄牙,卡斯凱什,保拉·雷戈博物館

攝影:劉易斯·費雷拉·阿爾維斯

34

2012年獲獎者:王澍Wang Shu

(中國)

1963年11月4日出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建築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非主流」,這似乎是王澍踏進這個行業起就被貼上的標籤,論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大學時代。「看不懂」,也是很多人對王澍建築作品的評價。普利茲克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曾經這樣評價王澍:「他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垂直宅院,2002-2007,杭州,中國

攝影:陸文宇

寧波博物館,2003-2008,寧波,中國

圖片:呂恆中

35

2013年獲獎者:伊東豐雄Toyo Ito

(日本)

1941年出生於日治時代的京城(也就是今日韓國的首爾),是一位重要的日本當代建築師,曾獲得日本建築學院獎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1986年伊東豐雄的作品風之塔(Tower of Winds)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也將他推向國際當代建築師之列,此作品呈透明圓柱狀,是日本國鐵橫濱線的北幸地下街通風口,夜間照明相當有巧思,會依據噪音、風速等數據變化。位於神奈川縣橫濱市西區。普利茲克獎評委會認為,伊東豐雄是一名「永恆建築的締造者」,並稱讚他「將精神內涵融入設計,以及其作品中所散發出的詩意之美。」

仙台媒體中心, 日本宮城縣仙台, 2000

攝影: Tomio Ohashi

TOD』s 表叄道區大樓, 日本東京涉谷區, 2004

攝影: Nacasa & Partners Inc.

36

2014年獲獎者:坂茂Shigeru Ban

(日本)

1957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77年至1980年就讀於南加州建築學院,1980年至1982年就讀於庫柏聯盟建築學院。在建築界,坂茂以敢大膽使用最廉價、最脆弱的材料而聞名。因為對於坂茂來說,社會責任意味著使用一些建築材料,像硬紙管、竹子、泥磚和橡膠樹(rubbertrees)。這些材料不僅容易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環使用。

紙木宅 2001年 印度布吉

攝影: Kartikeya Shodhan

赫斯利九橋高爾夫球會所, 2010年, 韓國

攝影: Hiroyuki Hirai

37

2015年獲獎者:弗雷·奧托Frei Otto

(德國)

(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3月10日下午5點,由於德國著名建築師弗雷·奧托(Frei Otto)的突然離世,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提前兩周對外正式發布了弗雷·奧托榮獲201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消息。)

1925年5月31日出生於德國,著名建築師、工程師、研究員、發明家。他的成名作是1972年的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該體育場開拓性的使用了輕型拉膜結構,而在此之前傳統的體育場都是封閉式的嚴苛單一形象,弗雷·奧托的設計打破了這一傳統,而他的設計也被認為象徵著新興、民主和樂觀的德國。2015年3月9日,弗雷·奧托去世,促使普利茲克獎委員會打破慣例提前宣布弗雷·奧托獲得2015年普利茲克獎。

1967年世博會, 1967年, 加拿大 蒙特利爾

圖片版權所有弗雷·奧托

北極城」模型, 1971年

圖片版權所有弗雷 奧托檔案

38

2016年獲獎者: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

(智利)

現年48歲的阿拉維納是一名智利聖地亞哥的建築師。他是第41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並成為首位贏得普利茲克獎的智利人,也是第四位來自拉丁美洲的獲獎者,在他之前,路易斯·巴拉甘(1980年)、奧斯卡·尼邁耶(1988年)和保羅·門德斯·達·洛查(2006年)曾經獲此殊榮。

智利天主教大學UC創新中心 阿納克萊托·安吉里尼,2014年,聖華金校區, 智利聖地亞哥

攝影:妮娜·維迪奇

聖愛德華大學宿舍,2008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

攝影:克里斯托瓦爾·帕爾馬

39

2017年獲獎者:拉斐爾·阿蘭Rafael Aranda

卡莫·皮格姆Carme Pigem

拉蒙·比拉爾塔Ramon Vilalta

(西班牙)

30年如一日,拉斐爾·阿蘭達、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爾塔三位建築師緊密協作,以一種對建築嚴謹審慎而細緻入微的方式耕耘至今,共同榮獲201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他們的作品充滿敬仰與詩意,不僅滿足著人們對建築的傳統需求,以期協調自然與空間之美、兼顧功能與工藝,但真正令其脫穎而出的是他們創造兼具本土精神與國際特色的建築和場所的這種能力。

在西班牙東北部加泰羅尼亞地區的家鄉奧洛特鎮,他們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並以三人名字的首字母命名,稱作RCR建築事務所。他們抵禦著大城市的誘惑,只求根植本土,保持與故鄉的親密聯結。 他們形成的工作模式是一種真正的默契合作,任一項目無論部分或整體都不能完全歸屬於一個人。他們這一創造性的工作理念意味著不斷融合每個人的設計智慧,需要持續溝通與靈感碰撞。

貝爾略克酒庄2007 帕拉莫斯,赫羅納,西班牙

攝影:Hisao Suzuki

排屋 2012 奧洛特,赫羅納,西班牙

攝影:Hisao Suzuki

--------------------------------------------------------

(圖片來源AS國際建築與空間、ArchDaily等,系園景人(ID:xyzwin)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輸入「轉載」授權,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園景人 的精彩文章:

小區健身器材變成小孩「殺手」,父母們該注意了……
3月8日,景觀也過「女王節」!

TAG:園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