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中國,出家人為什麼都姓「釋」,你知道嗎

在中國,出家人為什麼都姓「釋」,你知道嗎

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出家了,除了要剃度、更衣,連名字都要換成「釋」姓和法名,以表示看破紅塵、出離世間、再無牽掛。但是,如果我們稍微了解一下古印度的出家人,就會發現他們出家時雖然也是剃髮著三衣,但是仍然沿用俗名,如舍利弗、目犍連等阿羅漢,並沒有特別使用其他的姓名。為什麼中國的出家人就都姓「釋」,並且還有專門的法名呢?其實,這是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

眾所周知,佛教是在兩漢之交傳入中國的。佛教初來東土時,到漢地傳法的多是印度、西域等地來的外國僧人,他們大多有一個特別長又繞口的名字。為了方便稱呼,古人便按照中國傳統習慣,給他們起個簡化的音譯漢姓。

開始的時候,人們多用這些外國僧人的國名作姓。來自天竺(古印度)的,便以「竺」為姓,如東晉時與道安法師共同研究禪觀的竺法濟、竺僧輔和竺道護等;來自安息國(古伊朗地區)的,便以「安」為姓,例如本是安息國太子的安世高;來自康居(位於今哈薩克東南部的古國)的,便以「康」為姓,例如曾在東吳大闡佛法的康僧會……

後來,大約到了南北朝時期,古人對佛教的認識逐漸深入,開始以「佛、法、僧」三字取為僧人的姓氏。(「法」的梵語是「Dharma」,音譯為「曇摩」、「達摩」。「僧」姓則多寫作「僧伽」。)於是就有了諸如佛陀耶舍、佛圖澄、曇摩迦羅、達摩難陀、僧伽跋摩、僧伽提婆等名字。

而對當時漢地的出家人來說,既然出家是為了學習究竟無上的佛法,達到人生的解脫彼岸,那麼必然就需要有個有別於世俗的名字。漢地出家人通常出家後,跟隨自己師父的姓,而名則另外取一個「法名」或「法號」。這也是根據中國傳統的習俗而保留下來的。

所以,漢晉時期僧人的姓氏是十分混亂的。而這段時間,佛法的傳播比較分散,佛學思想也較為零散,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僧團,所以僧人姓氏雖雜亂,但還不影響佛教的發展。

直到南北朝時由佛圖澄在北方開創出嶄新局面,佛教僧團取得合法地位,漢地出家人數驟增。而到了佛圖澄的弟子道安法師時,情況更是大有改觀。道安法師綜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禪法、戒律等系佛學,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學思想,得以較完整的面目呈現於世。

與此同時,跟隨道安法師學佛的僧團也日趨壯大,道安法師便開始注意僧團組織的建設工作。這次僧團建設主要是設立了僧尼規範三例,在戒律極不完善的中國,對僧侶的日常行儀做了第一次規範。

而這次僧團建設的附帶品,就是出家人姓氏的統一。道安大師發現出家人的姓氏太過混亂,不適宜佛教的統一和發展,就倡言:「佛以釋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從佛之氏,即姓釋。」最開始,僧人們對改姓釋的作法也比較茫然。畢竟沒有什麼依據,突然說要改姓,有些人還是覺得接受不了。 《易居錄》卷22云:「沙門(即僧人)自魏晉已來,依師為姓。道安尊釋迦,乃以釋為氏。後見《阿含經》雲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沙門,皆稱釋

僧人統一姓氏通稱為「釋」,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文化意義。在中國,「姓氏」是標誌一個家族的符號,天下僧人通稱「釋」,就表明大家都是同一信仰的一家人,這就大大增強了佛教內部的團結與組織的統一。

另外,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要在中國生長、流布、發展,必須經過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天下僧人統一姓氏為「釋」,可以視為佛教與中國人民生活相契合的開始,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眼鏡頭 的精彩文章:

國外富商嫁女燃放百萬頭鞭炮,柏油路變成黑焦土
中國新能源基地,儲量超3000億噸 面積超台灣省 西方:中國厲害

TAG:黑眼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