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別想著吃啥補啥,好好讀書補補腦吧

別想著吃啥補啥,好好讀書補補腦吧

如果吃核桃能補腦,得吃多少才能成為愛因斯坦?圖/CFP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少所謂的養生知識打著中醫旗號做廣告,其實並不科學。」廣東有著深厚的食療文化傳統,連他們的代表都發出了這樣的呼籲,可見食療養生領域的確亂象叢生。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不足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食物身上寄託了太過沉重的意義,讓人盯著一桌子飯菜,無論如何都輕鬆不起來。

第四集的名字是《食養》,顧名思義就是借食物養生。這下子電視機前的父母可算找到了理論支持,他們指著裡面的「春季進補十大靚湯」,不無得意地說:「讓你好好看,你還不相信,《舌尖上的中國》都說了,能有錯嗎?」

《舌尖》3在描述食物時經常介紹養生理論。

我們歷來都喜歡給食物加戲,賦予了它們太多使命,比如在每個中國家庭里流傳的那句「吃啥補啥」,就是一條不可考證出處的古訓。選擇一樣食材,僅僅「我想吃」「我愛吃」還遠遠不夠,必須加上「吃了對身體好」的理由,才能欣然下咽。很多中國家庭每天烹飪出的好像不是飯菜,而是一桌藥丸。

面對篤信這一原則的中老年人,和他們精心烹制的葯膳,年輕人們只好費解地撓撓頭,在心裡嘀咕:我缺錢缺德缺心眼,應該吃點什麼才能補上?

有的食療黨認為,吃魚眼可以明目。圖/澎湃新聞

吃啥補啥:中國古老的食療文化

——————

作為養生愛好者的入門必備教科書,《黃帝內經》大概是「以形補形」理論的源頭。根據書中的觀點,人的衰老伴隨著陰陽的虧損,想要延年益壽,就需要藉助外界的力量來補陰補陽,於是食物就很好地充當了這一媒介。

五行、五臟、五味一一對應,缺什麼就補什麼,以此類推,凡是心肝脾肺腎哪裡出了毛病,都有相應的食物對症為葯。選擇幾樣看上去和身體物理性狀相似的食材,就可以祛除病症。這樣的邏輯聽起來似乎太過簡單,但幾千年來的販夫走卒、黎民百姓,要的就是簡單、明了、少花錢。

北宋時候,有一個叫張君宜的醫官,建議病人吃綢絹,理由是綢絹由蠶絲織成,綿長細膩,多吃可以長命百歲。後來蘇東坡聽到這個方法,在文章里調侃:「世言著衣吃飯,今乃吃衣著飯耶?」如果這個方法推廣開來,老百姓就要吃光身上的衣服了。

番茄剖面像心臟,有人認為吃了對心臟有好處。

在小說《圍城》里,清末民初的老學究方遯翁,給懷孕的兒媳開出了「豆腐皮加麻油沖湯吞服」的藥方。因為豆皮是光滑的,麻油也是光滑的,這兩樣東西吞下去,保證嬰兒能夠順利生出來。

一直到上世紀末,據稱由鱉提取而成的保健品「中華鱉精」名噪一時,還拉來了屢屢打破長跑紀錄的馬家軍為其代言。鱉是著名的長壽動物,它們為了人的健康犧牲壽命,獻身而成為保健品,療效自然也不會太差,於是引來當時很多人趨之若鶩。如今回頭看,長跑馬家軍的成功得益於許多因素,唯獨和所謂的鱉精沒有關係。

「中華鱉精」曾經被炒作成神葯。

更極端的例子是,最近微博上有一位來自北京某高校的中醫學教授,對雞蛋牛奶的攝入表達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飲用牛奶後身體高、體重大並不是什麼好現象,而是「人的牛化」。照此來說,常吃阿膠的人要提防「驢化」,吃慣了蔬菜水果的人,也要小心「植物人化」的趨勢了。

從這些例子都不難看出,「吃啥補啥」的內在邏輯簡單得可笑:紅色食物多能補血,骨製品定能補鈣,吃長壽動物可以延長壽命,吃粗壯的動物可以增加氣力,吃動物的泌尿系統也有助於增強性功能。但是,也正是這些樸素到不能再樸素的理論,才能讓普通人一看就懂,繼而深信不疑。

於是就有了無數長輩,小心翼翼地剝出一半完整的核桃仁遞給兒孫:「你看它長得多像大腦,吃多了能補腦。」

核桃仁長得像人腦,被認為能補腦。

哥吃的不是飯,是陰陽五行

——————

十年前,一部叫做《雙食記》的電影著實嚇壞了不少觀眾。

影片中,吳鎮宇飾演的男主發生婚外情,余男飾演的原配妻子便在暗中教江一燕飾演的小三做菜,然後在家中故意選相剋的食物給丈夫吃,不知情的丈夫吃得五內失調,外加脫髮、掉眉毛、口吐白沫,痛苦到想一死了之,卻被妻子救了回來,成了個廢人。

《雙食記》劇照。

食物和身體的相生相剋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既然原配可以靠著它完成自己的報復,普通人當然也可以利用它達到休養身體的目的。說到底,很多人對食療的迷信,還是來源於一種養生焦慮。

當醫生們說出一連串讓人聽不懂的名詞,而病人又不能充分信任醫生的時候,那些一看就懂、廉價易學的「吃什麼補什麼」療法,就被很多疾病纏身的中老年人奉為金科玉律,幻想著僅靠食物搭配就能收穫健康。

說起張悟本,很多人可能已經想不起這個名字。就在幾年前,張神醫還在電視里口若懸河,大談生吃茄子、狂吃綠豆的好處,稱其食療方法可以治癒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他的著作也有一個誘人的名字——《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對於當時因為緊張的醫患關係而焦頭爛額的國人,僅憑吃東西就可以避免尋醫問葯,無異於一道福音。可惜不久之後,張悟本就因為腦梗住進了醫院。網友問他,為何不試一試自己發明的萬能食療法——綠豆湯?張悟本改口了:「綠豆湯不能治腦梗,對肝火旺有效。」

2014年2月27日《新京報》報道了張悟本住院的情況。

當然,這並未澆滅人們的食療熱情,張悟本不靈,不代表其他方法不靈。《xx菜千萬不能和xx菜一起吃!》《吃了這種肉,X市一白領當場昏迷不醒!》《孩子考試,吃什麼能快速提高腦力?》……新媒體興起後,微信等社交軟體成了滋生各類養生謠言的溫床。

於是乎,用來浸泡各類動物臟器的白酒賣到脫銷,長成人形的人蔘還能屢屢拍出高價,站在菜市場里的大爺大媽,也永遠在仔細算計著食物的寒熱、陰陽搭配,做飯變成了一場化學實驗。

在浙大的一門中藥課上,學生正在鼓搗中醫古方。

別讓養生耽誤了健身和治病

——————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少所謂的養生知識打著中醫旗號做廣告,其實並不科學。」廣東有著深厚的食療文化傳統,連他們的代表都發出了這樣的呼籲,可見食療養生領域的確亂象叢生。

食療最大的問題,不僅在於很多說法拿不出科學的解釋,而且標準很不統一。哪種肉類屬陰,哪種蔬菜壯陽,幾乎一人一個說法。標榜蜂膠、蟲草、熊膽特殊療效的神話,已經讓數不清的老年人上當,騙取錢財倒在其次,浪費了接受正規治療的寶貴時間,才是得不償失。

生病了,儘快尋醫問葯,別妄想吃啥補啥。

隨著年紀增長,很多人會逐漸變成「養生黨」。曾經創造輝煌60後、70後們,今天紛紛加入養生大軍,保溫杯里泡滿枸杞。銳氣消散的80後、90後們,摸著後退的髮際線,也開始寄希望於黑芝麻的功效。不知道若干年後,初生牛犢的零零後們,會不會也在手機上敲下「吃豬肝能補血嗎」之類的問題?

不過,話說回來,「吃啥補啥」的說法也許並非全無道理,比如「渣渣輝」們的普通話水平常年在全國墊底,也許就是胡建人吃多了的緣故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網課又刷屏了!知識付費,真的能把你變得更好?
長大了才知道,錯過是人生常態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