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來源:小和尚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切,萬緣放下,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信仰佛教或出家,有些是受了打擊、刺激,有了刺激才會覺悟來修道。每個人出家都有其因緣,但不要以為受刺激出家不好,反而因受刺激來修道,道心會更堅固。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都要有志氣,人有了打擊才會提出志氣來修道、做事。

假如修道人不談佛理而談俗事,這不是出家人的本份。以家庭俗事拿來出家用,俗氣未斷,怎能談到修道?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切,萬緣放下,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如果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藉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佛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發芽茁壯。

出家就沒有了家,父母來也沒有說那是父母,有些出家人,不但和父母家人牽扯不絕,甚至連六親眷屬也交雜在一起,不成一個出家人的體統。出家就是要斷與父母親眷的牽纏,否則出家反落俗套,變成不像出家,也不像還俗。

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不致退心。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我們出家是看破愛別離苦來出家的,所以說出了家便沒了俗家,如果還跟家裡的人牽扯,則身雖出家,心中的念頭卻沒有出家,臨終時,念頭會被這些愛別離苦纏住,無法跳出輪迴,且與家人牽扯,自己也會俗氣化。不要與家人牽扯愛別離苦,不與人攀緣,則念頭自然清凈,到時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極樂世界得不退地後,才有辦法報親恩。

我們出家是在修心思純一,不雜亂,不與親友過分攀緣。我們出了家就是斷了家,若父母家人來探望,我們以對待一般信徒的平等態度,體貼一下對方即可。若是過於攀緣,不但親情的愛別離苦斷不了,且心思會散亂。

出家要有願力 ,願成佛度眾生。依這個願力去行才能成就,否則出家沒有願力,不會有什麼結果。念阿彌陀佛也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

在這娑婆世界中,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要去貪戀它,這樣才能有一條解脫的路,臨終時直往西方。

年輕人發心來出家,這個身出家了,心也要出家。我們出家人的身、口、意跟在家人不一樣,要知道怎樣才能了生死,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了生死。如果你心中還有貪境、喜愛或掛礙的,那麼臨終時就現那種境界,一見歡喜就跟著去了,結果又墮於輪迴之中。如果我們凈念念佛,則臨終現蓮花、佛菩薩及光明等聖境。所以在世時要除掉貪念,使心凈化。出家人要粗衣淡飯,不能再著於色聲香味觸法,不要跟在家人一樣。

每個人都是帶因果而來,帶因果而去,我們的父母眷屬都在六道中輪迴,所以我們要趕快修行,去度脫他們。

父母生我們恩情很大。如不出家,要報父母恩很難,因為都是冤親來的。出家要上報四重恩,要父母也能了生死,才是度他們,才是最大的報恩。父母不僅是這一世的,還有以前那麼多世的父母,所以不要起想父母的念頭,不要一直想父母的事,這是生死念頭。父母喜歡我們結婚,像他們一樣愛別離苦,如果你喜歡這些,以後你愛怎麼演都可以,可以演更自然的戲,也不用禮義廉恥,畜生中都沒有這一些,更自然。

父母對我們越好,越是有恩怨。出家與世俗社會是相反的,越疼我們的,到臨終時越放不下。不要一直想父母如何如何,應專心於道上,否則又是愛別離苦,生死輪迴的路真的太危險了。

不要拿那些壞東西放在心裡,很痛苦,不要愛漂亮,穿我們這件出家衣,直接到西方,如果愛漂亮,以後就有自然的衣服可穿,像昆蟲、畜生類,都不用做衣服。有的人還沒有去,就已經在裝扮那個形了。如果人愛漂亮喜歡穿高跟鞋,以後就有自然的高跟鞋可穿——投胎為馬。

在家人看不懂,以為我們很苦。如果道心不堅固,就會感覺像處在活地獄一樣,什麼都不好、不自在,又有煩惱。有的道心比較堅固,但以前的種子還在。外境的影響還是很大。

我們腦子裡有很多境界,我們以前種的種子都在裡面,一看到外境就浮現出來。其實娑婆世界再好也只不過如此而已。

有一天,弟子們跟隨老和尚到後山走走,看到一些很美的花草,有位弟子就說:「我等一下去拿剪刀把花剪下來,插在水瓶里供佛。」老和尚說:這些花草長在這兒,本來就是供養十方佛,哪裡需要『你』去剪來插水瓶才叫做『你』在供佛!要知道,在娑婆世界,只要貪戀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

出家是大孝,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不只是現世父母,連以前很多世的父母也要度。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32個正念的練習
再複雜的因果報應,不過是「自作」與「自受」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