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裝裱的起源
裝裱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書畫妙墨經過裝裱以便更好的收藏與欣賞,因此!裝裱技術對於書畫作品的藝術效果有著決定性作用;歷代名人書畫,如已破損甚至糟朽破碎,只要經過精心裝裱,則猶如枯木逢春,一些名貴書畫文物因此不至失傳。揭裱字畫俗稱裝裱字畫,在古代叫做裱褙。《裝潢志》記載:書畫裝裱工藝至今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其間不斷的探索、演變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到了宋代,書畫裝裱技藝得到空前的發展,著名的「宣和裝」(宋式裱),就是這個時期總結創造的裝裱形式,一直流傳至今不衰。 南宋定了《紹興御府書畫式》,發展了「宣和裝」,根據不同時代,不同等級的書畫作品,制定了不同的裝裱等級和格式,對各類書畫的裝裱款式、規格和所用材料以及包裝等等,都做了詳細規定,使裝裱工藝的發展到了一個全盛時期。宋代以後,書畫裝裱作為一項專門的行業,在社會上普遍發展起來。
南宋時期,書畫分為代表皇家畫院的院體畫和代表文人士大夫的文人畫,書畫裝裱也相應有了「宮廷裝」與「民間裝」,兩者的裝裱樣式、尺寸與用料均不同。元代後期專設了宮廷機構管理裝裱書畫。南宋皇室南遷,使得南方蘇、杭一代裝裱興起。《裝潢志》記載:「裝潢能事,普天之下,獨遜吳中」,這就是以精工細作為特色的「蘇裱」。到清代康乾年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北京琉璃廠古玩、字畫街區,出現了古樸莊重的「京裱」。「蘇裱」「京裱」成為中國書畫裝裱南北兩個主要流派。到了光緒年間,蘇裱字畫手藝之精巧,出神入化,舊字畫破碎到不可分辨,甚至糟脆到呼吸都能吹散的程度,仍可恢復原狀,可謂是業界一傳奇的大絕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裝裱的現代科技手段日漸豐富,普通群眾對書畫裝裱的需求日益高漲。隨中華文化發展而來的書畫裝裱,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名片。
作為一門手藝,隨著一批老藝人的離世,裝裱行業出現了人才斷檔,很多畫店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手藝人,有時甚至不敢把名畫拿出來裝裱,那種枯木逢春、出神入化的裝裱故事,今天的「怡墨齋」秉承信念,將這一神奇的裝裱技術延續並將它發揚光大。
TAG:怡墨齋書畫裝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