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否對「自私」二字心懷恐懼?

你是否對「自私」二字心懷恐懼?

被人說成「自私」,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心靈苦惱,無論我們做得多麼盡心到位,都難以完全免除這份懸在心頭的微微恐懼。這源於「自私」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享有的惡劣名聲,它幾乎同這個詞語誕生以來的歷史一樣長久。我們自先秦時代歌頌「公而忘私」「先公後私」,直至近百年來對「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熱情傳唱,使得「公」光照反襯之下的「私」幾乎沒有言論合法性。對於種種「自私自利」「私慾熏心」的行為,除了戰國時的楊朱等少數異端思想家公開擁護之外,兩千多年來受到聖人門徒和皇帝臣僚的合力痛擊,多數時候只能以「做得說不得」的官場潛規則、「悶聲大發財」的民間生存術悄悄存在。

傳統會變遷,正如基因會變異,從晚清起,在西洋人堅船利炮逼迫之下,懷抱「亡國滅種」恐懼的一批「先進」中國人,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全盤西化」,權利意識越來越激進,直至對自身文化傳統進行整體質疑,「私利」合法性逐漸得到承認。隨著「五四」時期個人主義的興起和權利意識的增強,「自私」得到一些學界名流的反向追捧,逐漸獲得立足之地。

但是,為「自私」辯護的理論資源,仍然主要來自以歐美為主體的近現代西方政治社會學說。這一現象延續直至今日,能堂堂正正為自私辯護的名號里,霍布斯、洛克以及更為古老的《大憲章》,和西洋童話般的所謂「國王與小屋」故事常被引用;而我們自身的文化基因庫里,為自私辯護最常見的只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出處不明的諺語(源頭應是明清僧人或居士對唐譯《佛說十善業道經》的注釋發揮,並非佛經原文)。引用這句通俗諺語為自己辯解時,我們臉是紅的,心是虛的,也感覺「技術含量不夠」,而《自私的基因》,卻能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充足的理論彈藥。

之所以說它能為「自私」提供辯護,是因為這本書確實以深刻冷靜、娓娓道來的自然科學普風格語言,上溯地球生命起源,下至當代萬千物種,說明了基因「想方設法」複製自身,以達到自身穩定性、繁殖力強、複製準確性這三個生存目標,使得它們具有在人類正統道德觀看來是無情冷酷的特徵。正如書中對那些成功的「生存機器」所承載基因的特徵描述:

「成功的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這種「本質為自私、偽裝暫利他」的雄辯陳述,在現實中可以找到大量實驗證據。正如作者所說,純粹利他的基因在自然界是沒有立足之地的。這種冷酷而真實的邏輯,據說曾經使不少讀者初閱該書後深感道德世界崩塌,沮喪壓抑、徹夜難眠。而在這之前,很多外國讀者也和絕大多數中國讀者一樣,對於將達爾文進化學說系統用於人們思考社會生活問題,所可能開發出的深刻洞見所知甚少。

作者指出:達爾文本意並沒有錯,只不過人們在解釋「利他性」時常會犯一個概念錯誤,這種錯誤思維流傳很廣,甚至在學校里廣為傳授。它能夠以模糊的達爾文主義的語言表達出來:生物之進化是「為其物種謀利益」或者是「為其群體謀利益」。本書闡明了「自然選擇」的利益指向不是物種或者群體,而是基因:

「我將論證,選擇的基本單位,因此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既不是物種,也不是群體,嚴格說來,甚至也不是個體,而是遺傳單位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作為20世紀著名的生物學家,按理可以按照他十分熟悉的歐美道德哲學理論,對於「自私和個人權利合理性」這一論題侃侃而談,發表動人演說,以他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的頭銜,相信無論是在百年前的民國還是當下中國,都可以立馬招來大批粉絲聽眾,並且可以用巧妙的辭藻和情感煽動回擊那些質疑者,這樣做明顯「收益穩定」而風險較小。

然而,以行為生態學為專業的道金斯繼承的是其英國祖師達爾文的路線,他對單純的哲學說教和政論宣傳自覺保持著英倫知識分子式的清醒。在《自私的基因》這部最負盛名的著作中,他多次提醒大家:這本書的書名重點其實不在「自私」而在於「基因」,甚至這本書的本意不是要宣傳自私的好處,而是為了說明利他現象在人類生活中的獨特價值。

從全書的章節目錄和部分術語來看,「不朽的螺旋圈」「順反子」「進犯行為」「覓母」等,會給外行讀者帶來一些閱讀心理壓力。但是道金斯同時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語言天才,序言里稱他把「根植於自然選擇理論的社會學說這一重要內容,以簡明通俗的形式介紹給大家」,這一評價恰如其分。作者所預設的三類讀者中,有兩類都可以算是「外行」,因此比喻和「擬人化敘述」布滿全書,「基因漂浮的湯」和「兩卷建築圖紙」使讀者合上全書後仍然印象深刻。更有一些睿智概括令人難忘:

「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其實是『穩定者生存』這個普遍法則的廣義特殊情況。」

作者在最後幾章里集中闡述了他對「文化基因」(書中譯為「覓母」,以前曾譯作「擬子」)的認識,這種後DNA時代可能崛起的新型複製基因有可能改變以往陰沉的生物演化史,並以此為基礎描繪了一幅樂觀的畫面:

「即使我們著眼於陰暗面而假定人基本上是自私的,我們的自覺的預見能力——我們在想像中模擬未來的能力——能夠防止我們縱容盲目的複製基因而干出那些最壞的、過分的自私行為。我們至少已經具備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顧我們的長期自私利益而不僅僅是短期自私利益。」

有了這劇終時薄霧般升起的人性「信心之歌」的鼓勵,我們也大可以放下是否會被指責「自私」的糾結,安心呵護 「基因之船」,在《不朽的基因》(本書另一譯名)等經典燈塔的領航下,繼續自己傳承基因和「覓母」的人生雙線旅行。

1

END

1

編輯:若 水 美編:知 微

歡迎關注讀者讀書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我看到的最真誠的回答

TAG:讀者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