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中教師面臨勝任力挑戰
最近十幾年,我國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任何一次改革,廣大一線教師都是重要的承載者、實施者,家校合作也同樣如此。每有一項新改革,就會產生新任務,教師作為承擔者,他們的反應是什麼?
家校合作是很專業的工作,而在我國當前教師教育培訓體系中,沒有與之對應的培訓內容,教師資格證考試中也沒有對相關能力的要求。總之,家校合作能力的相關要素在教師教育體系中是缺位的。家校合作對教師而言是全新的內容,教師在其當前的能力範圍之內缺少相應能力應對家校合作。如果對教師來說課後活動還是從自己學科內進行適當的延伸,表現為工作量的增加,那麼,家校合作在性質上不同於教師原有的工作任務,這對教師的挑戰和壓力可想而知。
家校合作政策勾畫得再美好,校長們的教育理念再先進,最終還是要靠廣大一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去實施。所以,在討論學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責任和邊界時,有必要去看看教師們將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他們有什麼樣的需求,是否有能力去承擔家校合作。
教師普遍缺少相關勝任力
2014年教育部曾經出台關於中小學生減負的規定,許多地方縮短了上課時間。針對放學早導致學生沒處去家長不滿意,很多省份出台了課後活動支持政策。我們做課後活動調查時問教師「我有能力承擔課後活動」,有近70%的人持否定態度。對「學校組織課後活動是不是加重教師負擔」,超過85%的老師表示認同。與「課後活動」類似,家校合作也是一個新增任務。作為管理者,在推進家校合作的過程中,有沒有考慮過廣大教師的感受呢?
去年,首師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市一定範圍內做家校合作現狀調查,教師對於家校合作的態度是調查的一個重要指標。調查對象主要是班主任。結果顯示:「家校合作對教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對這個問題持肯定態度的班主任接近100%;此外,將近85%的班主任認同「家校合作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
溝通能力是家校合作中很重要的能力。該調查結果顯示,在「與父母溝通的技巧我比較欠缺」這一問題上,33.5%班主任認為自己溝通能力比較欠缺;家長認為「教師缺少與他們溝通的技巧」佔大多數。這裡面有自評與被評的差距問題。這個差距,家長應該更有發言權,因為是家長感受到了班主任的溝通能力不足,這說明班主任溝通能力是欠缺的。這從一個側面揭示出廣大一線教師的家校合作勝任力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千萬不能將家校合作能力看作是教師天然就應該具備的素質。
概言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佔據教師們大部分精力,家校合作作為某種性質上負擔的增加,教師在時間、精力上是否能勝任這個工作是值得懷疑的。校長或學校管理者在推進家校合作過程中,是否應該首先想想教師的能力範圍和職業邊界呢?
學校和家長存在互為「工具」的傾向
參照美國家長參與學校的問卷指標體系,首師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調查在問卷中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家長希望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家長實際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問卷列出了家長的六種角色:學校活動的觀眾、志願者、老師的助教、合作教育者、學校改革的倡導者、學校決策的參與者。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家長對這些角色絕大部分都是感興趣的。然而,「你認為參與家校合作活動當中,家長真的扮演了哪些角色」,家長們認為主要扮演了志願者、觀眾、助教等角色,而學校改革的倡導者、決策參與者這兩個角色嚴重不足。從中可以看到,家長們實際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從學校出發,屬於學校中心主義的功能。
而另一方面,班主任對家長的評價是:「家長從來不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接近30%);「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才和我溝通」達45%左右;「家長與我溝通是希望照顧孩子特殊的需求」,「與我溝通是希望孩子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後兩者的選擇比例都超過50%。從這個評價來看,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目的,更多的是一些自己的利益訴求在裡邊。
由此可見,當前家校合作過程當中,學校是一個資源開發者,即家長有什麼資源可以為學校所用,幫助學校開展教育。廣大家長被看作是一種有待開發利用的資源。對於家長來說,家長參加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教師在推進家校合作的時候,學校和家長作為合作的雙方各懷目的,將合作引向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可把它歸結為工具主義,即學校和家長在合作中互為「工具」。學校和家長在合作中各為己利,學校把家長看作是有待開發利用的資源,家長參加學校教育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作為中間人的教師,如何平衡兩者的利益關係,去實現兩者的共育和合作是一個現實難題。
兩種推動力尚待和諧共舞
家校合作目前有兩種力量在推動。第一種是學校。當前有一種觀點,認為家庭教育存在「學校化」,家長成為教師的助教。結合上面提到的學校將家長作為資源開發利用的現實問題,我們有理由擔心,這種單純由學校推動的家校合作,是否會進一步強化「家庭教育學校化」,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在教育權上的壟斷地位。
另外一種推動力量來自學校之外的政府、家長,政府期望學校教育有變革,家長則要求賦權,參與到自己孩子教育中去。在傳統學校教育中,教師具有不可撼動的權威,具有排他性。在此背景之下,學校之外的力量強勢介入,甚至介入到學校的決策、改革中,對學校的教育壟斷權是一種挑戰。
當然,上述分析是基於一種「理想型」的分析,家校合作的推動力顯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化,兩種推動力彼此交錯,共同塑造著家校合作的現狀。然而,這種理想型的分析思路提示我們:一線教師在參與家校合作時存在一個站位問題,即如何避免成為強化學校教育、推動家庭教育學校化的力量。現在所說的家庭教育學校化其實就是班主任、任課教師給家長布置過多的任務造成的。如果家校合作變成這樣一種情形,顯然也不是我們的政策所希望的結果。
切入點應向學校和教師移動
當前,我國家校合作政策和實踐的重點放在以家庭為切入點,即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是對成人家庭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干預。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切入點呢?以學校為切入點是不是可以?例如從學校自身能力範圍切入,這將涉及學校課程改革、教師能力培養等諸多方面。從改變成人——對家長進行指導固然很重要,而改變從孩子入手或許同樣重要。更為重要的是,當通過學校去推動家校合作,我們應該反思一下,學校的能力和邊界在哪裡,最擅長的、最基礎的功能是什麼?
學生是未來的家長,通過對學校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以家校合作能力的增長為切入點,是否更能發揮學校的特長?
當然,學校缺少面向學生的家庭教育課程和教材,更缺少相應的專業教師,現有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也缺乏相應的要素。因此,家校合作過程中,對當前在校教師的培訓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對開展教師培養的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我國的家校合作任重而道遠,在家校合作中,作為政策制定者、學校管理者應該樹立「教師」視角,有必要去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家校合作如何避免給教師「增負」?如何避免給學校設置「可能無效的工作」?有必要立足中小學自身功能的完善,在其能力範圍內推進教育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培養新一代父母。此外,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也應率先以培養教師的能力為前提。為此,相關高校應著手進行相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課程開發、師資的培養。
(作者系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8日第9版
※三路徑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劉焱委員:真正能讓家長放心的不是「攝像頭」而是好教師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