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張洪太:提升核心能力,挺進航天強國

張洪太:提升核心能力,挺進航天強國

2017年10月18-24日召開的黨的十九大,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了宏大壯闊而堅實有力的戰略安排: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全國兩會前夕,新華社《瞭望》周刊推出兩會特別報道《邁向「強國時代」》。

航天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記者專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張洪太院長,發表《航天強國:「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文章,充分宣傳了空間技術在推動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作用,以及研究院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

到2030年左右,我國將躋身世界航天強國之列;到2045年,將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強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建設航天強國已經「繪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2月12日,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一箭雙星發射任務,將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兩顆衛星成功送入浩瀚太空。發射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發射中心,強調要強化使命擔當,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創造更多中國奇蹟。

飛天夢想啟航

上世紀50年代,從國家長遠發展戰略考慮,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毅然作出發展航天事業的重要決策。60多年來,中國航天逐步成長壯大。

一方面,從空間技術領域發展來看,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技術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使空間技術成為我國在高新技術領域中與世界先進水平最接近的技術之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張洪太介紹,從1956年至今,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從1956年到1976年,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為標誌,我國的空間技術實現了初步突破;1977年到1986年,以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和實用通信廣播衛星為代表的衛星研製任務順利完成,將中國空間技術由試驗階段推進到實用;1986年至1999年,中國空間技術快速發展,開始全面轉入工程應用階段;1999年至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水平的提升,中國空間技術進入了實現重大突破、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和軍事航天裝備體系建設全面加速的大時代。

自1992年9月,黨中央正式批複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後,載人航天工程已圓滿完成第一步載人飛行和第二步建設空間實驗室的目標,正在向完成中國空間站建設的第三個目標邁進。

同時,中國的探月工程於2004年啟動。2007年10月、2013年12月,嫦娥一號衛星、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了探月工程的前兩步「繞」和「落」。備受矚目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預計將於今年年底發射,將首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開展月球探測,是中國空間科技發展史上的三個里程碑。」張洪太說。此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也進展順利,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逐步完善。

今年,我國將建立由18顆北斗三號衛星組成的基本系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周邊國家提供服務。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30顆北斗三號衛星在軌,完成北斗系統全球組網。

另一方面,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60多年裡,中國運載火箭具備了布局合理,覆蓋全面、自由進出空間能力,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載荷的能力,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均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自2015年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先後成功首飛,提升了我國自主、快速進入空間的能力。一系列無毒無污染新型火箭將使長征火箭家族整體實現更新換代。

2016年我國全年發射次數首次躍居世界首位。今年以來,截至2月13日,43天的7次發射,正是長征系列火箭高密度發射的一個縮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岑拯介紹,長三甲系列火箭全年將執行14次發射任務,而對於長三甲系列火箭來說,高密度在後續幾年裡將會成為常態。「從2018年到2020年,長三甲系列火箭預計將執行40次發射任務,我們的任務非常飽滿。」

按照《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規劃,到2020年,長征系列主流運載火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同時面向全球提供多樣化的商業發射服務;

2025年前後,可重複使用的亞軌道運載器研製成功,亞軌道太空旅遊成為現實;

到2030年前後,重型運載火箭將實現首飛,為載人登月提供強大支持,並為火星採樣返回提供強充足的運載能力;

2035年左右,運載火箭實現完全重複使用,以智能化和先進動力為特點的未來一代運載火箭實現首飛,高性能智能化空間運輸系統將實現廣泛應用;

2040年前後,未來一代運載火箭投入應用,組合動力兩級重複使用運載器研製成功,核動力空間穿梭機出現重大突破;

到2045年,進出空間和空間運輸的方式將出現顛覆性變革,組合動力單級入軌重複使用運載器研製成功,新型動力進入實用性開發,天梯、地球車站、空間驛站建設有望成為現實。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介紹,力爭到2020年,我國在軌航天器數量超過200顆,年發射數量達到30次左右,基本達到世界航天強國水平;到2030年,推動我國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航天技術指標從30%提高到60%,躋身世界航天強國行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強國。

由大到強需提升七種能力

走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展覽廳,東方紅一號備份星、神舟飛船返回艙等珍貴實物呈現眼前。從「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一代代航天人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我國已昂首屹立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中國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形成了完整配套的航天工業體系和種類齊全的產品體系,部分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張洪太說,但與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相比,我國仍是航天大國,有些方面尚未達到航天強國的標準。

從國際上來看,航天強國通常擁有先進的航天運載能力,能夠實施月球採樣返回、火星著陸探測等深空探測項目,建設並運行空間站,空間資產成為國家基礎設施全面服務於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這些「標誌性」事件背後,展現的是一個國家設計、工藝、材料的先進位造能力和空間飛行器、發射場、測控等多系統協同攻關能力。

張洪太說,研究分析美國、俄羅斯等傳統航天強國的歷史實踐,航天強國通常應具備空間資產大、支撐能力強、創新能力佳、產品質量優、工業基礎好、產業水平高、影響範圍廣等7個方面的特徵。

其一,空間資產大是航天強國的必備條件。航天強國在航天器發射次數、製造數量、空間資產與在軌規模等方面都要居於世界前列,擁有自主開發、穩定運行、門類齊全的航天系統及應用體系。

其二,支撐能力強是航天強國的根本屬性。軍事航天裝備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滿足戰略、戰役和戰術各層面應用需求;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能夠長期、連續、自主穩定運行,並建立了協調配套的衛星應用系統。

其三,創新能力佳是航天強國的動力源泉。技術水平先進,創新投入產出比大,綜合技術實力強,並在某些領域引領航天技術創新發展的方向,率先開展創新性研究項目和重大工程。

其四,產品質量優是航天強國的立足之本。相關技術指標居世界領先水平,並且具有持續的產品保證、質量保障和風險控制能力,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

其五,工業基礎好是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建立起獨立自主、結構均衡、完整齊全的強大的航天工業體系,並牽引、帶動、輻射相關行業技術提升和新產業興起。

其六,產業水平高是航天強國的關鍵指標。產業規模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產業自身發展能力強,航天產業不僅在國內經濟體系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而且融入全球產業鏈並佔據高端價值鏈,具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國際環境。

其七,影響範圍廣是航天強國的重要體現。航天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戰略引領作用,行業吸引力、產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發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國認可,具有較高的國際航天事務主導權。

《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這樣描述未來的發展願景:全面建成航天強國,具備自主可控的創新發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學探索研究能力、強大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有效可靠的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學高效的現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擁有先進開放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穩定可靠的空間基礎設施、開拓創新的人才隊伍、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挺進航天強國

未來,太空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航天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主要參與者和中國空間事業的主力軍,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迎來了建院50年紀念日。張洪太介紹,研究院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航天強國建設要求,堅決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按照建設航天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力爭在空間技術領域率先達到強國目標,全面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各項進程。

2020年,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第一個百年到來之前,研究院將全面完成北斗導航全球組網、探月工程三期取樣返回、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三個重大科技專項建設任務,並發射火星探測器,空間站建設的第一個核心艙也將進入太空,綜合空間技術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2030年,研究院將具備載人登月能力、火星取樣返回能力,完成空間飛行器在軌維護與服務系統重大科技項目,空間基礎裝備體系實現一體化、網路化發展,軍民商用空間系統的發展深度融合,實現全球覆蓋、實時獲取、安全可控、隨遇接入、按需服務的目標,綜合空間技術能力進入世界前兩名,推動躋身世界航天強國前列;

2040年,研究院將實現太空資源深度開發利用,為我國在全球太空治理體系和國際航天事務中的行業話語權和主導權提供有力支撐,綜合空間技術能力達到並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為我國在2045年全面建成航天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張洪太說,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研究院將主要圍繞創新驅動、人才強企、軍民融合、國際化發展、服務民生等五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關鍵性、基礎性、戰略性技術研發,在若干領域實現超越發展,搶佔國際空間技術競爭制高點。

「航天事業始於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建設航天強國,核心技術買不來,在關鍵領域、核心部件等方面,必須實現自主可控。」張洪太說。

研究院將充分發揮50年發展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優勢,積極推動空間技術領域的戰略謀劃,為空間飛行器在軌維護與服務系統、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系統、深空探測後續等重大科技項目的建設提供支撐;加強系統攻關,瞄準國際一流,在航天前沿技術上搶佔戰略制高點,大幅提升我國航天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堅持推進人才強企戰略,建立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航天強國需要的選人用人機制。

「我們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支能讓祖國放心的隊伍。」張洪太說,在中國航天的發展道路上,千千萬萬航天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聯繫在一起,把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聯繫在一起。這支隊伍中,有以錢學森、孫家棟院士為代表的科技泰斗,有一大批技術水平高、系統管理能力強的型號兩總和年輕科技人才,有以國家特級技師為代表的大國工匠,有一群熟悉管理業務的管理人員,他們都因嚴謹作風和默默付出,成為航天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

第三,堅持深化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積極推動航天技術的轉化與應用,帶動服務國民經濟建設。

張洪太說,把強軍富國作為首責,以更加開放的心態,積極利用社會優勢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內部軍民資源的互動共享和成果轉化,使空間技術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第四,堅持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市場和資源,促進行業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張洪太說,研究院已與世界多個國家的航天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1月10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率團來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張洪太看來,這正是因為其看中了中國航天的發展水平和潛力。因此,必須以國際化眼光發展航天產業,這對於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義重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張洪太說,中國航天更需站在全球化的戰略高度,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向周邊國家乃至世界各國提供優質服務,構建共贏發展的格局,不斷增強國際競爭新優勢。

第五,堅持提升服務民生的能力和水平,持續滿足國民經濟各行業發展需要,使航天技術發展能夠更多惠及社會大眾。

無論是北斗三號衛星,還是系列通信衛星,數量眾多的遙感衛星,一批「高精尖」的航天裝備必將變成全民「福利」——不論身在何方,「北斗」都會幫你定位導航,衛星通信都會幫你「拉近距離」,衛星遙感都會幫你更及時更清晰地了解世界,讓人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衛星應用不僅改變了人民生活方式,還帶動了人工智慧、機器人、光學通信等大量新技術的發展。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原標題:《航天強國:「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美空軍將購買新型抗干擾GPS III衛星
SuperView-1 03/04星發射圓滿成功,四星組網服務能力再升級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