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家教是一種規範 家風是一種傳承

家教是一種規範 家風是一種傳承


請點擊上面藍色字 

 免費訂閱本賬號!



財經刊


三味文摘


第一音樂台


作者

心柔 中國散文學會、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



來源:

心柔心語(

ID:XRxinyu)




一直覺得,一個家庭良好的行為標準就是家訓,一個家庭獨有的風尚就是家風,良好的家風能夠體現家庭成員的家教和素養,然而,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遵守,好的家風能夠熏陶出有教養的家庭成員,家長的言行對於孩子非常重要,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吧。




其實,中國本就是具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

……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秘訣

——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於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一個家族的振興與發達,離不開引領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創立的家風和家教。家風與家教的形成都會經歷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澱和努力,它總結了前世中無數家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結晶成為獨一無二、適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實際的法寶,引領家庭或家族走向輝煌。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還有那傳承已久的國粹——國學,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為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範,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瀰漫於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於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傳統中國,人人都崇尚、嚮往底蘊厚重、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家風,這也是眾多人所追求嚮往的目標之一。對於有著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眾多人都是頂禮膜拜,心儀嚮往的,甚至渴望進入那樣的家族,成為其中的一員。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顯赫和長盛不衰、興旺發達的根本。




良好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人人嚮往的道德典範,一枝獨秀、鶴立於整個社會「圈子」,為眾多人,眾多家庭所效仿。




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或家族,他們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陰……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成長的人,懂得成功在於積澱,在於勤奮努力,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明白勤為人生的第一要義,勤於學習、勤于思考、勤於努力。




成長在擁有良好的家風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榮幸,能領先於他人及早地認知生活。這種家庭的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思想豐富而多彩,有著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每天過得都會很有意義,日子裡寫滿的是充實。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體之中時時處處散發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溫文爾雅,一點也不顯低俗;舉止規範,處世豁達,通曉事理,光明磊落,總能順勢而為,有著大家之風範,絕不小肚雞腸;生活杜以儉樸著稱,不貪求奢華;誠信為人,表裡如一,講究耕耘,注重過程,順其自然,不急功近利;從善如流,厚德載物。






家風就像一棵樹,一棵枝葉如蓋的百年大樹,子子孫孫都在它的蔭蔽之下。勤奮問學、艱苦卓絕、言必行行必果、尊老愛幼、問鼎事業、友善、和睦、民主、敬業、書香……都可成為家庭或家族應該傳承的必須的家風。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講究「家風」的傳承,在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隨時可現,處處可尋。歷史上曾經顯赫長久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和家教,為後世學習的典範。《國語》、《論語》、《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典籍和家教典範之中無不彰顯出家風、家教和家訓的精神。



家風對於以家庭的發展和延續是至關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設發展的結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濃縮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細胞,社會和諧進步的脊樑,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和基礎。眾多的家庭需要創建家風的魂魄去支撐,去走出家庭家族曇花一現的輝煌,走出「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風,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是民族興旺發達,國家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




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於教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




在古代,《論語》《孟子》《道德經》等等這些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因現代人大部分對古文生澀,覺得高深難解,所以研讀之人甚少。其中,《弟子規》便是相對較易解讀的傳統文化書籍,薄薄的一本書,卻關係到家國、人格。它是做人的準則,也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它在每代人的虔誠閱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即便在當代,仍然影響著很多人,教育我們如何規範言行禮儀,如何誠義做人,明理於孝、悌、禮、仁、忠。




人這一生,從受生於世,到歸落於塵,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所謂欲做事,先做人。記得《紅樓夢》中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規矩不成方圓,凡事言行皆規範,方顯素質修養。只有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更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學習,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通過學習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相對容顏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卻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置身擾攘塵世,每個人為人處世必定有著各人不同的原則,並在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而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也許,是古人沒有現代人忙碌的節奏,紛繁的追求,所以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方方面面的行為規範。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我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告訴自己,做一個人,必要做好一個強者、智者。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今天倘若能對如此精深的文化精髓有所領悟,是不是也能足夠受用終生。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倘若所有人都能專心學習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浸潤心靈,社會又將是怎樣一番景象?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

,

我知道一個人要有著豁達的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

,

,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修心,便是一個提升精神家園的過程。




自從品讀了《弟子規》之後,我就深切的體會到,做人要懂得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滴水之恩,要當湧泉相報。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當今社會的我們,又有多少人還會將盡孝盡到如此細微之處?




再比如說,《弟子規》裡面講到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雖然當年李夫子把千年以來博大精深的融家思想融會貫通在這短短一千零八十個字里,但他卻把中國五千年的道德規範集大成為一體,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理解《弟子規》的時候,才不能只執著於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解其深厚內涵。





例如,《弟子規》中有講:「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雖然這個是描述人在入別人門的時候先敲門,或者是走入一個房間的時候,要出一點聲音或者打聲招呼,讓裡頭的人知道有人要進來,以免打擾他人或者造成困擾。這一條講的是這個態度,但是在這個態度背後就反映了一個平時做人所需要注意的一種心態。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更多是這個心態,而不是字面上的行為舉止。




換句話說,那個心態我們擁有了,不管將來在任何的場合任何的時候,這個心態就能夠時不時地反映出來,而不一定是入門的時候或者是上堂的時候。這個態度就是厚道篤實誠懇,在平時的行為舉止中保持謹慎謙卑的態度,以禮待人,讓人有所知覺,感到舒服和尊重。不管自己是什麼身分,平等待人,把對方放在心裡,就能夠做到這個態度。包括下文中的「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表面上是別人詢問時,要告訴對方自己的姓名,而不是只是一個「我」,這個所表達出來的一種態度就是恭謹,跟他人應對的時候非常的恭敬謹慎。態度來自於平常的訓練,我們要注重對自己的要求,包括真誠心、恭敬心、篤實心的態度。




佛法里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裡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僅要常懷感恩之心,更要在與人相處之時,為人謙和有禮。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著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裡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人前人後,都要持有恭敬的態度,唯謙卑有禮,才是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中還教育我們要找准人生目標。人生就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人這一生,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目標。如果只是以外在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無論成就幾何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唯有精神富庶才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並影響後世的,能達到如此境界的人,想必一生都不會再覺遺憾。




我覺得《弟子規》博大精深,意義深遠,它給予我們的是人生的方向,生活的嚮導,甚至是靈魂的升華與塑造。它能讓我們明白何謂修養,人生在世又如何知足常樂。通過《弟子規》的學習,用來反省自身不足,取長補短。正如荀子有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因為無知,所以才更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就像春暖花開的人生,恰逢一場甘霖的澆灌潤養,但願平凡的人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智慧與思想境界,伴你我共築完美人生。



作者簡介:


心柔,原名譚成妍,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作品見《青年文學家》《西部散文選刊》《讀者文摘》《北方農村報》《河北農民報》《庫爾勒晚報》《重慶日報》《祁東新聞》《搜狐新聞》等媒體報刊雜誌及各大文學網站。散文在

「中國之聲」之《千里共良宵》欄目誦讀播出。出版合集《散文經典選藏》。新書正在集結出版中,個人散文集《心柔若水》限量珍藏版尾單簽售,微信1956930265,微信公眾號:XRxinyu。



主編強烈推薦您收藏這個號↓↓↓




每夜讀書


ID

imeiyedushu


 

每夜讀書,與你分享有能量、有趣味、有內涵的好文章。陪你讀書,陪你思考,度過美好夜晚。



↑↑↑長按二維碼 一鍵收藏






好書評讀


優讀文摘


財經品讀


商規


讀財

財經解說


  

點擊上面圖收藏這些

優質

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味文摘 的精彩文章:

你越是逃避,就越會碰壁
年紀越大,越明白這些道理

TAG:三味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