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的心理起源問題
首先,人類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和其他動物一樣,都要受到生物學規律的支配,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遺傳素質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沒有這個前提和條件,相應的心理就不能發展。例如,因為遺傳病變而生來就是色盲的人,與常人相比,就很難形成關於顏色概念的特定心理。但必須指出,遺傳素質只提供心理發展的可能性,環境和教育才決定心理發展的現實性。一個人如果生來就脫離客觀現實,那他就不能產生正常人的心理。197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一個現代「野孩」(研究者為她取名吉妮),在她出生後十幾個月即被父親野蠻地隔離起來,只給她吃嬰兒飯,不準家裡人與她交談,甚至不準家裡人高聲交談。在她十一歲半被發現時,她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智力水平僅達一歲嬰兒的水平。吉妮生活在人類社會一個特定的「真空」里,缺乏社會環境的刺激,失去了心理的源泉,因而她的心理只能停留在嬰兒水平。同樣,一個成人儘管已具備正常人的心理,如果長期脫離客觀現實,離開豐富的外界刺激,其心理也會變得不正常。西方一些人所做的感覺剝奪的實驗說明,如果長期剝奪一個人所能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他就會出現時空觀念混亂,記憶力衰退,智力下降,情緒煩躁不安等癥狀,根本無法維持正常人的心理活動。從這兩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人類心理產生的首要基礎就是自身必須要生活在客觀現實當中,因為人的心理活動總是有一定內容的,其內容不管是簡單還是複雜,都可以從客觀現實中找到其源泉,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使得勞動和語言成為了促進人類心理產生的兩個最關鍵因素。
著名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家恩格斯曾說過,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所以無論在人類身體結構的變化方面,還是人類心理的發生和發展方面,勞動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是製造工具、使用工具的社會性活動,勞動使猿變成了人。在勞動中,古類人猿學會了直立行走,前肢與後肢有了分工:前肢逐漸成為專門抓握和操縱物體的器官,後肢則成為專門支持身體行走的器官。由於直立行走,類人猿的身體姿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骨盆降低,頭部抬高,眼、耳的位置提高了,視野更加開闊,攝入大腦的視覺信息急劇增加。這樣,隨著手、眼、耳等感官攝入信息的增加,大腦皮層處理信息的能力日益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腦的反映能力越來越發展了,而發達的大腦是人類心理產生的重要物質載體。此外在人類社會化的勞動中,所製造出的工具作為社會實踐的產物,凝結著社會生產的經驗。而個人參加勞動時,必須要學會使用他人所創造的或前人所創造的工具的技能。這就產生了傳遞經驗的新形式,即通過訓練和學習來掌握社會經驗,而不是像動物那樣靠本能遺傳來傳遞種族的經驗。由於社會經驗的傳授,新生一代可以在較短的時間裡掌握前輩的知識經驗,繼承人類積累起來的文化遺產。這樣就使人的心理得到了極大限度的發展。
同時,在共同勞動中語言也逐漸產生了。語言是人類祖先在社會勞動和社會交往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需要而產生的。語言一經產生,又對人類的心理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人類的心理產生了質的飛躍。人類祖先為了生存,在同自然鬥爭中,迫切地需要語言交際。由於直立行走,使類人猿的發音器官得到了改善:聲帶和肺不再受壓抑,口腔變大並與聲帶形成直角,舌頭活動更加自如。逐漸具備了人類口頭語言賴以產生的自然條件。語言的產生使人類的思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即抽象思維階段,人類有了抽象思維,才有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前景並形成自我意識。可以說,語言是人的心理產生與發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總之,人的心理是人類祖先在勞動中彼此間的社會性聯繫的發展過程中,同語言一道產生的。隨著由動物向人類的發展,動物的腦演化為人腦,才逐步產生人的心理。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人的心理既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一種自然現象;又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一種社會現象。
TAG:康樂CUP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