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磅!宜豐曾經的地標和名片

重磅!宜豐曾經的地標和名片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中的最高功名。科舉制自隋朝大業元年(605)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止,歷經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多個朝代1300多年,共開科考試740多次,產生進士、舉人、「五貢」總計超百萬人。中得狀元者,全國共計592人。江西全省共42人,宜春市僅4人,而我區區一小縣宜豐就有一名。

封建社會的科考,看起來簡單,其實是件極其繁鎖複雜之事,考生尤其十分辛苦。讀書人要首先要通過院(童)試,合格後即為秀才(俗稱入學),再經過省學政主持考試篩選合格,才能上省參加鄉試,中選者分正榜、副榜,正榜即為舉人,副榜即為副舉人(副貢)。正榜者可參加京城禮部主持的會試,合格入選者即是進士,這些進士隔幾天再參加皇帝(或大學士)主考的殿試,殿試不打掉名額,全部入選只是重新排序名次,即分三甲,一甲三名,一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有的人一生考到七、八十歲都通不過童試,故被人笑稱「老童生」。那時候,一個家族中有人得中秀才都是無限榮耀的,何況得中舉人、進士呢。若中得頭名狀元,更是祖墳上冒青煙,無尚榮光,當然也是光宗耀祖的終極之事。

我縣唯一獲得狀元殊榮之人,名叫姚勉,字述之(成一),號蜚卿,特號雪坡。宋寧宗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丙子二月生於天德鄉(今新莊鎮),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中舉;第二年即寶佑元年進士及第,廷對第一,點為狀元。然而,在民間卻流傳著關於姚勉撿到「狀元」的有趣卻又無聊無知的傳說。

相傳,有一年春季的京都,殿堂上擠滿了禮部會試合格的貢士(進士)準備殿試。上午巳時,皇帝來到金鑾殿親自主考,面對滿殿堂考生和助考官員發表講話,其中有一句為:「……所以本科狀元要免……」話還末講完,只見殿中一貢士慌忙站起來走到金鑾殿前,「嘟」的一聲跪下,朝皇帝叩頭說:「謝主龍恩,小民就是江西端州府新昌縣貢士姚勉,多謝皇上欽點我為本科狀元……」滿殿堂考生及官員見此情景目瞪口呆,驚訝不已,連皇帝也驚訝得愣住了。原來皇帝在開考前的開場白是想說明今年殿考要注意的事項,告誡官員選撥一甲狀元、榜眼、探花時,要免除過去的陳規陋習等。哪想貢士考生中,偏偏就有一個與「要免」同音的人。大家都知道,自古皇帝都是「金口銀牙」,說的話就是聖旨,即便講快了、說漏了、並非本意也得算數,不能更改,更何況是在金鑾殿上大庭廣眾之所出之言?因此姚勉就這樣陰差陽錯地撿了狀元功名。

當然,這只是傳說中的笑話而已,而且很可能是姚勉的政敵故意杜撰的謠言笑話,以達到敗壞姚勉聲望的目的,事實根本不可能是這樣的。真正的姚勉是個愽學多才的理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軍事家。在他的廷試文章《廷對策》中洋洋洒洒,一揮萬言,從人才的選拔和使用,科舉制度的改革和去弊,疆土邊陲的防禦與謀略,到朱程理學的傳承與發展等方面,都提出了精闢獨到的見解和策略,深得理宗聖意。此外,他一生所撰對章、狀、書、序、跋、記、銘、箴、詩、詞、賦等近三十萬字,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精神財富,名入《宋史》《中國文學家名人大辭曲》《中國人名大辭曲》等,豈是浪得虛名?

姚勉中狀元的第二年(1254),瑞州知府蔡謨、新昌知縣趙時稼,就在姚勉家鄉靈源村建造了一座「奕世狀元坊」,以表彰姚勉為家鄉增光添彩及他的四世祖姚振,於庚辰科(1100年)獲特奏名進士第一;其五世祖姚旦,於戊戌科(1118年)舉八行釋褐第一(釋褐:古代指脫去布衣,換上官服。意即開始作官。宋代以來殿試後即詣太學釋褐,則未命官而先穿官服。八行:是指宋代科考中八項考試內容,如:明法、明書、明算、明經、詞學、宏詞、諸科等。)姚勉為此親自撰寫了《奕世狀元坊記》。

牌坊是古代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忠孝節義等所立的建築物。目的是緬懷追思先賢的功德,勉力鞭策後人。「奕世狀元坊」在歷世二百多年後,腐爛倒塌。時至1514年,當時的瑞州知府鄺璠、新昌(今宜豐)知縣李長,為增強府縣的榮耀,勉勵後學上進,適應朝廷的需要,在新昌縣署衙門前十字街,用磚、石、木建造了一座四面(方)牌坊。北向面楣額懸掛木製「奕世狀元坊」,為狀元姚勉等立;南向面楣額雋刻「省元坊」,為花橋人、(當時屬同安)宋參政知事、除知樞密院事雷孝友立;西向面楣額雋刻「賜進士坊」,為全縣進士立;東向面楣額雋刻「鄉進士坊」,為全縣舉人立。整座牌坊造型精美輪換,結構奇妙,飛檐翹角,石雕木刻,雄偉壯觀,為當時新昌(宜豐)縣的著名景標。

圖與文無關

時過境遷,此牌坊又經250多年的風雨侵蝕,又蕩然無存,只遺下「奕世狀元坊」木匾。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69),靈源姚氏後裔,為使祖先的功德繼續得以渲耀行文官府,要求重建狀元坊。經縣、府、省至禮部呈報核准,由官府牽頭姚氏族眾為主出資,加上其他善士的捐增,耗時一年零七個月,一座四柱三洞、二層三樓、飛檐翹角,雕刻精美絕倫的石質牌坊再次重新訖立在原趾上。整座牌坊由底坐石立柱、額抗、額(字)板、檐蓋等幾部分組成。它坐北朝南,石板額南、北兩面陰陽雕刻有「狀元坊」三個大字。

牌坊竣工後第二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1762)就有靈源姚近中舉。1765年姚芳遠中得舉人、姚咼得選恩貢,1769年姚芳遠又「南宮獲捷」登進士三甲69名。據初步統計,從開建牌坊的本年、乾隆廿年己卯科(1759)劉應熹、胡廷枚、漆祖欽、劉彪四人中舉人開始,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為止,在這146年中,宜豐共產生進士52名(含武進士)、舉人439名(含武舉、副榜、欽賜),另有歲貢、選貢、拔貢難以枚舉。此事轟動整個府郡乃至全省,一時狀元坊成了宜豐的代名詞,民間盛傳:還是狀元牌坊重建得好,受先賢功德蔭佑,宜豐文脈才得以延續光大。

離狀元坊北面約五十米處,原先還有一座六柱五洞的石牌坊,人稱「六腳牌坊」。這是明朝後期,為紀念石市七都人、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鄉里人稱「鄔都堂」的鄔璉而立的。傳說無論是到宜豐為官,還是來宜豐視察或路過的官員,在經過這兩座牌坊時,一律「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尊敬。

圖與文無關

1954年,因縣城改造,道路拓寬,存世近二百年的狀元坊難逃厄運,最終全部拆毀,壽終正寢。同時被拆除的還有六腳「大中丞坊」和縣「孔廟」(今公安局遺址),給後世遺下了不盡的遺憾和沉思。最近聽聞,縣內有關協會擬向政府提議案,呼籲恢復狀元坊等古迹。若真如此,無疑是宜豐歷史文化上的一大福音及宜豐人民的一大幸事,值得我們翹首期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寶往事 的精彩文章:

TAG:天寶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