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內爭外戰,仍能艱難崛起大國崛起No.19
《大國崛起》
陸上強權——
法蘭西(2)
從高盧到法蘭克,從聖女貞德到路易十四,從拿破崙到戴高樂,法蘭西的命運是一部壯美的史詩。
9個世界性大國的發家史
主編:唐晉
本書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追蹤和研究世界性大國興起軌跡,總結大國崛起的個性特徵和基本規律。
前言
上一篇說,法國歷史的匯流排索是專制王權的強化。但其歷程中經歷了三次「大斷裂」時期。即15世紀英法「百年戰爭」、16世紀宗教戰爭和17世紀的福隆德運動。
本篇先說前兩個。
上一篇(鏈接):法蘭西與中國有多少相似之處
英法百年戰爭
試圖擴展影響力的法王路易七世,首先要面對國內的大領主大諸侯。
而偏偏此時,出現了一個對他來說很危險的局面: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勢力出現了一個整合的趨勢,但並不是向著王室整合,而是彙集到他的頭號對手——安茹伯爵「金雀花亨利」的麾下。
靠著父母輩和自己的聯姻,亨利掌握了大量諸侯國的領土,其領地比法王要大出5倍!
1154年,亨利登上了英國王位,建立了金雀花王朝。而法王與諸侯間的權力爭鬥,也由此演變為英法兩國的對抗。
此時的「法國」,劃分成了三個陣營:英國人的法國、勃艮第的法國和國王的法國。
所幸路易七世及此後的幾代法王都頗具才幹,通過挑撥和分化金雀花王朝王室,步步蠶食。
最終在聖女貞德的愛國主義大旗鼓舞下,法王查理七世取得了百年戰爭的最終勝利,基本將英國王室的勢力從歐洲大陸上排除了。
英法百年戰爭,是法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作為法國的象徵,國王的影響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極大伸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王室取得了徵稅權和常備軍。
此後,「國土聚合者」路易十一整頓行政機構,逐步打擊諸侯勢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了正規的稅收制度,很有耐心的、幾乎是不聲不響地勾畫出了今日法國版圖的輪廓。
王權與教權
法王強化中央集權的道路上,另一個障礙是天主教會的神權控制。
在歐洲大陸上一片諸侯割據的中世紀,位於羅馬的天主教會是凌駕於世俗權力至上的統合力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就任,需要得到教皇的承認和加冕,否則就得不到神聖化的統治權威。
在中世紀權勢暗弱的法國王室,與教會之間的總體關係是以合作和相互吹捧為主。
等到法國向民族國家轉化的趨勢愈發明顯,而王室對於中央集權的要求日益強烈的時候,王權與教權就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13世紀末,法王菲利浦四世出於財政吃緊的緣由,下令對一向享有免稅特權的教士階級開徵俗世什一稅,遭到教皇的強烈抨擊,教俗矛盾由此趨於公開化。
菲利浦四世腰板硬的很,完全不屈服於教皇的道義撻伐,不僅針鋒相對地進行輿論攻擊,隨後直接派兵南下把教皇擄走並大加凌辱。
此後,在法王的壓力下,唯命是從的波爾多主教克勒芒五世被任命為新教皇,並將教廷從羅馬遷到了法國南部的阿維農。此後70年里,被稱為「阿維農之囚」的教廷被深深地打上了法國的烙印,其對天主教世界的號召力逐漸趨無。
宗教戰爭
當宗教改革的烈火從德意志燃到法蘭西的時候,造成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全民族的大對抗。
法國絕大多數新教徒都信奉加爾文派,其在國內被稱為「胡格諾派」,其主體是資產階級分子。而封建貴族主張維護天主教正統地位。兩派的信仰之爭演變為不同的政治派別之間的宗教戰爭。
宗教改革所引發的歐洲戰爭,對於歐洲大陸國家而言都無法置身事外,它們被迫要在不同的道路上進行選擇,以決定本國本民族的未來道路:是新教?是天主教?還是建立國家教會?
這場戰爭對於法蘭西民族而言是災難性的。新舊兩派勢力都依靠外國列強,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新教派依靠英國、德意志公爵和荷蘭教友。
所以光是在法國境內,就是一場世界戰爭,既有可見其混亂程度。既有德意志諸侯混戰的波及,也有尼德蘭革命的延續,也有英國大陸均衡政策的陰影,也有反西班牙霸權的意圖。
最終,1594年,法王亨利四世為持續32年之久的「胡格諾戰爭」畫上了句號。(歐洲的宗教戰爭仍在繼續,只是法國國內的混亂局面告一段落)
1598年,他頒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同時規定在法國全境又信仰新教的自由。
面對被戰爭蹂躪的殘破凋敝的法國,亨利四世採取分權制衡等措施恢復和強化中央集權。
※誰說蒙古人只會「馬上治天下」?絲綢之路No.13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島上書店
TAG:Sean的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