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節&婦女節:與其談男女平等,不如聊選擇承擔
不再猶豫
黃家駒原作精選集
BEYOND
00:00/04:10
之所以要寫關於婦女節的話題,起源於上面的這張圖片。
這是一位脫口秀演員,名叫Ali Wong。她在脫口秀中說:「誰想lean in ,我只想lie down」(誰想向前一步,我只想「葛優躺」)。這與女權主義者桑德伯格的觀點:女性應當lean in,恰巧相反。
今天是婦女節。經常性的稱呼「三八婦女節」,似乎已經快要忘了,它還有一個名字:「國際婦女節」。
1910年,社會主義婦女運動的先驅克·蔡特金在第二次社會主義婦女國際代表會議上的提議,把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為世界婦女解放運動確立節日。可以說,共產國際對於中國的社會主義解放運動的推動,是功不可沒的。
對於圖上所認為的「女權主義思潮是最差勁的事」等等一系列觀點,或許是一種調侃,但背後卻道出了部分女性的心聲,也表現出了女性在當今時代下的矛盾心理和生存困境。
姑且對此番調侃,做一個認真的思考:
女權主義思潮有沒有可能不發生?
追溯到原始社會早期,處在母系社會。後來由於勞作工具的精進,養殖畜牧業的發展,生產力不斷發展,男性力量發展起來,男性創造的財富也不斷累積起來,父系社會逐漸取代母系社會,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從備受尊敬到淪為被壓迫奴役,女性的存在場所由轉向家庭,成為家庭的附庸,淪為男性的奴隸。女性受到了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迫。
有壓迫就有反抗。後來,受到了法國大革命和西歐的啟蒙運動的影響,西方掀起了第一次女權主義浪潮。以早期的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為例,她們主張理性與公正,代表人物有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等。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里,父親愛做投機生意,且酗酒,家中經濟逐漸出現困難。有一顆反抗男女不平等的種子,埋在了她的心裡,是出於對自己父親的憤怒,是她走上女權主義的道路的原因之一。她的《女權辯護》,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譴責束縛婦女的陳規陋習,批判盧梭《愛彌兒》中的女性觀,強調婦女擁有與男人同樣的理性,主張給予婦女同男人同等的教育權和其他社會權利,以真正的履行賢妻良母的職責。
她的發聲,起於自己遭受不平等對待的切身感受,進而呼籲全社會的女性覺醒。
回到上圖「女性裝傻bu好嗎?」的問題。在那個年代,如果繼續裝傻,就要抑制自己的個人意志,抑制自己覺醒意識的痛苦,承認自己只能以家庭為中心,承認自己是男人的附屬品。恢復母系社會,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實,畢竟基於男女的生理結構所限,優勢劣勢自明。女權主義要求的不是翻盤,再做男人的主人,而是對男性壓迫女性不能容忍,要求雙方各退一步,在尊重雙方生理結構的前提下,要求男女平等。
半個世紀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出生在英國國家改革的年代中。他的《婦女的屈從地位》,從社會進步的需要提出解決婦女問題,所爭取的婦女權利已不是教育權,而是側重反映了婦女的政治要求,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即為爭取選舉權與參政權而努力。
他的發聲,為促進社會進步,提倡女性覺醒而發聲。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看,即使是沒有切身利益相關的女性出要求男女平等的聲音,也會有像穆勒這樣的男性,看到了社會現狀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提倡女性進步。
從這些方面來說,女權主義運動是偶然,也是必然。
想要同等權利,就要履行同等義務。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父系社會中,男性享有的社會權利多,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多。女權主義運動浪潮過後,女性的自我意識越發覺醒。她們卻容易忽略一個事實,想要同等權利,就要履行同等義務。
阻礙男女平等進程的,更多的是女性。
男女平等,不是女性凌駕於男性之上,而是在尊重各自生理結構的基礎上的攜手共進。這需要社會環境的寬鬆和男女雙方的共同努力。除去社會環境不說,既要男性給予女性尊重,也要女性自己去努力。
有一些女性,選擇人格、經濟、生活獨立,選擇不依附男人,在自己的價值體系里舒展軀體。
也有一些女性,不想要更多權利,也就不必承擔相應的義務。出於對承擔自己的責任的逃避,對未知前路的恐懼,她們又回到了熟悉的安全感中,放棄了男女平等的追尋,自願默認接受了男女不平等。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還有一些限於自身能力,追求男女平等,卻失望而歸的女性們。與其說是對男性的憤怒,不如說是對自己的憤怒。
無論怎樣,想要更多權利、踏上獨立之路的女性,這是一條需要承擔同等義務的艱難道路;選擇維持原狀的女性,熟悉安全感的背後,也或許潛藏著一些波動的危機。
「你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女人。」
拋開略顯沉重的男女平等話題不談,不如來談談女性如何活出自己。
贊同柏邦妮的觀點,「你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女人。」
想起之前寫的一段話:
「在我小時候,沒有按照女生的既定標準生活過。會買一盒五分洋火玩火,燒著過隔壁家玉米秸;買一把手槍,每天下午就用藥瓶裝撿來地子彈;愛玩劃炮,點著為了專門嚇雞;愛玩魚雷,專門炸養豬人家門前的糞汪;一高興跳過石灰坑,幸好石灰已經晾了起碼有十天,才沒有燙傷;被狗追過三次,被咬傷後,去打過狂犬疫苗;夏天借鐵杴去林子里挖知了猴,被蚊子咬的滿腿包;也會冒雨出去等它們從地底鑽出來;每天借梯子踩著掏鳥蛋摸燕子,沒有保護動物概念時,拿著杆子碰電線上休息的燕子;喜歡在河邊釣魚,也下河淌水逮過;晚上拿著速食麵袋子,去樹上摸金龜子;柴草垛里找過刺蝟,帶回家被家人一頓罵再放走;屋檐下邊見過死蝙蝠,發現果然沒有尾巴;下著雨去屋後挖泥巴做泥人;暖和了去河裡撈回一堆青蛙卵,後來孵出小蝌蚪,然後是…癩蛤蟆;去墳地里拔草餵過兔子。
不誇張地說。最少在大二之前,我都是個傳統意義上的男生角色,分水嶺是室友教我扎頭髮。
之所以如此,有一部分原因,是性格大咧,附帶著一直是短髮,時而穿哥哥替下來的男生衣服,時間長了產生外形認同,開始覺得做(傳統意義上的)男生特酷,甚至有段時間以男生自居,那會還會和男生討論黃段子。
上小學時習性仍不改,白天蹲在凳子上聽課,媽給我買的白色絲襪穿了一下午就被凳子上的釘子鉤破了,到了晚上,除了滾草坪玩,就是穿著背心,汗流浹背地和院里小孩踢足球。
初中吹著口哨盪鞦韆,會被認為是小哥哥,走在路上被叫帥哥,是常有的事,去女廁所,也會被女生側目。
總是被說沒個女孩樣子,說女生應該文靜內斂,少說多看,板板正正。
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做到,以前也像他們說的那樣,討厭自己的「話多」和「喜怒形於色」,把這些當作缺點。如今已經越來越不會,這是我的一部分,我很高興地接受了。後來,我意識到「話多」也有好的一面,讓我容易表達和寫作,再到後來,也非常喜歡自己的性格,有耐心而善於傾聽的朋友留了下來,感到很滿足。
關於戀愛,有人建議,女孩要怎樣怎樣,男生才會對你一直感興趣,才會更愛你。
我從來沒聽過建議。
從談戀愛開始,不加掩飾的暴露自己的優缺點。
事實證明,即使這樣,也照樣有男生非常喜歡我。
如今依然經常公開地討論和表達有關性的話題,並將性定義為美好的、值得享受的事情。以前和別人聊過,之所以覺得骯髒,是因為事件讓它骯髒,而不是性本身。樂於談性,也懂得性。男生樂於討論的問題,不覺得女生不能討論。
關於戀愛,有人建議我,次數要往少了說。
直到今天,仍然認為,應當要像尊重歷史那樣尊重別人的過去。況且,為什麼男生談多次正常,女生就不行?在國外,女生都是通過談多次戀愛,再選擇合適結婚對象的。況且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
變得更加成熟豁達,依然保有可愛淘氣,經歷過不堪複雜,也堅持善良純真。
曾經排斥自己越來越成熟,擔心不再被愛的人多加照顧,如今覺得照顧別人也很好,而且,成熟與是否被照顧,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不存在衝突,成熟的人也可以很好地被人照顧。
你且成熟。做自己就好。」
由於「應該像個女生樣子」的勸告,年齡再大一些後,開始抱怨沒有按照女孩的樣子度過,覺得十分遺憾。稍微再長大一點後才知道,所謂的性別標準,是社會強加規定的,接觸了「社會性別」、「性別的刻板印象」的概念後,回想起過去,更加體會到了外界、觀念,對個人性別的塑造,想法漸漸有了很大轉變,既然個人特質是人為的塑造,以前有些傳統意義上的男生氣,也沒什麼。
正如柏邦妮所說:「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一些美德,是專門為女人準備的。比如純潔,比如順從,比如溫柔賢惠,善解人意。有一些人生目標,是專門為女人準備的,比如從一而終,比如相夫教子,比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就是這些東西,我們特別熟悉都忘記了去質疑,它們形成了一套牢不可破的標準,將女人做成了一個個標準零件,把女人變成了單一安全的產品。放到貨架上,在婚姻市場上賣出去。它教唆我們,把安全當成幸福。」
未來俱樂部
新青年
邵夷貝
00:00/03:41
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我想遵守的美德,是為全人類準備的:比如勇敢,比如誠實,比如忠厚善良,豁達寬容;我想追求的目標,也是為全人類準備的:比如明辨是非,比如身心強壯,比如追求卓越,比如自我懷疑能力和可貴的清醒……」
「當然,我不是鼓勵你,為了打破而去打破,為了不同而去不同。真正的解放,來自直覺,來自你珍貴的感性,來自你內心真實的聲音和渴望:不要羞愧,不要逃避,敢於正視自己,長長久久的看著自己,敢於時常傾聽你內心的那個聲音,告訴你,你真的想要什麼。」
有所選擇,有所承擔。
不管怎樣,在個人能力範圍內,希望我們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新愚在路上
表達是使命
呈現即完成
我們一起互相陪伴著,靜靜地走一段路。
-新愚-
TAG:新愚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