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了!黔東南州做了個大規劃,以後這5個縣要有大發展
近日,《貴州省黔東南州黔東片區一體化規劃(2014-2030)》經黔東南州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並予公布。規劃明確,將加快鎮遠、岑鞏、三穗、施秉、天柱等五縣城鎮集群協調推進和抱團發展。
一、規劃期限
近期:2014-2020年;
遠期:2021-2030年。
二、規劃範圍
本規劃所稱黔東片區,是指黔東南州現鎮遠、岑鞏、三穗、施秉、天柱五縣行政管轄範圍,總面積8144.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指現鎮遠、岑鞏、三穗三縣行政管轄範圍,總面積4399.9 平方千米。
三、規劃原則
注重長遠,體現城鄉規劃科學性;有利發展,引領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尊重主體,兼顧效率和公平;分步推進,明確時空層次和階段重點;確保底線確保底線,轉變城鄉建設方式。
四、發展目標
自覺踐行五大發展新理念,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堅定不移地實施主基調主戰略,努力打造貴州東部集群發展創新區。通過實施「區域一體、跨越轉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低碳生態、片區協同」六大戰略,實現貴州東部區域中心城市、全域旅遊示範區、新興產業發展集聚區、城鄉統籌發展示範區的「一城三區」目標。其中近期至2020年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經濟實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旅遊綜合效益、新型工業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實現新跨越,經濟年均增速高於全州平均水平,五縣國內生產總值比2015年翻一番,佔全州比重達到3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力爭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初步實現一體化發展;遠期至2030年實現初步現代化,城鄉產業發達、社會和諧,城鎮集群發展、功能完善、宜業宜居、安全生態、特色顯著,全面實現一體化發展。至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五、空間發展策略
從跨區域上,南北融合、東西聯動、一核心三輻射帶,其中南北融合、東西聯動包括省、州際和周邊縣,一核心三輻射帶指州域內東部區域發展格局,三輻射帶為舞陽河、滬昆高鐵和高速、三黎高速等,劍河(屬凱麻同城化板塊)為輻射區;從全域上,極核集聚、集群發展、均等服務;從中心城市上,交通先導、適度分工、協同發展;從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區上,立足三城、相向引導、品質特色。
六、功能定位
以民族文化和原真山水為特色的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以集群發展為特色的山地新型城鎮化的示範地,以產景城有機組團為特色的省域東部中心城市,宜居宜游的山水森林城市。
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一流的旅遊目的地,省域東部和片區中心城市,宜居宜游的山水森林城市。其中:
西城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發展文化和生態休閑旅遊為主,並服務縣域和鄰近鄉鎮的綜合性功能城區。
東城區:黔東門戶,黔東循環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發展先進位造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具有古思州文化特色並服務縣域和鄰近鄉鎮的綜合性功能城區。
南城區:黔東循環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性交通和商貿、物流、旅遊服務中心,以發展先進位造和商貿物流為主,並服務縣域和鄰近鄉鎮的綜合性功能城區。
次中心城市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知名山地旅遊目的地和區域性旅遊服務中心,以禪意休閑旅遊為特色的片區次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天柱:中國重要的鋇化工產業基地,黔東循環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性旅遊服務中心,以家祠文化和山水田園為特色的片區次中心城市。
七、發展規模
近、遠期中心城市人口規模分別為30、60萬,中心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分別為3000、6000公頃,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分別為 100、100平方米。
八、全域空間布局結構
一主二次四軸、一心三區三片:其中一主指以山水組合型為特色的省域東部和片區中心城市,包括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三個中心城區,二次指施秉、天柱二個片區次中心城市,四軸指滬昆、天施(分別依託滬昆及三施、三黎、天會高速公路)二條城鎮發展主軸及沿榕、松從(分別依託沿榕及松桃-從江高速公路 )二條城鎮發展次軸;一心指中部城市生態休游綠心,三區指全域劃分為一個城鎮集群發展核心區(鎮遠縣、岑鞏縣、三穗縣)、二個城鎮集群發展聯動區(施秉縣和天柱縣),三片指全域適度打破行政區劃劃分為北部、南部和東部三個生態和旅遊特色發展片。
九、全域城鎮空間布局結構
中心極核、兩翼集聚、12 個特色組群、山水組合型中心城市,其中中心極核指中部以三中心城區組合形成中心城市;兩翼集聚指東西兩翼分別形成二個次中心城市;12 個特色組群分別指西城區城鎮組群(鎮遠縣城、焦溪鎮、涌溪鄉)、鎮遠高過河城鎮組群(羊場鎮、尚寨鄉、都坪鎮)、鎮遠金堡城鎮群(金堡鎮、報京鄉)、東城區城鎮組群(岑鞏縣城、大有鎮、羊坪鎮、青溪鎮)、岑鞏龍江河源城鎮組群(龍田鎮、客樓鄉、平庄鄉、凱本鎮)、岑鞏龍鰲河城鎮組群(天馬鎮、羊橋鄉、天星鄉、水尾鎮)、南城區城鎮組群(三穗縣城、滾馬鄉、長吉鄉、瓦寨鎮、桐林鎮、雪洞鎮、台烈鎮)、施秉城區城鎮組群(施秉縣城、白垛鄉、甘溪鄉、楊柳塘鎮)、施秉清水江西城鎮組群(雙井鎮、馬號鎮),天柱城區城鎮組群(天柱縣城、渡馬鎮、蘭田鎮、注溪鄉、坪地鎮)、天柱清水江東城鎮組群(地湖鄉、竹林鎮、坌處鎮、遠口鎮、白市鎮、江東鎮、瓮洞鎮)、天柱環九龍山城鎮組群(高釀鎮、石洞鎮);山水組合型中心城市指由三個中心城區和綠心構成,以山水組合型特色區別於其它城市空間形態。
十、全域產業布局
(一)產業發展思路
按照以創新為著力點、以城鎮集群發展為引領、以「旅遊+」為特色、以園區建設為載體,突出三產聯動融合,做強第三產業,做特第一產業,做優第二產業,形成集約、高效、安全和綠色並具有黔東特色的產業體系的發展目標,創新綠色發展,創新全域旅遊,創新城鄉統籌,形成產業結構上適度重化,突出全域旅遊,培育新興優勢產業,產業組織上強化多元主導,產業空間上集聚型、園區化、高集約,提高准入門檻,強化空間先導的總體發展思路。
(二)產業布局結構
第一產業按照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的思路,形成 「四帶八區」的布局結構;第二產業按照傳統產業轉型提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整合五大平台、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提升冶金、電力、採礦、建材、白酒、輕工等傳統行業,嚴控高載能產業,推進二產園區化和集約布局,重點培育新能源(包括頁岩氣)、新材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行業,同時形成 「二帶五區」的布局結構;第三產業按照重點壯大和提升旅遊業、大健康產業,積極培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傳統商貿業和發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業的思路,形成「5+12」二級綜合服務中心、七物流園、多文創園、全域旅遊「5+12」二級綜合服務中心、七物流園、多文創園、全域旅遊的布局結構。
(三)全域旅遊布局
按照創新全域旅遊、建設國際品牌、實施「旅遊+」行動計劃、對接區域旅遊線的發展思路,形成以雲台山、舞陽河、清水江為三大主體旅遊功能區、「一城一山兩江」為主體品牌產品,「十二板塊」為主要旅遊景區,「四主十次觀光廊道」為旅遊網路,五個(中心)城區為旅遊服務中心的現代旅遊空間體系。
十一、全域綜合交通
支線機場1處,通用機場5處,高速鐵路1條,普通鐵路5條,城際鐵路6條,水運航道2條;高速公路12條,一級公路(城市快速路)19條,二級公路18條;主要綜合交通樞紐3處,次要綜合交通樞紐2處,客運站中心城區9處,貨運站主要3處;一級綠道3條,二級綠道7條,三級綠道多條。
十二、核心區空間布局結構
三核二帶二軸三區,其中三核指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構成的三個城市功能核,突出組合城市特點,強化優勢互補、功能錯位、集約集聚開發,推動黔東片區和核心區一體化發展;二帶指舞陽河風光帶和龍江河-六洞河風情帶;二軸指滬昆高速公路、沿榕—三黎高速公路區域對接和城鎮發展軸;三片指北部生態旅遊保育區、中部山水組合型城市功能區、南部生態農游區。
十三、中心城市布局結構
一心三區、三軸三帶,一心即生態綠心,以森林公園、山水觀光、運動休閑、旅遊度假、生態保育等為主要功能,同時延伸和補充鎮遠古城旅遊功能; 三區即三個中心城區,分別為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其中西城區以古城保護和旅遊、特色服務中心為主,東城區、南城區以各有分工的特色綜合服務中心、人居和先進位造業等功能為主;三軸即三條一體化融合軸,主要依託現有公路改造提升或新建形成;三帶即三條生態景觀帶,分別為西城區、東城區間的舞陽河旅遊休閑帶,西城區、南城區間的X830山地風光帶,東城區、南城區間的G320 郊野風情帶。
十四、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
(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目標
按照原真性、整體性、永續利用、可操作性原則建立以世界原生態民族文化為品牌,歷史文化名城為龍頭,中國傳統村落、重點民族文化旅遊村寨為補充,歷史性景點和文物古迹為節點,美麗鄉村為背景的泛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二)旅遊發展目標
按照從局部旅遊到全域旅遊、從觀光旅遊到泛旅遊、轉變旅遊發展模式、堅持旅遊可持續發展理念,確定總目標為: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自然、天然、悠然,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自然、天然、悠然,力求在產品、服務、環境、效益、保護方面達到五個一流,四大分目標為:遺產型旅遊城市可持續發展示範,貴州東線旅遊核心城市,原生態、多民族文化、全域旅遊創新地,旅遊經濟強市和富市。
(三)旅遊空間布局
一帶一城,一環七板塊,其中一帶即舞陽河山水旅遊度假帶,以山水休閑、旅遊度假、城市遊憩、水上民族運動(龍舟、獨竹漂等)為主;一城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遠,以歷史文化觀光、遊憩及綜合旅遊服務為主;一環即以龍江河、六洞河、龍鰲河構成的水脈鄉土旅遊環,以串接思州古城、民族村寨、休閑度假、鄉村旅遊等特色功能節點為主;七板塊即鎮遠古城、綠心旅遊、南部田園民族觀光體驗、東北生態田園觀光體驗、龍江河濱水休閑養生、東南紅色旅遊、北部文化探秘尋幽等七大旅遊板塊。
十五、生態環境保護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得到大力推行;城鄉人居環境得到不斷美化優化,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和諧社區的格局加快形成,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使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分享「綠色福利」,基本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初步形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到2030年,在實現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生態環境質量,達到省內、國內領先水平,建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得到普及;城鄉人居環境優良,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和諧社區的格局全面形成;完全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全面建成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生態文明,保持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二)生態空間格局
一條流域生態帶,兩條水系生態廊道,四個山體生態核,一主二次開發區域。一條流域生態帶即舞陽河流域,為全域和核心區的生態骨架,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土保持為主;兩條水系生態廊道即六洞河和龍江河水系生態廊道,以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土保持為主; 四個山體生態核即北部、中西部、中南部和東南部山體生態核,以基本農田、林地、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其中包含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板塊按法定要求實施保護;一主二次開發區域即東城區和西城區、南城區,按照省域主體功能區劃均屬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以中心城市為重點推進城鎮建設和非農化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策略
綠色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推進節能降耗減排、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加快生態屏障保護建設。
十六、空間管制規劃
(一)分區空間管制
按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實施分區空間管制,其中禁建區面積約1091平方公里,佔25%,限建區面積約2869平方公里,占 65%,適建區面積約440平方公里,佔10%。
(二)生態保護紅線
包括各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全部和大部分、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生態公益林等,規劃形成四條生態保護紅線,分布在東北部、中部、報京鄉西部及東城區南部、西北部、北部,總面積3057平方公里,占核心區面積的68.8%。
(三)城市開發邊界
西城區由舞陽河-兩路口-小田溪、芽溪、白楊坪三條圍合線構成,面積1280公頃;東城區由東至行政邊界,南至滬昆高鐵,西至雞鳴關、思暘,北至大有、異溪、巴茅沖一條圍合線構成,面積9390公頃;南城區由北至新華-大寨-車站村、南至三黎高速公路以及鄭家-下龍溪,東至中壩村、大坪村,西至中寨、田壩、高寨一條圍合線構成,面積為3720公頃;城市開發邊界內必須按照本規劃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總規模和總體布局,確需調整的應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來源:黔東南州政府 編輯:夏薇薇
※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城市貧困人口的兜牢保障應該加強
※貴陽銀行?愛莉說你還沒拼過,怎麼能早早認輸?
TAG:動靜貴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