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拍劇20天美國比歐洲貴300萬,劇組常被外國人監督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劉瑋 王雪琦
編輯/佟娜
圖片來自網路
近一段時間以來,熱播的電視劇,如《一路繁花相送》《美好生活》《戀愛先生》等都有海外戲份,無形中給劇集增加了些高大上的色彩。比如《美好生活》一開始,張嘉譯飾演的男主角徐天就生活在美國波士頓的別墅里,開著美國牌號的汽車,行走在美國大街上。《一路繁花相送》中,鍾漢良飾演的男主角也是從海外歸來。早先劇方就放出鍾漢良漫步在義大利米蘭街景的路透照,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海外取景這類拍攝形式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由鄭曉龍執導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為了還原真實的紐約場景,首次嘗試全程在美國拍攝。據悉這部劇的預算只有120萬美元,最終工作人員不惜降低薪酬、克服重重困難才勉強殺青。而二十多年過去,隨著電視劇投資成本屢次突破天花板,海外場景高端質感和獨有的文化氣質吸引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開始到海外取景,不僅形成了一種風潮,取景地也橫跨全球。例如《歡樂頌2》曾到泰國取景,《冰與火的青春》曾到韓國取景,《老男孩》首集就空降澳洲,《溫州兩家人》甚至到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取景。
然而,電視劇里男女主角在異國浪漫地談著戀愛,背後卻是劇組工作人員「手舞足蹈」的和外國人溝通,每天擔憂著高昂的加班費支出和隨時會需要應對的突發事件。究竟電視劇海外取景面臨怎樣的困難?不同國家拍攝難度、拍攝費用有何不同?電視劇海外取景的風潮是豐富劇情還是跟風濫用?新京報記者專訪了電視劇《北京遇上西雅圖》導演潘鏡丞,《美好生活》總製片人吳毅,《溫暖的弦》製片人周丹,《一路繁花相送》製片人夏大營和《莫斯科行動》導演張睿,揭秘電視劇海外取景趣事。
場地:提前半年確定,一個鏡頭警察也要封路
海外拍攝會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通常情況下,劇組會在開機前2到3個月,甚至半年,提前著手對接海外工作。潘鏡丞透露,《北京遇上西雅圖》在開機前3個月就確定了海外拍攝方案,隨後再聯繫當地市政府的相關部門對接。而拍攝場地則需要提前半個月到1個半月預定。像《溫暖的弦》需要到倫敦的劍橋大學、「倫敦眼」等地標性建築取景,預定時間甚至要提前2個月以上,「導演和製片團隊會先去英國進行初步勘景。因為英國的審核流程非常嚴格,預定時就必須確定精確的拍攝地點和時間。」周丹表示。
一旦確定了具體的拍攝位置,地方主管部門就會嚴苛的為劇組劃分範圍,精確到某個街道、甚至平方米。張睿透露,在莫斯科拍攝的時候,他們就被嚴格限定在某條街道的1號位到5號位,「但中國人拍攝很隨意,難免越到6號位。這時候俄羅斯會有專門的人在旁邊監督,一點兒也不能超過。」
溫哥華政府部門曾為《北京遇上西雅圖》制定詳細的拍攝計劃。例如劇組拍攝A街道時,劇組的車輛一定要停在A街道的固定車位,劇組吃飯的位置也會被嚴格限定;如果拍攝機器需要架在大馬路上,政府會安排警察封鎖一整條大路,「即便我們可能就在這條街上過一輛車,只取一個鏡頭,不用那麼麻煩,那他們也不允許。只要你要用,就要封路。」
為避免劇組違規,海外政府部門也會派監督人員來監場。本地的製片部門也很遵守規則,因為一旦違反就很容易被當地人投訴,「比如你的設備擋到了行人,他們可以隨時向政府投訴。如果被投訴超過三次,可能他們就不讓我們再拍了。」潘鏡丞坦言。
吳毅稱,美國工業化程度更高一點,協會化,很專業。《美好生活》在美國拍攝期間,有一個專業製片公司配合,提前兩個月他們就開始了取景,各種批文等的協調工作。比如劇中去了美國監獄拍攝,相關審批是有門檻的。
人力:加班費第一天一倍,第二天1.5倍
除了繁瑣的報備和拍攝程序,劇組還需要面臨溝通難題,並適應與國內完全不同的拍攝方式。通常情況下,劇組只會帶少部分「原裝」團隊到海外,因為劇組工作人員來自天南海北,統一辦理簽證會非常麻煩。「而且我們走的都是公簽,一次根本不能辦那麼多。」所以《北京遇上西雅圖》在溫哥華拍了40多天,只帶了40個人;《一路繁花相送》在米蘭拍了20多天,劇組人員只有30多人,當地的協拍人員卻足足有100人之多。
而海外工作人員的分工也十分細緻。從燈光、指導,到開電車、發電等不同工種,都會安排專人負責,即便是場務也需具備專業上崗證書。部分海外電影局會指定有影視資質的人參與拍攝,「他們會提供一些工會演員,會給你具體的價錢,看你想選擇哪個。」但劇組也需要提前半年就開始選人,「因為牽涉到海外合同的簽訂,或者有人又接了別的戲,檔期不行,所以必須選好一些備份,以免半年後到了當地再措手不及。」潘鏡丞說。
此外,劇組也需要嚴格遵守當地的工作作息。例如英國會嚴格遵循八小時工作制,劇組不得不在拍攝八小時後就停工;義大利的工作時間是「9+1」,每天工作10小時,而且其中有一個小時必須用來休息;而溫哥華的工作人員甚至專門在劇組放一個倒計時錶,從第一個鏡頭開機開始計時,當還差15分鐘到10小時的時候,工作人員會拿著表提醒製片人「快超時了,我要下班了。」
以往在國內拍攝時,劇組經常會有「熬大夜」狀況,但在海外,劇組則需要為之承擔高昂的加班費。潘鏡丞說,若有加班加點的情況,第一天劇組需要多支付每位工作人員一倍的工資。如果第二天再超時,則支付1.5倍,以此疊加,「如果你每天都超,他們的工資會越來越高。」所以當必須拍夜戲時,劇組就會選擇「晚開機」,「我晚上出發,拍到第二天早晨,也算十個小時。但這就要求我們每天都要提前安排任務,效率必須非常高。」潘鏡丞透露,他們在溫哥華拍攝一天大約能完成七、八頁劇本,節奏非常緊湊。
花費:《一路繁花相送》義大利20天花500萬
雖然越來越多的劇組擁有了海外拍攝的條件,但因為簽證難、成本受限等原因,仍有一些電視劇不得不通過「後期」來製造假象。早在多年前,《何以笙簫默》中男主角何以琛在「美國」喝酒的酒吧,就和劇中國內酒吧實為一個取景地;而女主角趙默笙行走在美國街頭,也是取景於國內某購物村。
成本是劇方必須考慮的因素。潘鏡丞透露,《北京遇上西雅圖》放棄美國西雅圖,轉道距離西雅圖不足3小時路程的加拿大溫哥華拍攝,主要就是因為美國部分地區沒有返稅優惠,人工成本也高於加拿大,「溫哥華和西雅圖緊挨著,地貌、街道、景觀都非常相似,所以最終權衡後我們選了前者。只不過在拍攝的時候就不能拍攝當地的地標建築了。」夏大營也表示,泰國等取景地相對比較便宜,而美國、德國等拍攝地花費相對較高。像《一路繁花相送》在米蘭20天的拍攝花費在500萬左右。《美好生活》劇組在美國拍了二十多天,花費七八百萬。
而也有一些電視劇遭遇了不可抗因素。例如《好先生》導演就曾在採訪中透露,該劇原本設定的人物是在美國長大,劇組也已經在美國打點好拍攝區域,但最終由於簽證等問題不得不臨時改到和西雅圖海岸線、氣候非常相似的義大利拍攝。為了符合劇本的真實性,工作人員只能通過PS將義大利文改成英文,連車牌、警服,徽章都改成了美國風格。
如何避免濫用:取決於劇情需要
海外取景成為一種風潮,其中不乏利於海外發行、利於提高賣劇價格等客觀因素。有部分觀眾認為「十分養眼」,也有觀眾認為這種砸錢並非剛需,只是跟風。對此,業內人士坦言,海外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還原劇本場景,給觀眾更好的視覺感受。夏大營表示,海外取景可以打破國內取景地比較單一的限制,使劇集的場景更為豐富,「選擇符合劇本場景的海外取景地,也符合製片方製作精品劇的要求,可以更好的表現劇本中所體現的藝術氣息。」潘鏡丞也認為,如今電視劇製作成本完全可以支撐海外拍攝的條件,「海外場景可以為觀眾提供陌生感和新鮮感,從影視角度來講還是挺好的。」
但是否所有電視劇都適合海外取景?如何避免濫用?業內人士認為,最終還是要取決於劇情的需要。首先,部分IP在原版故事中就設定了海外故事背景,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圖》電影講的就是西雅圖的故事,並在溫哥華取景拍攝,因此電視劇也需要原汁原味地還原當地人文景觀;而《溫暖的弦》將男女主角破鏡重圓的重頭戲設計在倫敦,也是完全尊重原著的安排,「因為在原著小說中,溫暖與佔南弦分開之後就是孤身一人前往英國。」周丹表示。吳毅抱有同樣觀點,他認為海外取景還是要根據題材來確定,不是為去而去,要跟劇情、人物命運發展有關聯,「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取景,成為一個趨勢,說明我們的市場具備了一定能力,但不能盲目。」
其次,還有一部分劇的劇情設計就更適合在海外觸發。例如周丹將《旋風少女2》的比賽場地搬到日本和新加坡,是因為當地東方文化和劇中的「元武道」文化更為契合。而《一路繁花相送》劇組則是看中了義大利的文藝氣息,「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米蘭更是久負盛名的藝術之都、愛情聖地,所以這類劇情可以更好的貼合劇集純愛治癒清新的定位。」
突發事件或趣聞
1.《北京遇上西雅圖》——加拿大溫哥華工作人員「隨性」請假開天窗
潘鏡丞透露,剛剛在溫哥華取景時,他就發現某後勤部門突然少了一個工作人員。後來一打電話詢問才知,他已經臨時請假到瑞士度假去了,「加拿大的拍攝人員工作的效率很快,態度很快樂,其他的時候也非常隨心。不像中國干這行的人,天天考慮面臨成本壓力、時間周期壓力,一點也不敢放鬆。」
2.《溫暖的弦》——英國倫敦英工作人員都學會了中文
在拍攝《溫暖的弦》期間,周丹和團隊遭遇了「語言障礙」,因此每天現場最歡樂的事情就是雙方工作人員用肢體動作和表情配合,手舞足蹈地聊天,「在拍攝的同時,當地很多英國工作人員都學習了中文的表達,我們彼此都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3.《美好生活》——美國紐約轉景立刻引來警察
拍攝中,導演靈感不斷調整,本來在一條街道上拍,然後想去另一條街道也拍一下,這在國內很正常。但在美國我們只報批了第一條街道,後面那條沒有報批,一去警察馬上就過來了。好在我們有正常的拍攝手續,還是做了大量的解釋,也給我們後面的拍攝提了醒。


※沙溢、潘粵明一年參加十多檔節目,但大張偉、薛之謙過時了嗎
※今晚8點收視指南
TAG:新京報Fun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