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普陀山的客運站,為何像極了布達拉宮?
觀音是漢傳佛教擁有最多信眾的菩薩,因而每逢假日,觀音道場普陀山景區都會迎來遊客高峰期。
去普陀山,只能走海路,往返普陀山必須經過朱家尖客運站大樓。這座大樓由出身於藝術世家的浙江大學朱仁民教授(潘天壽外孫)設計,它依山而建,各層錯落有致,簡單古樸卻不失宏偉氣勢。大樓主體色調為石牆青瓦,配以黃褐色,簡單元素的不同組合,勾勒出海洋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獨特韻味。不少遊客看到客運站大樓的外形,會不由自主地驚嘆起來,這簡直是舟山的布達拉宮!
這個比喻其實一點都沒問題。那麼朱教授為什麼會將大樓如此設計呢,它和布達拉宮有何淵源呢?其實,舟山的普陀山和西藏的布達拉宮是同源詞,都來自於梵文?????(拉丁轉寫Potalaka),即印度的補怛洛迦山。
朱家尖客運站
印度的補怛洛迦山
梵文?????(PotaIoka),音譯為普陀洛迦、補陀洛迦、補怛洛迦、布呾洛迦等,也有意譯成白華(花)、光明,它是佛經中一座山的名字,是觀世音的原籍地。要講觀音,必須要提及觀音道場補怛洛迦山不可。這個道場原來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
早稻田大學館藏版《觀音經》中的觀音道場
早期的佛教經典《華嚴經》記載,善財童子曾遊玩到了此山,見了觀音菩薩,向他請教佛理。經上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芬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華嚴經》上的觀音菩薩道場補怛洛迦山,是一個海上島嶼。島上環境優美,滿山花果樹林和柔軟香草,清泉交相映徹,乃是一個仙境。唐僧慧苑編撰了本解釋《華嚴經》的著作《新譯華嚴經音義》,他對補怛洛迦山的解釋是:「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也。」 「補怛洛迦」四字中古音為potatlakkra,與原詞相近,固有此譯;「普陀洛迦」等詞則是「補怛洛迦」的二次音譯結果。
浙江省博物館藏北宋寫本《華嚴經》
《新譯華嚴經音義》
《大悲心陀羅尼經》則說明PotaIoka一詞還和光明有關,「一時佛在普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與無央數菩薩,無量大聲聞,無量天龍八部神等,皆來集會。時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現。」
我國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卷十里也提到了補怛洛迦山:「秣羅矩吒國南濱海有秣刺耶山……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岩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天形,或為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依據玄奘的說法,布呾洛迦山在秣羅矩吒國南境,秣剌耶山的東邊,臨近海濱。《大唐西域記》又說:「從此(秣羅矩吒國)人海東南可三千餘里至僧伽羅國。」秣羅矩吒國在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一帶,僧伽羅國即今斯里蘭卡,布呾洛迦山應在印度半島南部濱海地區。
日本京都1653年版《大唐西域記》
南亞地形圖
「山頂有池……入南海」,這便是南海觀音的由來。南海是指印度半島以南的印度洋,當地古人職業與航海關係殊為密切,南海觀音便成了古印度南部的航海保護神,受到當地人敬重。《觀音經》說:「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人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大唐西域記》也有佐證:「南海僧伽羅王,依孤山式,供養觀世音菩薩。」
早稻田大學館藏版《觀音經》
印度的南海觀音怎麼又成了中國普陀山的南海觀音呢?大家都知道浙江頻臨東海,那為什麼叫南海呢?浙江東海水域在秦以前時習稱「南海」,《史記》說秦始皇巡海曾「上會稽,祭大禹,望南海」。不僅如此,南宋紹興年間郭象《睽車志》說寧波商人,「泛海十餘日,抵一山……於此立剎,亦謂南海。」一直到清末,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還是被稱為「南洋」,負責江浙海防的海軍便叫南洋水師;上海也有創建於1896年的南洋中學。隨著佛教東渡,相同的海域名稱為南海觀音東渡奠定了名詞基礎。
南京江南(南洋)水師學堂遺址
浙江的普陀洛迦山
中國的觀音道場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島呈狹長形,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南海觀音像坐落於島內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島之東南約5.3公里處有另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普陀洛迦山。
普陀山景區示意圖
普陀山南海觀音像
觀音落戶普陀山當與航海有關。浙江為先秦古越國所在地,《越絕書》載越人有航海的民俗和特長,「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揖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魏晉南北朝是佛教爆髮式增長的時期,航海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各國間通過海路交往的方式也日益增長。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的普陀山,瀕臨甬江, 扼守長江口、杭州灣,西聯吳會,東控日本, 北接登萊,南亘閩粵,是北方和江南各港口通往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必經之地。作為航海的守護神,觀音便因此落戶到了普陀山。寧波南宋地方志《寶慶四明志》記載, 舟山本島在東晉已建了觀音寺。宋徐兢《奉使高麗圖經》則言:「其深麓中有蕭梁所建寶陀院,殿有靈感觀音。」《觀世音應感記》還記載了百濟沙門發正在蕭梁時期見到普陀山供拜觀音的情景,「梁天監年間,背著行囊,渡海求師問道……發正聞越州界山有觀世音堵室,故親往觀看…… 一人念《華嚴經》,一人念《法華經》。」綜上,可見普陀山供奉觀音的歷史起碼可追溯到東晉、南朝時期。
唐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明州(今寧波)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可見《澎湃新聞?翻書黨》2017年9月26日《從「君子之風」到「蕞爾倭奴」:古籍中的日本人形象演變》一文)。這裡必須講講「不肯去觀音」的故事。南宋志磐《佛祖統記》、日本鎌倉時代虎關師煉《元亨釋書》以及方誌《大德昌國州志》等均記載,唐咸通年間日僧慧愕從五台山請觀音像,經明州乘船回國,途經普陀之蓮花洋,舟膠不動,愕禱告日:「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 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傾,舟行,竟止潮音洞下。居民張氏目睹斯異,遂舍所居, 築室奉之,呼為不肯去觀音院。」 這個虔誠的日僧,以為觀音菩薩顯靈,不願東渡日本,於是便在普陀山上修建了供奉此觀音像的寺院,並取了一個有趣的名稱「不肯去觀音院」。隨著故事傳播到東亞各國,普陀山終成為遐邇聞名的觀音道場。2012年,中日合拍的電影《不肯去觀音》就以此為題材。宋乾德五年(967年),太祖趙匡胤到普陀山貢香幡,開了朝廷供奉先河。嘉定七年(1214年),寧宗趙擴欽定普陀山為觀音菩薩道場。
普陀山佛教活動中心普濟寺前身即是不肯去觀音院
今不肯去觀音院
電影《不肯去觀音》
不過,舟山群島有上千大小島嶼,為何此兩島獨佔普陀洛迦之名呢,觀音菩薩為何不落戶其它島嶼呢?元詩《游補陀》說:「驚起東華塵土夢,滄州到處即為家。山人自種三珠樹,天使長乘八月槎。梅福留丹赤如桔,安期送棗大於瓜。金仙對面無言說,春滿幽岩小白花。」原來此山在古代盛產小白花,契合PotaIoka的意譯,符合佛經的風景,故而又名白華山。這樣,多重巧合之下,中國的普陀山便誕生了,也慢慢替換了它的本名梅岑山。
普陀山在唐朝以前多稱梅岑山,和《游補陀》詩中提到的梅福有關,因他在山上隱居煉丹而得名。相傳梅福是西漢末年的道家隱士,因避王莽迫害而逃至寧波一帶;還把女兒嫁給了當地人,女婿就是著名隱士嚴子陵(即漢武帝的同學庄光)。唐宋以來,隨著觀音道場影響的擴大,梅岑山演變成普陀山。《寶慶四明志》里就已經叫補陀洛迦山了。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明廷將原來的「寶陀觀音寺」敕賜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島名正式變成了普陀山,音譯名也固定為「普陀」了。
《寶慶四明志》「補陀洛迦山」條
電影《不肯去觀音》關於普陀山的台詞
說到普陀山,還不得不提及《游補陀》的作者盛熙明,他是第一部普陀山地方志《補陀洛迦山傳》的作者。本書落款為大元丘茲盛熙明,他是來自於丘茲(即龜茲,今新疆庫車)的西域人,是元朝時期的書法家。他的故鄉龜茲,早在西漢時就是佛教之鄉,「生居西域,世與佛鄰」,所以他對佛教一直很有興趣。元末,盛熙明受江浙官員劉仁本之邀南下。他在傳中說:「後至四明(古代文人對寧波的雅稱),屢有邀余同游補陀山者。心竊疑之,不果往也。一夕,忽夢有人謂曰:經不云乎,菩薩善應諸方所。蓋眾生信心之所向,即菩薩應身之所在。」盛熙明想,既然人們普遍認為普陀山是觀音道場,一定有奇異之處,於是決定渡海禮佛。於是,便有了這部珍貴的志書,全書共七卷,首次全面記載了普陀山歷史。但此書一直被僧人藏於寺內,幾乎被歷史淹沒。200多年後,明抗倭名將侯繼高到普陀山禮佛,見到盛熙明舊作,已經是破爛不堪。侯繼高遂重修山志,使得這一珍貴的著作傳承了下來。
《補陀洛迦山傳》
國內還有與普陀山相關的縣級政區名。1953年,定海縣析建普陀縣,就以普陀山而得名。除舟山之外,上海也有普陀區,亦為同源。1920年,公共租界在今江寧路口附近築路,築成時以佛教名山普陀山命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上海市第十三行政區因境內有普陀路改稱普陀區;1950年,建立普陀區人民政府。
至於布達拉宮(藏文??????,拉丁轉寫Potala)因何得名,這就要說到歷史教科書上鼎鼎有名的松贊干布了。641年,他與唐朝聯姻,迎娶文成公主,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因松贊干布把觀音菩薩作為自己的本尊佛,就用佛經中菩薩道場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布達拉便是梵語「補怛洛迦」二次音譯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山和布達拉宮,恰好均處於神奇的北緯30度附近,也是冥冥中的一種巧合。由於兩者的淵源,現在赴普陀山的西藏遊客也是日漸增長。
布達拉宮
除印度、中國外,日本亦有補陀洛山寺。補陀洛山寺是在和歌山縣東牟婁郡那智勝浦町的天台宗寺院,也是日本古代從寧波學習佛教文化、建築文化的產物。本尊三貌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它是以南方凈土為目的地的「補陀洛渡海」的出發點,以「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道」的一部分登錄世界遺產。
日本補陀洛山寺
朱家尖的慈航廣場
朱家尖客運站所在的廣場也有一個有意思的名字,叫做慈航廣場。這不單是因為觀音是航海守護神,還另有一層深意,因為慈航是觀音的道教化名字。
慈航道人,又稱慈航真人、慈航仙姑真人或慈航大士。她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種神靈,依照中國古籍來判斷,是將佛教菩薩觀音道教化的產物。由於「慈航」二字,民間造像,慈航道人往往是乘龍、龜蛇、大鰲甚至是獨木舟。據明末清初《歷代神仙通鑒》卷記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朝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至道,發願欲普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 《歷代神仙通鑒》又名《三教同原錄》,是一本敘述中國神仙事迹的書籍,將神仙故事融為一爐,講佛道儒本為一家。
乘龍觀音
稍早的明朝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慈航道人也有登場,她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也是門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闡教十二金仙之一,主人公姜子牙的師姐。本書第四十四回提到了入釋成佛的觀世音,「話說子牙上了蘆篷,鋪氈佃地,懸花結綵,專候諸道友來至。大抵武王為應天順人,仙聖自不絕而來,先來的是:九仙山桃園洞廣成子……狹龍山飛雲洞懼留孫──後入釋成佛……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後成文殊菩薩,九功山白鶴洞普賢真人──後成普賢菩薩,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大士。」 《封神演義》明言慈航道人就是觀音菩薩,她的道場也就是佛經中的普陀山。
《繡像封神演義》慈航道人
《封神演義》與《西遊記》,也可以相互印證慈航道人和觀音菩薩實為一人。《西遊記》中觀音有兩個法寶清凈琉璃瓶、紫金鈴,而在《封神演義》慈航道人也有這兩個法寶;還有《西遊記》中觀音的坐騎是金毛犼,而慈航道人萬仙陣里收金光仙(真身為金毛犼)為坐騎。
《西遊記》手持凈瓶的觀音菩薩
《封神榜》手持凈瓶的慈航道人
在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相對滯後的帆船時代,無論是賴海為生的船員、商人,還是捨身求法的僧侶,航行在東海(南海)上,涉鯨波之險,總是祈求神明守護。這點上,無論信佛還是信道都是如此,這便是南海觀音(慈航道人)信仰的本源。梅岑山由道入佛,被佛家改名為普陀落迦山;觀音菩薩由佛入道,被道家改名為慈航真人。在普陀山,不但能接觸到中印交流的語言學知識,亦可感受到佛道相融的中國傳統文化。
順便提一下,除佛道風格的觀音像外,近代還曾出現過西洋基督教壁畫風格的普陀山觀音像。鴉片戰爭時期,英軍一度佔領舟山;消息傳到英國國內後,該國建築師協會創建人、版畫家托馬斯?阿羅姆(Thomas Allom)憑自己想像繪製了描繪中國各地風景的版畫集《中華帝國圖記》,其中一幅便是《定海雲谷寺佛像》。圖中供奉的送子觀音,經作者加工而略有點西洋聖母化。
《定海雲谷寺佛像》中的觀音菩薩
感謝浙江省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提供的資料。
參考文獻:
貝逸文:《論普陀山南海觀音之形成》,《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20卷第3 期
※特朗普長子印度演講題目涉外交事務被批,改為「爐邊談話」
※ofo拿到救命錢:抵押小黃車,向阿里借款17.7億元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