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雁棲湖畔的皇家寺院

雁棲湖畔的皇家寺院

原標題:雁棲湖畔的皇家寺院


  來源標題:雁棲湖畔的皇家寺院


定慧寺遺址位於懷柔雁棲湖西側,緊鄰國際會都核心區,是有史籍可查的明代著名皇家寺廟。這裡西倚紅螺山,北據景山,東望雁棲湖,風光秀美。溝谷附近早已不見寺廟建築,只在青山綠樹中橫陳著些許殘磚碎瓦,默默地聆聽著風的輕吟,水的濤聲。

古碑石刻重見天日


前不久,懷柔區文物部門集中清理搬運田野石刻文物,在定慧寺有了新的發現,筆者急忙奔赴現場,一探究竟。


定慧寺遺址旁的磚瓦碎石中,已清理出石碑、碑首、柱礎等殘件四五件,橫七豎八地堆放在一起,準備搬運。離此處不遠的山坡草叢中,靜卧著一尊巨大的石雕贔屓,體型圓潤,製作精細,神態逼真。


贔屓,形似龜,傳說是龍生九子中老六,又名霸下。贔屓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通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屓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贔屓治水的功績,叫它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贔屓因為模樣與龜十分相似,所以它還象徵著長壽和吉祥。

新發現的贔屓石雕長1.6米,高1.11米,重約3噸,細看其背上,石碑的基槽完整。體型如此巨大的贔屓,想必石碑的規制也不會小。石碑的碑身、碑首是在碎石瓦礫中挖掘出來的,石質均為精美的漢白玉,且做工精細。碑首方正,雲紋圖飾,清晰秀美,氣韻生動。雲紋環繞中刻有篆文,雖已模糊不清,但仔細辨認,仍可看出「敕賜定慧禪寺」字樣。認真察看碑陰碑陽文字,比對清康熙《懷柔縣誌》記載,可以確定此碑為明代尚書碑,撰文胡濙。


碑文「敕賜定慧寺興造記」,部分文字損毀模糊,所記內容為興建始末、規制、環境、完工時間、與皇家關係等。當年誰主持修建、誰承擔什麼樣的任務、誰捐過資,至今仍依稀可辨。碑文簡潔生動,文字優美:「京都城東北懷柔縣景山之陽,去人境雖不遠,而岩壑鬱紆,峰巒峭拔,泉清木深,最為勝處。」此碑的發現,對研究定慧寺的歷史具有極為珍貴的價值。


胡濙字源潔,號潔庵,今江蘇武進人,明代重臣、文學家。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任禮部尚書三十二年,累加至太子太師。他歷事六朝,前後近六十年,為人節儉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被比作文彥博,是宣宗的「託孤五大臣」之一,人稱德高望重的老人。正統九年請求退休,英宗不許。此碑碑文應寫於正統十年(1445年),胡濙七十一歲時。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瓦剌軍俘獲明英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群臣聚在朝廷上痛哭,有人建議南遷。胡濙堅決反對南遷,主張以保衛京師為根本。他說:「文皇把陵墓安排在這裡,就是向子孫表示不再遷都之志。」他的意見與兵部侍郎于謙相合,在他們的堅持下,避免了半壁江山淪陷的悲劇,使民心得到安定。


碑首篆額程南雲,明代著名書法家,曾參與《永樂大典》的編修, 正統中期為南京太常卿。其詩文奇古,精篆隸,為時所尚。題額用小篆書寫,運筆力道均勻,結構嚴謹,左右對稱,莊重而頗見藝術功力。


「定慧雙塔」曾為懷柔八景之一

康熙《懷柔縣誌》記載:「定慧寺北據景山,東倚大荊山,西接紅螺寺,南望小荊山,誠為一大叢林。」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一名叫夏時的太監遊歷至此,看到這裡泉清木深,風景秀麗,於是稟報明英宗,擬修建寺廟,皇帝准許夏時主持修建。正統七年(1442年),定慧寺開始興建。


定慧寺規模宏大,比臨近的紅螺寺還大,建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正殿、伽藍殿、祖師殿、藏經殿、東西配殿、方丈室、齋堂、禪堂、僧房、庫房、膳房等,寺前建有萬壽塔和齊天塔,寺外園林栽植松柏一萬餘株,大型寺院應有的設施定慧寺一應俱全。定慧寺建成後明英宗賜名為「定慧禪寺」,時隔兩年皇帝又下聖旨將一部大藏經賜予定慧寺永久保存,敕令「務須敬奉守護,不許縱容閑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瀆。」近日發現的贔屓,應為英宗朱祁鎮御碑基座。


據說附近的普照、廣明、碧峰、永安、圓明、寶安等山剎均為其下院。紅螺寺因建於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歷史悠久,且寺名亦被英宗敕賜「大明資福禪寺」,不好被收為下院。


史籍記載,定慧寺因是皇家寺院,一切花銷都由朝廷支付,再加上寺名又是皇帝欽定,所以一度香火旺盛。朝中大臣和達官貴人經常到定慧寺進香許願。往來官員來到定慧寺山門前,都要步行一段山路。


定慧寺最著名的「定慧雙塔」,曾是明代「懷柔八景」之一。雙塔為磚塔,並聳矗立,一名為「萬壽塔」,一名為「齊天塔」。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以「萬壽」「齊天」為名,只有皇家寺院才有如此膽量。

明代詩人馬文卿在遊歷了定慧寺後,有感而發,寫下了《題定慧雙塔》詩:


並聳浮屠不易成,齊天高遠與雲平。


日移倒影雙雙見,風送清聲兩兩鳴。


玉柱光輝棲鳳翥,金瓶炫耀化龍騰。

珠宮貝闕京都近,靜業禪開慧眼明。


從詩中玉柱金瓶、鳳翥龍騰的描繪中,不難看出當年寺院規制之宏偉,環境之幽靜,氣勢之非凡。由此名列「懷柔八景」,可謂實至名歸。


關於本詩作者,介紹定慧寺的文字多認為是「馮文卿」,可能源於現行本《懷柔縣誌》。筆者進行了深入查辨,明萬曆《懷柔縣誌》明確記載,《題定慧雙塔》詩作者是馬文卿。馬文卿隸籍貴陽府,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山西道、監察御史、巡按廣東等,為人正直,得罪上官,被降職,遂還鄉居家。《明史》王保傳中提到,馬文卿在直隸巡關御史任上,與都督同知王保等督修長城,寫有《游紅螺寺》詩。今《懷柔縣誌》中《游紅螺寺》一詩作者也錯署為「馮文卿」,兩詩實際是馬文卿的同期作品。


民間傳說見證昔日輝煌


定慧寺一時成為京都以北頗具盛名的寺院,香火極盛。定慧寺建成初期周圍並無人家。後從山西大槐樹遷來張、楊兩姓人家在定慧寺山前安居,他們先是為前來進香的人們看馬、賣茶,後來在這裡開荒、種地。隨後又有劉、王、杜等姓氏人家遷徙而來,定慧寺山前逐步形成村落。因這裡是定慧寺的香客下馬之地,人們習慣把這個小小的村莊稱為「下馬庄」。


後來,「下馬庄」演變為「夏姓庄」,是與發起並主持修建定慧寺的太監「夏時」有關。由「夏姓庄」改為「下辛庄」,諧音而成。這就是「先有定慧寺,後有下辛庄」民諺的由來。


因是皇家寺院,定慧寺內僧人漸漸傲慢,有恃無恐。相傳明末清初時寺僧行為不軌致民怨沸騰。皇帝傳旨「驚驚罷了」,但執事大臣順應民意,處罰了作惡多端的寺僧,拆除定慧寺,僅存寺前的萬壽塔和齊天塔高高聳立,不久二塔也在民國年間自然倒塌。民國初年,懷柔詩人劉慶堂這樣描述:「久傳古剎鎮前村,訪去曾無舊址存。滿目荒涼何所有,唯留野塔立朝昏。」


2013年,為建設雁棲湖國際會都,下辛庄與緊鄰的柏崖廠、泉水頭三個村整建制搬遷,下辛庄成了消失的村莊。


作者:於書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龍網 的精彩文章:

姜亦珊委員:利用高科技讓孩子和京劇大師「面對面」

TAG:千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