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氹仔官也街:離島的另一種生活

氹仔官也街:離島的另一種生活

GIF

在氹仔,總能無意間感受到比正常播放速度緩慢的畫面。節奏不追趕,只需隨意便好。生活的態度如此,或許才叫日子。

官也街與嘉模圩:手信街的故事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每隨家人到氹仔散步,就會莫名其妙地想起一句粵語歌謠:「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事實證明,那時候的我已然具備了「吃貨」的潛質。到如今,來過氹仔官也街的人都知道,在這裡做個「吃貨」是件何等容易的事情。

從杏仁餅、雞仔餅、扭結糖,到薑糖、蝦醬、蛋撻、肉乾,澳門的手信可謂五花八門,在官也街僅一百多米長,五米寬的街道上,卻分布著各式各樣可供試吃的手信店。

街上的「明星店鋪」是歷史超過百年的「晃記」,高家的餅店創始人在光緒年就開始了這延續至今的家族生意。以前在街坊一帶有名氣,現在嘗過它家肉切酥、老婆餅的人該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了。「晃記」沒有新奇的招牌,沒有大聲吆喝招攬客人的店員,但人們總會在老店門口排著隊,在餅香中期待著。

官也街另一家賣木糠布甸和芒果大菜糕的老店「莫義記」對開的前地上,有個用西式圓柱支撐,中式瓦片作頂的「大亭子」。穿背帶牛仔褲的老師在教幾個孩子寫生,他們借著亭子遮擋正午的陽光,面對著賣薑糖的鋪子,描繪老房子和門前高低錯落的綠色盆栽。

空氣里有淡薄的薑糖味,坐在長椅上曬太陽,望向學畫的孩子,從前的亭子下,其實曾經是個小型的街市,名叫「嘉模圩」

「這街市佔地九百九十平方米,坐落於施督憲正街的末端,並與一幅新填地段相鄰,以設有圍欄的裝飾相隔。街市兩側築有兩個棚屋,內可設十八個售賣檔位。而每一檔位的面積皆超過九平方米。」這段文字記載於一份1886年9月澳門工務局的報告。

要知道,舊時的氹仔居民到澳門半島可是要乘坐划槳的小艇,有蒸汽船和大橋以後,生活才變得方便起來。

嘉模墟(圖片源於網路)

十九世紀,在舊街市落成以前,離島的氹仔還沒有一個集中買賣日食品的市集。在這個中西合璧的亭子建好之後,這片地方便開始逐漸熱鬧起來。附近打蚝、捕魚的漁民將最新鮮、生猛的收穫帶到街市上賣。

如今的氹仔已經有了新街市,嘉模圩的遺址於是成了官也街附近一片納涼的休閑之地。從前的掌故已經逐漸被湮沒,反倒是現在的「氹仔市集」開始變得小有名氣。每到周日早上,消防局前地到嘉模前地一帶就開始擺起了售賣手工藝品的小攤。這時候若從官也街出來,手上的東西是否又會不知不覺地多起來?

「益隆」與舊城區:廢墟以外的生活圈

從前的氹仔居民大多以捕魚業和造船業為生,後來爆竹業也成為這裡居民的營生方式。爆竹業、神香、火柴,可以並稱老澳門的三大工業。

澳門最早的一家爆竹廠在1880年開業。1960年代,氹仔已經有了六家爆竹廠,但後來都已經相繼結業。

曾經風光的「益隆」是家傳統的炮竹工廠,開業於1928年。當時有不少生活在氹仔的年輕人進入爆竹廠工作,其中還有不少是為了補貼家用的婦女。

到了今天,很多時候也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會記得澳門爆竹業曾經的繁華。時間終究已經歸還它寧靜,工廠的圍牆不再是連談話都避免說到「火」字的地方,相反地,它成了一種庇佑。那回憶,養育了多少家庭。

幾十年前,氹仔的舊城區除了有像漁具、蝦醬這樣的傳統行業之外,還有像「寶信押」當鋪、統一茶樓、東盛金鋪和海寶戲院紅紅火火的經營。

當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老城區,還能找到雅施利華街和福隆街交界的「寶信押」,老店雖已結業,但典當行門口古老獨特的裝飾仍然還在。路過的年輕人在那門前留影,嬉笑著告訴同伴:「嘿,要拍出滄桑落魄的感覺!」轉頭看去,若換一襲長衫,也真倒會有些電影般的神似。

天氣晴好,中午走到告利雅施利華街,鑽進鴻彬記牛雜粉麵店的二層閣樓。當聞到蘿蔔燉牛雜的味道,已然又飄飄然起來。閣樓上的食客似乎比一樓多些,電視里播放的是香港的美食節目。要一碗牛雜麵,不一會的功夫,靠牆的小鐵櫃里就會有機器的聲響。樓上那個看上去五十多歲的阿姨會按下似乎已經脫離這個時代的按鈕,打開小鐵櫃,端出從樓下「乘電梯」上來的麵條,熱氣騰騰地放在到了面前。

從北帝廟到葡人之家:小島單車騎行

氹仔地堡街附近,生長著許多樟樹和假菩提。當下午的日光從細葉中透出,街邊的路燈同矮欄杆的影子斜映在有暖陽的路上,恍惚間竟像極了舊時的日晷,瀰漫著時間的味道。

北帝廟旁門口的空地上,停放著一些可供租借的單車。看店的少年告訴我,這家「時代單車租賃」的歷史有二十五六年了。租車的人多是學生和周末外出消閑的本地家庭,雖然臨近喧囂的官也街,但租車的人中卻依舊很少是遊客。

接載旅行團的小巴來了又走,租車店的樹蔭下卻是另一個世界。有閑聊的主婦,也有想挑輛漂亮單車的女孩。租車店裡大人、孩子的座駕都有,騎得滿身大汗的肥仔今天的運動量值得嘉獎,於是他走進店裡,用一支汽水作為犒賞。

騎單車游氹仔的舊城區,或許算一種帶有本地人生活態度的行遊方式。騎著單車,穿行於街巷之間,路過一個有一個瓷磚書寫的地名。經過嘉模斜巷,望見一片榕樹下清新的長階。

路過不知名的房子,窗上貼著兩幅兒童的塗鴉,作者簽了名,叫「Louis」。路過已經忘記了名字的甜品店,懶得睜開眼睛的唐狗。街邊的「汽水樽」雕塑、大利來記的豬扒包,將它們定格成影像,繼續上路。

說起來,若能將單車騎去嘉模聖母堂和住宅博物館前面的空地便更好。氹仔嘉模區的海邊馬路,幾幢綠色的別墅是一處小型的博物館群落。它們面對的是一片開闊地灘涂,還能找到大片蓮葉的痕迹。

這些別墅里看上去都是典型的葡萄牙建築風格,屋內的陳設也依然保存著歐洲與東方融合的獨特味道。傢具和擺設停留在二十世紀初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如今的住宅博物館也叫「龍環葡韻」,成為「澳門八景」之一。

行走於不同的城市,許多地方似乎給人的感覺是一組連續的「快進」鏡頭。而在氹仔的不少小地方,卻能無意間感受到比正常播放速度還要緩慢的畫面。

而當場景轉換到了澳門,不少店鋪八九點就打烊,有些每月還會不定期休息幾日。甚至生活的居所,延續著父輩們留下的名字。節奏不追趕,只需隨意便好。生活的態度如此,或許才叫日子。而喧囂與寧靜的時空轉換在氹仔官也街一帶,往往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

在氹仔最想告訴自己的是:所謂生活,有時候也在觀看著我們。

內容節選自《意思》

文 | 席藝洋

圖 | 黃明輝 李建束 呵呵 黎榮照

街 巷 | 乾南路:我在哪裡見過你

跑遍澳門,只為喝一杯獨一無二的懷舊咖啡

早安珠海 | 菜市場里的生活趣味和滋味

精彩詳情,請把我帶回家

珠海雜誌

zhuhai magazine

關注我們,過不一樣的生活。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珠海雜誌 的精彩文章:

3月星運 | 你的運勢在春天回暖了嗎?

TAG:珠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