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靈渠
原標題:興安靈渠
興安靈渠
靈渠地處桂林興安縣境內,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與灕江(珠江水系),為開發嶺南起了重要作用。靈渠為秦始皇嬴政所建,至今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其設計之精巧,令人讚歎。靈渠由鏵嘴、大小大平、泄水天平、陡門、南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組成。秦始皇為統一嶺南,命史祿於公元前219年至214年興修。歷代有修建。初名秦鑿渠,灕江上游為零水,亦稱零渠、()渠,因在興安境內,又稱興安運河,唐後改今名。靈渠設計科學靈巧,工藝十分完美,與都江堰、鄭國渠被譽為「秦代三個偉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奇觀」之稱。靈渠的建成,保證秦軍南征糧食和物資供應,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增設了桂林、象郡、南海3郡,擴大了版圖,促進了中原和嶺南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即使到了今天,對航運、農田灌溉,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靈渠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至今已2200餘年。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秦始皇并吞六國統一北方之後,發兵50萬,分五路進軍嶺南。因給養不繼,進軍受阻,便命史祿鑿靈渠以通糧運。從此把長江水系的湘江同珠江水系的灕江溝通起來,使靈渠成為北連湖廣南接兩粵的水運交通樞紐,同時也起到灌溉農田的作用,為秦始皇開疆擴土、統一中國作出了貢獻,也為促進嶺南各族人民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
靈渠分大、小天平、鏵嘴、南北渠、泄水天平、陡門五個部分。大、小天平成人字形,是建於湘江上的攔河滾水壩。大天平長344米,小天平長130米。壩高2~2.4米,寬17~23米。汛期洪水可從壩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時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能平衡水位,故稱天平。鏵嘴築在分水塘中、大小天平之前,形如犁鏵,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經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入南渠流進灕江。鏵嘴還可起緩衝水勢、保護大壩的作用。南北渠是溝通湘漓二水通道,全長36.4公里,平均寬10餘米,平均深1.5米左右。泄水天平建於渠道上,南渠二處,北渠一處,可補大小天平之不足,在渠道內二次泄洪,以保渠堤和興安縣城安全。南北渠各建多處陡門(亦稱閘門),通過啟閉,調節渠內水位,保證船隻正常通航。1963年3月,郭沫若視察靈渠,曾稱讚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史祿所鑿靈渠,斬山通道,連接長江、珠江水系,兩千餘年前有此,誠足與長城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和平法令
TAG:夏天裡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