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放到現在能對應什麼樣的身份?
:
請點上面
免費關注
為什麼古代文人的夢想就是考取功名,這個功名的分量在古代太重要了,哪怕是最低一級的秀才,也能相當於區縣一級下轄實權部門的一把手,大公司的高級白領,大學講師、教授。
秀才
清末4億人口,文生員約72萬,也就是秀才,加上武生員,合起來差不多是100萬。400挑1的水平。成為秀才依然很難,歷朝歷代也不缺60歲都考不上縣學成為生員的老童生。但秀才這個功名本身的地位一般,並不能當官,僅僅相當於高校講師、教授。
中國古代,能夠讀書的人本來就大多是地主出身,才能脫離生產讀書。秀才身份會成為他們作為地方鄉賢士紳的一個裝飾,比如魯迅筆下,趙老爺就是一個秀才,他們通常是秀才+田地連阡陌的地主,類比現在,相當於地方鄉鎮企業老闆當上村支書——也就是最近常說的「企業家村官」。
舉人
通過省級鄉試考取舉人是一個重要的檻,舉人是可以做官的,但是很難輪到,《明朝那些事兒》里提到過舉人若三次中央會試不中,可以在吏部登記,以後如果有坑位可能就會讓你去填——當然代價是不能再考會試。
舉人通常當不了大官,但運氣好也可以做一縣之長,比如《范進中舉》里的那個張舉人老爺就當過知縣。當然也有極個別可以做到省部級,比如著名的海瑞,就僅僅是舉人,卻做到大明南京右都御史的高官。
如果不幸沒有做官,但至少也享受見縣令不跪,免除數十人和若干畝的稅和徭役等特權,因此就會有許多人為了不擔徭役而自願賣身為奴,奉獻田產。
類比現在,當官的舉人相當於地方實權縣處級幹部,沒當官的相當於享受正處級待遇的縣委幹部,在皇權不下縣的古代,你知縣要想幹什麼事,必須得到縣內舉人的支持。
進士和狀元
進士錄取率一般也是幾百分之一,最終錄取三個層次,也就是所謂「三甲」,一甲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出身。
成為進士,如果僅僅名列三甲或二甲排名靠後,常常會成為地方縣處級幹部做起,但地位與省級官員可以稱兄道弟。
如果是二甲靠前,就可能進入翰林院,大致相當於享受正處級待遇的中央選調生(中央選調生通常每年招100人,絕大多數被清北包攬)。
如果是一甲,直接當中央部委正處級幹部乃至副司廳局級幹部。
當然,對於所有的進士,正處級只是他們的起點,功名只是他們的敲門磚,之後入閣成為省部級,副國級也是可期的。
如果再通俗一點,
進士基本相當於清北最優秀的本碩博(第一學歷也是清北)連讀畢業後的努力奮鬥的結果;
舉人大致相當於一般的清北/優秀的華五畢業生的努力奮鬥結果;
秀才相當於普通華五學生畢業後努力的結果。
孔乙己這種連秀才也不是的,大致相當於211高校畢業生水平。
(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更多精彩頻道
,
請點
擊下方
? 閱讀原文
※1959年曾轟動台灣的靈異事件,這是真的嗎?
※建造故宮時300噸巨石是如何運送的?
TAG:天下未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