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希特勒和日本人為何愛留這種難看的方塊小鬍子

希特勒和日本人為何愛留這種難看的方塊小鬍子

希特勒和日本人為何都愛留這種難看的方塊小鬍子,其實這是有緣由的從中國方面講鬍子素來是中國武人的驕傲。《三國演義》第一回關羽登場時便強調髯長二尺,張飛則是燕頷虎鬚。按古人的說法在頤曰須,在頰曰髯,想來這兩位都是 從上唇到下巴一嘴的鬍子。

這種鬍鬚風格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靠鎮壓太平軍起家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軍政大員個個都留著上下全套的鬍子。民國肇建之際,南北洋武人合影頗多,從留下來的照片可見鬍子多數只是唇上或唇邊的兩撇,就連孫中山和袁世凱都不例外。辛亥革命後群雄並立,每位大帥都有一口鬍子,這似乎是種權威的象徵,大帥如此,全軍自然上行下效,蓄起鬍鬚。

連初出茅廬的青年軍官也因擔心被資深同僚和老兵油子輕視,紛紛蓄鬚以示老成,尋求認同,1920 年代的中國軍人還都比較含蓄,他們既想效仿歐美的鬍子風格,又不想做得太誇張,畢竟這類鬍子不好打理,一不小心,就可能像黎大總統一樣,把原本牛角胡 給留成了粗八字鬍。

所以中國軍人對牛角胡的處理方式是在自然發展後稍加處理,既易於打理,又能彰顯牛角風格,一舉兩得,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新一代革命軍人帶來新的風尚,鬍子由長變短,凡是留鬍子的普遍不超過唇邊。日本歸來後便改蓄仁丹,大致上來說,凡留仁丹胡的,大都有留日或旅日經歷。

如憲兵司令谷正倫、東北憲兵司令陳興亞、東北講武堂教育長王瑞華等,他們的仁丹胡都頗具特色,方塊鬍子通常的稱呼是衛生胡,在20世紀初的歐洲廣為流行,就連德國元首和蘇軍大將都留這種鬍子。據說這種鬍子是一戰的衍生品,希特勒就因戴不牢防毒面具,才剃掉大鬍子改留衛生胡。

日本人脫亞入歐,很快將衛生胡學來,日軍大將土肥原賢二便是其中之一。日本軍官最典型的形象是什麼?想必大家看抗日片的時候都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留著方塊鬍子的日本軍官對著另一個低著頭的士兵大聲叱喝。沒錯,此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鼻子上的那一撮小方塊鬍子。時尚流行你還真別笑,這可是真事,當時就有這樣一種時尚。

卓別林,著名的喜劇演員,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也同樣留有一小撮鬍子,在當時,他的造型風靡全世界。還有蘇聯的巴甫諾夫大將,他也留有這樣的鬍子。只是很可惜,巴甫諾夫大將率領的西線軍在德國的進攻中被打敗,他兵敗被俘,英勇就義。可見,當時的方塊胡不僅僅是在軍人間流行,就是在民間,演員之間也成為一種時尚為了衛生方塊胡又叫衛生胡,聽名字就知道,這是為了衛生才蓄那一小撮鬍子的。

因為長鬍子比較難清理,作為軍人,同樣也是男人,如果把鬍子都剃掉,那有點太不像話了。所以為了梳洗方便,又為了表現雄性的特徵,日本軍人就只留中間的那一小撮鬍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子廚房 的精彩文章:

復出在即的巴托麗——當年差點就沒命了!

TAG:寧子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