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親率大軍伐吳,為何不帶諸葛亮上前線?千年後毛主席道破玄機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72期 文/無常奉天玉)
劉備
說起劉備,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出身微末,本以織市販履為生,卻在黃巾軍起義爆發之時,抓住機會,興起義兵,經過多年的拼搏和奮鬥之後,終於成為了一方諸侯。在這期間,有兩個人於他而言非常重要,那便是關羽和張飛。這二人被時人評價為「熊虎之臣」,被陳壽稱為「萬人敵」,他們卻從劉備剛剛起事之時,便立志追隨。劉備「稠人廣座」,他們便「侍立終日」,劉備東征西討,他們則「不避艱險」。劉備也沒有辜負他們,與他們「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可是,公元219年,其中的關羽卻先被東吳在背後捅了刀子,爾後又遭到了東吳的擒殺。於是劉備悲憤交加,打算征討東吳。
關羽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求和,先主盛怒不許。」直接拒絕孫權的求和,誓要親征伐吳,可見劉備的怒火之大,決心之大。雖然史料中沒有具體記載,他這一戰到底率領了多少兵馬,當然他也不可能真如演義中所言,領七十五萬大軍,不過從他駐紮的時候,能夠連營七百里,可見其兵力不少。如此看來,劉備此戰,應該動用了所有能夠調動的兵力。只不過,他最終還是敗在了陸遜的手上,被對方火燒連營,狼狽逃回了白帝城。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劉備此次親征,為什麼不帶上自己的軍師諸葛亮呢?或許有諸葛在的話,這一戰的結局,會有所改變吧?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諸葛亮一向不支持伐吳,而支持連吳抗曹,劉備自然不會讓他上前線。其實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試想,如果劉備伐吳,非要以諸葛亮為軍師,諸葛亮敢拒絕嗎?到了前線之後,他敢不作為,放任蜀軍失勢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劉備不帶諸葛亮到前線,並非因為諸葛亮的立場問題。那麼他為何要這麼做呢?對於此事,一千七百多年後的毛主席,一語道破了玄機。
據《毛澤東軍事文集》記載,毛主席在談論戰爭勝負的關鍵時曾言:「戰爭力量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眾所周知,所謂的戰爭力量,指的不僅是兵力,也不僅是將帥的能力,它指的不僅僅是戰場上力量,還有戰場背後的力量,例如糧草輜重,例如軍器供應,等等。劉備親率大軍出川遠征,如果後方沒有一個穩妥的人,為他籌備運輸軍事物資,他的處境便會如無根之水,試想,戎馬一生的劉備,會犯這種錯誤嗎?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為什麼留下的人是諸葛亮呢?如果換一個人籌備戰略物資,讓諸葛亮到往前線,他難道不是能夠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嗎?其實劉備做出這一決定,一方面是出於對諸葛亮的信任和倚重,畢竟維持後方穩定,也是他交付給諸葛亮的重要任務之一。另一方面,則是發揮諸葛亮之長處。《三國志·諸葛亮傳》最後,陳壽曾道:「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意思是說,諸葛亮雖然長於治軍,但是在戰場上以奇謀致勝一事,並非他所擅長的,而且比起將略之才,他治理民眾的才幹則更為突出。
作為一世梟雄,劉備雖然看似因憤怒而失去了理智,但事實上,他卻考慮的較為全面,他將諸葛亮留在後方,既可以保證後方的穩定,使自己出征時,無後顧之憂,又能夠保障戰略物資的供應,避免因糧盡等原因退兵的尷尬,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蜀漢的戰爭力量。最初的時候,蜀漢也的確一路勢如破竹,高歌猛進,只不過讓劉備沒有料到的是,江東竟有陸遜這樣的大才,最終用一把火,把他燒回了白帝城。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此人是蜀漢的大將軍,魏滅蜀時,劉禪讓其帶兵救援,卻神秘消失了
※山東特色的春節民俗,起源於三國袁紹和曹操之爭,令人豪氣頓生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