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起來靠創新 創新要靠人才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新的指引,新的行動。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廣東要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進程中奮勇爭先,擼起袖子加油干,爭取更多新作為,為邁向創新型國家貢獻「廣東力量」。
代表委員熱議
銳意創新
激發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來自科技領域的代表們備受鼓舞,強烈感受到了國家對於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視,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和力量。
「技術創新不僅是製造業興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實體企業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美的製冷設備有限公司開發中心主任李金波深有體會。他以自己所在的企業為例說,近年來美的以中央研究院和事業部為基礎構建研發創新體系,不僅關注短期產品研發,還對未來5-8年的技術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甚至在人機交互等前沿科技領域開展探索和部署。
全國人大代表、丹霞冶煉廠設備工程部副部長羅振談到,為更多的創新項目、高端人才服務,為引進更多的創新資源努力,是創新一線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最好方式。羅振表示,「我們要通過技術或管理創新,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變革,才有可能達到質量、效益、效率的全面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作為企業,更應該自覺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廣東的創新發展中主動作為、力爭有為,不辱使命建功立業,做出新的成績。」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台盟廣東省委會主委張嘉極表示,過去五年,中國的發展從跟跑轉入並跑,甚至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領跑,創新發展蓄勢待發,科技創新逼近井噴狀態。經濟發展質量不再粗放低端,中國品質和中國標準將越來越叫座。「堅持創新驅動、高端發展,中國經濟中國製造擠進價值鏈的高端指日可待,一定在不遠的將來跑進世界的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對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人員是極大的激勵和召喚。創新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目前我關注的重點,是『創新技術如何落地』。技術創新必須要轉化,要落到實際應用中去,讓創新技術產生最大價值。」全國政協委員、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希望,各界要合作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釋放人工智慧帶來的經濟潛力。
奮勇爭先
搶佔創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資源,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高水平的創新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我們企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特別指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國有企業,更應該自覺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重視人才培養,加快創新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作為,在廣東新一輪發展中不辱使命建功立業,做出新的成績。」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曾慶洪認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建議要採取更靈活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激勵。同時,要進一步鼓勵國有企業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員工持股改革,進一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為企業做強做大做優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為一線的技術創新人員,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備受鼓舞。」全國人大代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煉油三部工藝主管丁明表示,隨著產業升級,對從業者的數量要求在降低,但對工匠型高素質工人的要求在增加,對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更高,人是「軟體」的核心,「只要人的素質能適應變革要求,中國製造未來大有希望。」
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柯維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材料車間主任蘇榮歡表示,國家日益重視創新,一線創新人員更要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做好本質工作,爭當奮鬥在產業創新一線的先鋒,攻堅克難,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
「我們要把人才引進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認為,海外華僑華人中有大批高端人才,政府部門要為他們回國返鄉創造便利,特別是吸引更多華裔二代三代回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匯聚更強大的力量。
「海外人才對家鄉有感情,關鍵是如何留住他們。」全國人大代表,民建廣東省委會主委、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林勇認為,要進一步優化海外引才的政策設計。「不要只是一鎚子給幾百萬安家費,而是要為他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條件。」林勇建議,對於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一方面可以考慮給予永久居留申請、購房、貸款上的政策優惠,另一方面要暢通意見反饋渠道,使他們能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真正產生歸屬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的講話是對廣東人民的巨大鼓舞,總書記再次強調創新驅動的重要性,對集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工作的高水平大學是極大的鼓舞。」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副主委、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鄧文基表示,教育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而且是事關國家戰略的人力資源問題。接下來,將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自覺投身於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努力為我省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真抓實幹
力促科技成果落地開花
當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推動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措施。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廣東要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瑞愛表示,要真正讓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推動更多創新技術成果落地開花。她表示,技術創新具有投入高、風險高和反饋周期長的特點,但現階段我國有些企業缺乏創新的主體意識,認為引進技術既可以規避風險,同時又省時省力,沒必要去搞創新研發。
「如在農業科研領域,研究周期長、投資大,但產業化推廣見效慢、收益慢、風險大,導致很多社會資本不願進入農業領域,很多好的農業科研成果無法轉化。」她認為,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真正解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有效轉化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第一時間觀看《新聞聯播》,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這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最好時代。」在張勁看來,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為特徵的經濟具有高度的資本依賴特性。只有通過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幫助企業獲得研發及其它相關費用,才能幫助企業持續推進創新,取得市場優勢,及時響應市場需求並創造市場需求,進一步鞏固市場優勢,提高企業和全社會全要素生產率。
張勁表示,各級政府通過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支持龍頭企業以創新為主線,通過信息技術企業與製造企業融合、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新服務技術與服務業融合,進行跨領域、跨行業融合發展,形成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新起點上 再創新局
創新驅動發展 廣東全速前進
港珠澳大橋下,一艘7.5米長的海洋無人艇帶領著80艘1.6米長的小型無人艇,組合成海上的「離弦之箭」,奔向由無人機列陣展現的「新時代」之門。橋面上,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穿梭而過……除夕夜,在珠海上演的全球首場「海陸空」無人系統的聯合展演,震撼了2018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
「81艘無人艇協同運行,在無人艇行業從未有過。」雲洲智能總經理成亮表示。
三大無人系統「黑科技」的展演,折射著廣東正在以科技創新為戰略支撐,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廣東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數據顯示,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6.7萬億元,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72.5%和58%。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廣東正在向著創新驅動的美好未來全速前進。
新的動力
「創新雨林」孕育新產業
在封閉的房間里,即使信號極度微弱,裝有感測產品的機器人都能準確探測到精準方位,在其「腦袋」里形成全新的位置地圖……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博士、思谷智能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研發工程師王東海展示了企業自主研發的「室內磁導航定位系統」。這家位於東莞的創新企業,計劃在10年內實現高端智能裝備產業鏈國產化,改變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在廣東,像思谷智能技術有限公司這樣的創新型企業正在不斷湧現。數據顯示,去年,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3萬家,躍居全國第一。
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這是國家賦予廣東創新發展的總定位。廣東加快推動創新資源集聚,強化轉化能力優勢,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先進生產力,把創新落到發展上。
截至2017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預計從1236億元增加到超過2300億元,居全國第一,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17%提高到2.65%。
這背後,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正在成為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主力軍」。技術、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集聚的「創新雨林」正在加速生長。技術創新與市場緊密對接,加快產業化落地,全新的創新生態圈在這裡成型。
在創新政策突破上,廣東大膽探索,在全國率先出台創新驅動發展的系列突破性政策舉措,打出創新驅動政策「組合拳」,在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高校科研體制機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改革。
在創新載體搭建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托起廣東發展的「創新脊樑」。擁抱走廊,新載體、新平台的建設和未來產業加速崛起。
在創新要素集聚上,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加速流動,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在以舉辦廣交會而聞名全國的廣州琶洲,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科技等一批互聯網企業爭相落戶,這裡將在五年內培育成千億元級的互聯網產業集聚區。
「一棵樹苗能否長成參天大樹與時機等多種因素都有關係,我們不是猛澆一兩棵大樹,而是打造一片土壤肥沃、雨量充足的森林。」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認為。
從政策的變革到空間、產業的布局,釋放著無限的創新要素吸引力。曾經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廣東正在闊步向前,邁向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腳步更加堅實。
新的使命
新起點上集聚新力量
去年底,深圳華為發布5G預商用系統,今年還將推出5G網路設備全套商用解決方案,開啟萬物互聯時代。這家創新龍頭企業,已經連續多年穩居全球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排行榜前三,市場佔有率節節高升。
當5G預商用系統面向世界精彩綻放時,在東莞松山湖的華為手機工廠,機械臂不停運轉,年度旗艦智能手機從生產線上組裝完成,銷往全球各地。
廣東智能手機產業的崛起,是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從硬體矽谷到智造灣區的一個縮影。強大的製造業與創新的力量深度融合,支撐起廣東創新驅動、趕超世界的夢想。
面向未來,站在新起點上的廣東,正在激蕩起創新發展的新力量。
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
廣東加快構建以深圳、廣州為龍頭,珠三角各市分工互補的「1+1+7」創新發展格局,打造帶動全省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
珠海市未來五年將建設5個以上國際創新合作平台、學校或基地,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台達400個,培育50家具有較高科研能力的新型研發機構,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領先的生態智慧城市。
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南方科技大學校園內的一棟藍色辦公樓里,國內首個以諾貝爾獎得主命名的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就落戶在這裡。作為研究院的「主人」,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格拉布斯每年有1—3個月在這裡開展研究工作。將來,深圳計劃建十大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
創新全球化時代正在到來,創新要素加速向著產生高效益、高價值的地區流動。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廣東正在成為全球人才聚焦、紮根發展的新熱土。「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創新依託的就是人才。」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表示,在廣東,人才紅利正在不斷釋放。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廣東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全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營平台,彙集更多創新成果到廣東轉化。2017年廣東在知識產權領域獲得3個全國第一。全省專利提質增量取得新突破,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0萬件,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2017年全省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2.68萬件,連續16年居全國第一。
從科技支撐產業到科技引領產業,從服務自身發展為主向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轉變,在世界新一輪的創新競爭版圖上,廣東正在承擔起新時代的歷史新使命,呈現出創新驅動發展的嶄新氣象。
展望未來,廣東將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努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廣東力量。
數讀
2017年全年科技成果2509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04項,應用技術成果2257項,軟科學成果48項
2017年全年專利申請量62.78萬件,增長36.0%;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8.26萬件,增長30.9%。全年專利授權總量33.26萬件,增長28.4%,居全國首位;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4.57萬件,增長18.4%
2017年全年《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68萬件,增長13.8%,居全國首位
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效發明專利量20.85萬件,居全國首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8.96件
2017年全年共有56024家企業申請專利45.54萬件。其中,21757家企業有發明專利申請14.03萬件
2017年全年共有43932家企業獲得專利授權24.10萬件。其中,9186家企業有發明專利授權3.71萬件。全年經各級科技行政部門登記技術合同1742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979.48億元,比上年增長20.2%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3.3萬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6.7萬億元,增長10.0%。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13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台66家;已建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4215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9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65家。認定技術創新專業鎮434個
數據來源:2017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圖表:馬嘉雯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陳思勤 孫嘉琳 鄭佳欣 祁雷 陳彧 黃穎川 曹斯 占文平
後方聯動 許可 郭文君 吳志遠
※去年全國資助學生近9600萬人次
※「希望影片帶來奮鬥的力量」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