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講得不是道理,是你透露你的道德
春節這個場景是能體會最多感受的,雖只有幾日,但很多人似乎並不明白自己受到的潛移默化。或是因為對春節固化的概念,在外回歸的人,一年忙到頭,只盼著回到鄉野之間小賭幾把,或與家人守在電視前看春晚守歲,然後12點開始開門放鞭炮,才覺得年沒白過。
今年的情況是,不僅賭博讓一些人敬而遠之,連縣城放鞭炮也成了管轄之地。讓歸鄉的人在這種場景下體驗春節就有了不適應。不適應也沒辦法,就得學會找其他樂子,更多的是聚集在一起胡聊海吹,難免言語相向就多,言語就透滿了個人的習氣。習氣這個東西跟道德是相輔的,是自己思維方式對外顯露的習慣性言行舉止。
一些人眉飛色舞談論的一些事,未必是真有意思,也未必會對他人的生活有指導意義,可是,面多本來就平淡無奇的交往,既懼怕平庸,又沒有力量面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內置的生存指導意義,明明知道無趣,還是要竭力掩飾內心,就只能笨拙地表現出了自己所謂的機智和見識多廣。
春節建立起這個「場」的時間和空間內,在各地應「景」的情景和互動之處,就能處處耳聞目見這種人性里浮躁的不確定性。因無聊聚集在一起的人,通常談論的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好事談論起來沒有搞笑糗事來得過癮,沒有逗比和誇張更能表現出自我的存在感。當然也有只是以此避免一起時的沉默尷尬,寡淡無趣。
所以,一個人無論說什麼,其實都是在按照過去成長環境里的形成的習氣在說。小到竭力讓不會喝酒的人喝酒,不會抽煙的人抽煙;大到在談合作的過程里,也有自己自戀意義上的習氣。
一個人的內核受生活習氣的影響,在不同的場景都會從外在的形式表現出倪端。就像我們看一個人有好的身材,基本是長期自律的結果;一個人得體的裝扮,基本是長期環境熏陶審美的產物;一個人的神情自若,遇事瞭然於胸,是學識和歷練人生豐富經驗的產物。一個人對外展示的一切,都是層層疊加的人生經歷後體現的個人這個系統產品。
年後跟幾個朋友一起聊起小孩教育的問題,對於現在的學校教育,每個人似乎都有各自的意見或者說不滿意,但更多的不一致是各自在家庭中對孩子的要求,每個人就有了自己的觀點和道理,這種觀念的不確定性的溝通才是真正的社會環境問題,才是逐漸形成現在整個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內核。整個教育大環境的大「場景」,不就是每個階層的社會分工下的家長們逐漸推動起來的。儘管我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可是面對教育匱乏的社會資源,站在的角度不同,思考的點就不同,對孩子的要求和擇校的標準自然就有了差異。
每個人不論是站在一個城市的「場」去思考家庭的存在感,還是在一個工作的「場」里確立自己的存在感,如果都只是與他人的對比中得到滿足,不過都是滿足了虛擬的自我。或者說用一種包裝的方式讓自己活得虛擬地開心。就像淘寶第一網紅雪梨所在微博上只要發表街拍照片,大量的粉絲就會互動,就會成套地購買雪梨的穿搭,感覺就過上了她的生活。這些不過都是雪梨刻意營造出售的一種生活方式,它就是要滿足所有女孩心中美美的幻想。
所處階層不同,所處地位不同,理解力與道德感迥異。一種說教就是為了成全別人,一種說教就是為了滿足自己,還有一種說教是為了既成全別人又滿足自己。境界差異,境遇不同。一個人因道德感迷失,商業的套路與生活總是驚人地相似與匹配,道理說起來也自然差強人意。
演講的人都喜歡把感受匯理成篇,一部分的確讓人產生共鳴,是因為演講者本身經歷的就是一種生活的內核,容易鏈接他人。還有一部分完全是因道理而道理,不過是從這本書搬到那本書,是知識的轉移與複製,難以打動人心,打動人心的一定也不是道理,是深刻地體驗後對內心的衝擊力量。就像演員背的台詞,他們所處的角色只是把台詞完成任務似地拋給觀眾,是知識的表演。
留意身邊喜歡講道理的人,要不是他具有很高的知識系統架構,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的情感或感受需求,要不就是一個強烈地缺乏知識系統的人,從獲取信息的碎片急需為獲取利益而背書。
感謝閱讀至此!
TAG:老俞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