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麼偉大的古建築,我總覺得不能獨享,不如畫給你們看。」

「這麼偉大的古建築,我總覺得不能獨享,不如畫給你們看。」

「我想把自己當成

是一隻蝴蝶或者是一隻小鳥,

在一個房子裡面東飛西飛,

那我就會看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部位。」

——李乾朗

還記得小時候住過的屋子嗎?

白牆黑瓦的皖南民居,

一入春季,籠罩著氤氳水汽,

就成了中國水墨畫上的風景。

皖南民居

穿行在北京衚衕里,

推開東南角的大門,

就邁進了四合院的雜居生活,

小夥伴們吵吵鬧鬧的聲音,

猶在耳畔。

北京四合院

黃土高原上的居民因地制宜,

鑿洞而居,

窯洞圓拱形的外觀看似普通,

其實暗藏大智慧,

冬暖夏涼。

下沉式窯洞

「似UFO自天而降,

又似蘑菇拔地飛騰而上」的土樓,

造型大,氣勢大,

一座土樓的歷史,

就是整個家族的歷史。

福建華安二宜樓

如今很多兒時居住的屋子,

隨著城市的改建,

漸漸消失,

回不去的不止是舊時光,

還有中國建築美學。

陝西榆林米脂姜氏莊園

閩東民居

與我們一樣為此感到可惜的,

還有來自中國台灣的李乾朗,

十三歲那年,

跟著同伴一起去看了

台北板橋的林家花園後,

他就決定,

長大後要學建築設計。

如今年近70的他,

已經有40年的古建築繪畫經驗,

但說他拿起畫筆的時間,

還要追溯得更遠。

因為父親是一名建築師,

李乾朗打小

就跟著父親畫畫。

在當時畫家被認為是

收入少、生活苦的職業,

好在母親看出了他的興趣 ,

便帶他去淡水中學跟名家學畫。

從那以後,

李乾朗開始了正式的畫畫學習生涯。

別看李乾朗現在一頭白髮,

整日走訪各大高校做演講,

像個古板的學院派老學究,

錯了,

他玩得一手好電吉他,

跟朋友組個樂團上台演唱得過獎。

喜歡西方搖滾音樂的精神,

偶爾還寫樂評投稿賺外快。


有了多層面的接觸,

反而讓李乾朗的建築繪圖不拘泥,

角度也更新穎。

北京八達嶺長城敵台

北京頤和園

畫建築圖時,

他可以倒著畫,

看得學生一臉驚愕;

做田野調查時,

他跟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都接觸得來,

懂得跟當地居民聊天,

還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信息。

台灣建築

上世紀七十年代,

李乾朗趁著服役的閑暇時期,

走訪了金門的大片民居,

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金門民居建築》,

後來又出版了《台灣建築史》,

那時的他,尚未30歲。

畫古建築,很多人都能畫,

要怎樣才能畫出與眾不同?

李乾朗的眼睛就是一雙「透視眼」,

他把建築看成一個塊狀組合,

從中拿出一小塊或幾塊,

這樣便可以一眼看出層次,

「哦,原來一棟古建築是這麼建造成的」。

延慶寺大殿

喀什阿帕克和卓麻札

剖面、掀頂、透視、鳥瞰......

多樣化的角度很是新穎。

為了精準呈現細節,隨身都要帶著量尺。

每每觀察,就要花上好些時間,

然後再把他們細細畫下,

一天「唰」地一下也就過去了。

北京國子監辟雍

山東曲阜孔廟奎文閣

畫完素描,

李乾朗還在旁邊註上筆記、感言,

一張素描稿下來,

再沒有地方寫別的。

李乾朗沿著梁思成的足跡,

跑遍大江南北,

就像一個闖入遊樂園的孩子,

一刻都捨不得停下來。

敦煌莫高窟96窟

速寫本和相機都不離手,

一座小小的三開間殿堂,

他要拍一百多張照片,

畫好幾張圖。

平遙市樓

福建寧德樓下村民居

「我需要拍很多很多照片,

里里外外,才能看清楚一座建築物,

所以我就想,

可不可以用一張圖

就把我想講的事情交代清楚,

因此就用一個方法,叫作『穿牆透壁』,

也就是我想把自己當成

是一隻蝴蝶或者是一隻小鳥,

在一個房子裡面東飛西飛,

那我就會看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部位。」

隆興寺摩尼殿

福建泉州開元寺

已然是學界大師的李乾朗,

戲稱自己用手畫圖是一種「老辦法」。

現在有許多新辦法去畫建築圖,

但每一種方法也自有它的局限與優勢,

而這「老辦法」的優勢,

便是熟能生巧之後,

能於一幅之中窺見建築的內外方圓,

能在方寸之間,盡覽建築背後的思想意念。

北海小西天

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研究久了,

李乾朗有了自己的一套心得,

他喜歡從儒釋道角度去看古建築。

雲南大理崇聖寺千尋塔

儒家講究禮節,

建築,是用來安身立命的場所,

因此要對稱,要根據禮制建造,

誰住在哪裡,

一點兒都不得逾越。

天壇、紫禁城等等,

就是體現儒家思想的建築。

紫禁城角樓

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道家有「奇正相生」「氣韻生動」之說,

要求建築要符合光影、四季變化,

在這種思想上,

代表道家的像拙政園、武當山南岩宮等建築,

沒有嚴格的對稱要求,

可也亂中有序。

武當山南岩宮

蘇州拙政園

佛家講求修鍊,

所以在像法門寺等建築里,

通常有四方階梯的「壇域」,

象徵修行的步伐。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先人們搭建的建築,

從來就不止用來遮風擋雨,

裡面有風水學,有哲學,

還有審美,

古建築的選址與自我的造景,

都涵蓋著中國古人對大地的尊敬。

河南登封觀星台

湖北鍾祥顯陵

李乾朗跑遍大半個中國,

畫下了各種各樣的古建築,

就是為了證明,

中國的審美,

不是沒有,只是被遺忘了。

來源:尋匠之美,方所文化,文章有改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平行世界,我等你好久了!
一頭扎進博卡拉的上百個飛行員群里,放飛的人,心最後會離天堂最近

TAG: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