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成世界最高的垃圾場!保護它比登上它更有意義!
轉眼又到了陽春三月,每年的這個時候,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準備好行囊湧向世界最高屋脊:珠穆朗瑪峰
要向這座世界高峰發起挑戰!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這麼多年無數人去挑戰世界最高峰,如今這座世界最高峰在人類眼中已經不是高不可攀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登山者前赴後繼的奔向珠峰,這麼多年過去了,曾經聖潔的珠穆朗瑪峰正逐漸變成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山!
64年前的1953年5月29日,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爾夏爾巴人丹增·諾蓋,站在了海拔8848米的世界之巔。如同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第一次登月一樣,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珠穆朗瑪峰的頂端。
就在這之後的幾十年里,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登山者前赴後繼的奔向珠峰,隨著人類活動日益增多,登山者在途中遺留的物品,包括人類排泄物,導致這座山峰正逐漸變成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場。
第一次踏上珠峰地區的埃爾德激動之餘,迫不及待地拿出冰鎬,想就近鑿塊冰燒水喝。在他心裡,他家鄉的阿爾卑斯山的依雲水都比不上用這裡的冰融成的水好喝。
一個夏爾巴嚮導看到他的舉動,趕緊將他制止並對他說:「朋友,難道你想吃屎?」一臉茫然的法國人怎麼都不會知道在他心中清新脫俗一塵不染的珠穆朗瑪峰已成了名副其實的屎山和海拔最高的垃圾場。
近幾年,每年都有7萬到10萬名遊客湧向珠穆朗瑪峰的大本營,然而為他們提供生活保障的營地卻沒有廁所,他們離開的時候會留下12噸的屎。
以前在珠峰上上廁所只能用鏟子挖個坑當臨時旱廁,長年累月,營地附近的排泄物已堆積了不少。極少一部分具有環保意識的人選擇把屎拉在袋子里,下山的時候帶走。
因為從珠峰南坡登頂珠峰更為容易,所以大部分登山者選擇從位於尼泊爾境內的南坡作為出發點,眼看珠峰正變為垃圾場,2年前尼泊爾頒布了新規定,要求登山者返回大本營時必須攜帶8公斤的垃圾,而這個重量相當於一名登山者在登山全程中排泄物重量。如果有人未能履行上述規定,那麼他在出發前繳納的4000美元的押金將不予退回。
習慣了在家裡使用日本抽水馬桶的埃爾德走出營地的帳篷時還有點猶豫,他環顧外面發現營地不遠處的荒地裡布滿了像地雷陣一樣的小坑。不管你在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世界裡見過多少豪華廁所,但在這蠻荒的地球第三極,現代社會裡的優雅跟傳說一樣遙遠,沒有選擇的他只能避開那些雷屎坑走到更遠一些的地方脫下褲子,解決排泄問題。
每年12噸的屎並不能滋養這片高寒貧瘠的土地,其中一小部分被工人們徒步運送到距離珠峰最近的一個小村子的坑道里,交給大自然去分解,但近年運送新屎的頻率和重量與日俱增,村子的水源受到污染,當地村民在怨聲載道中左右為難:尼泊爾靠山吃山,一年靠著珠峰能賺好幾百萬美元。
隨著攀登珠峰線路的成熟,這項運動早就不是職業登山家的專屬遊戲了,攀登珠峰變得不再遙不可及,它已經變成了有錢人一種時髦的消費方式,來這裡打卡的業餘登山者讓珠峰人滿為患。
對很多到這裡的業餘登山者來說,登頂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地球第三極,而蹭蹭上漲的點贊量是慰藉他們野地拉屎後創傷的最佳良方。回到城市的他們會談起珠峰的日照金山和如夢如幻的雲海,在周圍人的羨慕聲中,這一切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升華。至於深一腳淺一腳小心翼翼才能躲避的地雷屎坑,他們諱莫如深隻字不提,畢竟一切高大上的事物都容不得半點污穢。
只是不知道夏爾巴嚮導的冰爪鑿在凍屎上面的咯吱聲響,會不會出現在他們的夢裡。
人類對地球和大自然的破壞真的是一日劇增,如今的地球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導出都充斥著人類產生的各種垃圾,地球的資源被不斷索取,凡是有人的地方,已經不再是潔凈的所在地了!
尼泊爾政府和一些公益組織曾發起過「拯救珠峰——廢棄物治理2011行動」,該活動持續了一個多月,參與者包括29名經驗豐富的登山者,65名當地背夫和75頭氂牛。
這些登山者攀登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不顧性命危險收集了8噸垃圾,然後由背夫和氂牛組成的清運隊運送到海拔3440米的小鎮切巴扎集中。
他們打掃的區域正是珠峰上被稱為「死亡地帶」的區域,那裡空氣稀薄,僅在2006年就有11名登山者死亡,屍身就留在原地。
這些勇士們分組多次進入死亡地帶,爭取每人每次帶回15公斤的垃圾。
同樣都是攀登世界屋脊,達到的高度或許相同,但攀爬的意義卻不同,一個成就了自己,留下垃圾,一個成就了世界,帶走垃圾。
這幾年,許多「珠峰清道夫」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儘可能地喚醒登山者的環保意識,但他們的力量也是十分有限的,能清理掉的垃圾也只是冰山一角,拯救珠峰環境,更多的還是需要我們登山者自覺去維護。
不要在滿足自己的「雄心壯志」時,玷污了大自然的純潔神聖,畢竟我們只有一個珠峰!
保護它比登上它更有意義!
聲明:部分圖文信息源自網路綜合整理;如涉及版權請告知,刪除。
※隔夜飯家常食譜,蛋炒飯、蛋包飯、米飯丸子、泡菜炒飯、肉鬆飯糰
※亞洲第一座「垂直森林」,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TAG:觀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