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最後卻落得車裂的下場!

他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最後卻落得車裂的下場!

早前的秦國也曾經很厲害過,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但那是在秦穆公時期,大約公元前600多年時。秦穆公之後的國君都沒有什麼大作為,整體國力是被緊挨著的晉國給壓著的。特別是秦獻公之前的那六七任國君,都幹得不怎麼樣,弄得秦國連續幾十年都動蕩不安,國力就很弱。

到了秦獻公這,終於開始扭轉局面。可惜,秦獻公剛打了這幾場漂亮仗之後,公元前362年,他就薨了。他的兒子,21歲的秦孝公繼位。

公元前361年,即位一年的秦孝公頒布著名的《求賢令》,招攬天下英才。

資治通鑒記載,秦孝公當年的求賢令只有一句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於是,商鞅來了。

那時的商鞅還叫衛鞅。

他是衛國國君的庶孫,但在衛國並不得重用。

於是衛鞅首先到魏國丞相公叔痤的家裡當門客。因為他十分有才能,公叔痤也很欣賞。

有一年,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來看望他,問:丞相您要是一病不起,誰還能輔佐我呢?

當時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了衛鞅,稱他「年少而有奇才」。並對魏惠王囑咐道:不用則殺之!

魏惠王表面答應了公叔座的話,其實心裡呢並不以為然。

之後,秦國發了「求賢令」,衛鞅就來到了秦國。

商鞅到秦國後,先投到秦孝公的嬖臣景監門下,由景監引薦給秦孝公。

《史記》講,商鞅曾先後三次面見秦孝公,陳述自己的治國之道。結果,第一次講,秦孝公睡著了;第二次講,秦孝公有些心煩;而第三次,衛鞅的話說到了秦孝公的心坎。

之後,秦孝公重用商鞅,著名的商鞅變法便開始了。

商鞅講: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資治通鑒*周紀二》

意思是,跟普通人去商量一個遠大的戰略,他們是理解不了的。只有做成了這件事時,他們才能理解,才會知道其中的好處。真理往往只掌握於少數人的手中,成就大功業的人全靠傾聽自己的內心。所以,改革者必須一意孤行,這事講不了民主。

變法、變法,就是要改變很多常規的做法,人們能適應嗎?會不會反而變壞了呢?有反對者就講:

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資治通鑒*周紀二》

都按照老規矩老路子走,官吏輕車熟路,老百姓也安生,多好啊,咱們費這個勁幹嘛呢?

商鞅駁斥道:

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資治通鑒*周紀二》

聖人只要可以使國家強大,就不會拘於以前的法度和模式。不管黑貓白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強者創立規則,弱者被規則約束。

立木取信。商鞅預料,新法頒布後,老百姓肯定會想,這是政府搞的一陣風呢?還是動真格的啊?這樣,就不會有積極地響應。所以,必須提前證明這是動真格的。於是,商鞅就在南城門立了一根大木頭,旁邊帖張告示:誰要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結果,誰也不相信,哪有這好事啊。過了兩天,換上一張新告示:誰要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賞五十兩黃金。這回,有個漢子閑著也是閑著,扛著玩吧,就當鍛煉身體了,就給扛過去了。然後真就得了賞金。老百姓們都驚呆了,這時,新法頒布,迅速鋪開。

新法推行了一年,秦國上下幾乎沒人說新法好,甚至太子帶頭違反新法。結果商鞅正好就抓住太子這個典型。太子,那將來是要做國君的,不能用刑,就以太子的老師代其受刑。一下子,都老實了。幾年之間,秦國大治。

抓太子的典型,與立木取信,意義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使新法取信於民。只是一個是從罰的方面,一個是從獎的方面,司馬光認為這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關鍵。他講:

信者,人君之大寶。--《資治通鑒*周紀二》

商鞅變法持續進行了二十年,秦國國力大盛,公元前340年,商鞅對秦孝公講,魏國與秦國緊鄰,是秦國的心腹之患,必須得把魏國打服了,才能進一步稱霸中原。然後,親自帶兵伐魏。

魏國帶兵對陣的大將是商鞅的昔年故交公子卬。商鞅紮下大營,就給公子卬寫信,說,咱們雖然各為其主,但作為老朋友,怎麼忍心真刀真槍的交戰啊。不如你過來,咱們談判,政治上定個盟約,順便喝酒敘舊,然後各自撤兵,各回各家吧。

公子卬信以為真,過來談判,結果就被商鞅給抓了。商鞅乘勢進攻,大敗魏師,弄得魏國割地遷都,魏惠王也才後悔當初沒有殺他。

這時的商鞅達到人生顛峰,被秦封於商於,號曰商君。商鞅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

兩年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秦惠王判商鞅車裂之刑,盡滅其家。

雖然商鞅死了,但是他的新法未被廢除,這也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雲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