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千秋:台兒庄戰役中的抗日名將黃樵松
「本日,我軍官兵陣亡六十六人,殲滅支那軍二百五十人。觀支那軍昨日以來之戰鬥精神,其決死勇戰之氣概令人震驚,敵方守軍頑強抵抗,直至全部陣亡。睹其壯烈,雖為敵人,也為之感嘆。曾使翻譯勸其投降,應者絕無。看來,屍山血河,絕非我日本軍人所獨有!
此報。
昭和十三年四月二日」
這是電影《血戰台兒庄》最後的一段畫外音,引用的是日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所部的一份戰鬥詳報。此時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戰後敵我死屍枕藉的戰場畫面,極具震撼力和視覺衝擊力。這段戰報的語氣既顯示出了日軍的驕橫心理,也凸顯出了中國守軍的英勇頑強,可謂電影中的「神來之筆」。
那麼,1938年的4月2日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戰鬥讓敵人心生畏懼?戰報中的「支那軍」又是參戰中的哪一部呢?
榴花原是血染成:奮力殺敵,組織敢死隊成就台兒庄大捷
1938年初夏的魯南地區,榴花勝火。一位年輕將領回想起剛剛結束的台兒庄戰役,在院內反覆踱步,隨後寫下了一首頗具豪情的詩作:
昨夜夢中炮聲隆,朝來榴花滿院紅。
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
這位年輕將領就是在台兒庄戰役中功不可沒的27師師長黃樵松。
1938年3月,舉世震驚的台兒庄戰役打響。負責正面阻擊日軍磯谷師團的是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當時迎擊日軍的具體部署如下: 三十一師(師長池峰城)正面堅守台兒庄城池;二十七師(師長黃樵松)布防颱兒庄右方側擊敵人,協助三十一師確保台兒庄;三十師(師長張金照)從左側牽制敵人,切斷其聯絡,阻止日軍南下。池峰城、黃樵松、張金照三個師互為支撐,共同奠定了台兒庄戰役的最終勝利。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註定。三位將軍雖然選擇的方式不盡相同,但他們日後對戰爭的態度竟然驚人的相似,都嚮往和平,並逐漸對人民解放軍心生好感。池峰城拔得台兒庄戰役的首功,被傅作義贊為「中國戰史上的神人」;張金照將軍戰場起義,後來在反映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的《徐州會戰》一書中,亦有他的回憶性文章《第三十師增援台兒庄作戰片段》。相比較池、張二人,黃樵松的知名度和「顯示度」似乎略有不如,但不可否認的是,黃樵松在台兒庄戰役中發揮的作用相當重要。
3月27日,日軍攻進了台兒庄的東北角。中國守軍傷亡慘重,形勢十分嚴峻。為增援城內守軍,時任27師師長的黃樵松命令兩個連,翻過城牆徒步進入城內支援。經過3天3夜的激烈戰鬥,兩個連接連打退了日軍的十餘次進攻,堅守住了陣地,但此時他們尚有戰鬥力的只剩57人。
3月30日,日軍佔領了台兒庄西北角陣地,當時城內的守軍與外邊的聯繫通道全靠西門這條路,如果不奪回它,城內守軍將徹底生還無望。最後,尚存的57名官兵組成敢死隊,以求全殲入侵城西北角之敵。臨行前,便出現了電影《血戰台兒庄》中感人至深的一段原型,隊員們扔掉了指揮官發放的大洋,大聲喊道:「我們連命都不要了,還要大洋幹什麼?」
入夜後,敢死隊員們換上日軍服裝,左胳膊繫上白毛巾以示區別,每人一支長槍,一支短槍,肩背大刀,腰間掛滿手榴彈,向敵陣衝去。經過約一小時的戰鬥,日軍丟下了近百具屍體,狼狽地向北逃竄,西北角陣地終被奪回。在這次突襲中,57名敢死隊員僅存13人。
4月1日,黃樵松又從軍中選拔250名精壯人員,組成敢死隊。黃樵松親自到陣前動員,鼓舞士氣,並特地為敢死隊員們做了一大鍋肉以壯行。
讓磯谷廉介所部感嘆的4月2日到來了。凌晨1時許,敢死隊開始從台兒庄城東北角寨牆爬入,向城內之敵發起猛攻。戰士們高呼殺敵,與日軍展開巷戰、肉搏戰,戰至4時許,將守寨之敵擊潰,佔領東北隅,並趁勢分別向東門以北及西北角擴張。至下午14時,敢死隊將城東面完全佔領,接著又將城南門佔領,終於與守城部隊取得了聯絡。艱苦卓絕的台兒庄內城爭奪戰由此推向高潮。
隨後的發展態勢逐步朝中國軍隊的有利方向轉化,增援部隊七十五軍(周碞部)由邳縣岔河鎮開始進攻日軍;八十五軍(王仲廉部)從邳縣小良壁向敵側擊;二十軍團(湯恩伯部)正從抱犢崮山區南下,向敵包圍過來;五十二軍(關麟征部)主力由北向南,向大小良壁、岔河鎮攻擊前進。至此,台兒庄附近日軍困獸之局已定。
誓將大節報國讎:少有壯志,戎馬倥傯不改軍人底色
黃樵松原名黃德全,字道立,號怡墅,1901年出生在河南省尉氏縣蔡庄鄉後黃村一個做小買賣家庭。黃樵松小時在村裡念私塾,後入小學,1920年考入淮陽省立第四中學。黃樵松體會過生活的艱辛,因此發憤讀書,成績優異。
岳飛抗金破敵的朱仙鎮就在尉氏縣附近,中學時代的黃樵松,多次來到朱仙鎮憑弔懷古,深為岳飛「驅逐胡虜,還我河山」的壯志雄風所感動。這對他後來愛國思想的滋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尉氏文史資料》第一輯中,董永昌先生撰寫的《回憶我的好友——黃樵松軍長》中回憶了一段黃樵松年輕時候的趣事:1922年,21歲的黃樵松憤於國家貧弱,立志從軍報國,便毅然中斷學業,與同學報考馮玉祥的學兵團。在檢查體格時,他因個頭不高,便在腳下墊了一塊磚頭,結果被發現後取消了錄取資格。失望中黃樵松走出大門,抱著一棵大樹放聲痛嚎。中午,監考官出來,見他把樹皮咬掉一大片,問明情由,深為這種立志從軍的精神所感動,破例將他錄取。
在馮玉祥部隊中,黃樵松鍛鍊出了強健的體魄,逐步顯現出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同時在思想上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1930年,黃樵松隨馮玉祥參加蔣、馮、閻中原大戰。馮失敗出走,殘部由蔣介石收編為26路軍,孫連仲任總司令。從此黃樵松離開馮玉祥而成為國民黨軍隊的一員。在江西參加對紅軍的反「圍剿」期間,黃樵松多次流露出「遙望東北半壁淪於日寇之手,實我輩軍人之奇恥大辱,何不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情緒來。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時任79旅旅長的黃樵松隨同駐守湖北的26路軍27師官兵分別由孝感、花園、廣水等車站開赴華北前線禦敵。他在寫給妻子王怡芳的信中說:「此歡揮師北上,將與日倭決一死戰!他不死,我便亡,最後關頭便是今日。」
戎馬生涯中,他的諸多詩作頗為雄奇壯懷。
試看:
陳兵娘子關,壯志薄雲間。
笑斬鯉登頭,放歌大阪山。
又有:
微山湖畔草青青,台兒庄前血腥腥。擊潰板垣師,戰敗磯谷兵。打破敵迷夢,洗凈民族羞。完成先烈未竟志,誓將大節報國讎。恢復舊神州,浩氣壯千秋。
攜兒月下種梅花:嚮往和平,因起義計劃泄露被捕
抗戰勝利後,黃樵松本以為可以遠離戰爭,從此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但事與願違。此時,黃樵松擔任國民黨整編30師(原30軍)副師長,他的厭戰情緒日益強烈,感慨「廝殺半生,如今還要打內戰,國家何日得安定,人民何日得更生?」
不久,黃樵松請假閑住,特意書寫了早年的一首詩作懸掛住處以明志:
十年戎馬久離家,踏遍關山與水涯。
待到功成歸故里,攜兒月下種梅花。
詩中對和平生活的嚮往情緒洋溢其間。
1948年,徐向前率領的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等部於7月下旬逼近太原。8月中旬,蔣介石急電胡宗南令30軍空運太原增援,軍長黃樵松則稱病住進渭南西關一家醫院,以圖躲避。胡宗南先後三次派人催促才最終應命。
面對孤城一座,黃樵松彷徨苦悶。正在這時,他收到了原西北軍將領、他的老上級高樹勛的一封信。信中推心置腹地談到全國解放戰爭勢如破竹和太原危如覆卵的形勢,談到中國今後的前途,勸他「當機立斷,毅然舉起義旗,堅決回到革命方面,創造自己的前途。」信後附有注意事項,要求「速派負責人來取聯絡」。
隨後,黃樵松把「將要起義」的想法告訴了自己的老下級、時任30軍27師師長戴炳南。黃樵松自認為戴炳南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對其信任有加,毫無防備。迫於形勢,戴炳南當時表示「贊同」,但隨後又告訴了自己的把兄弟、旅長仵德厚(1938年殺入台兒庄內城的敢死隊隊長,2007年去世)。戴、仵二人合計後,最終選擇了告密。
當晚,戴炳南親自跑到山西綏靖公署向閻錫山跪陳黃樵鬆起義計劃。閻錫山遂以召開軍事會議為名誘捕了黃樵松,隨後押往南京處決。在蔣介石、閻錫山的論功行賞中,戴炳南被提升為30軍軍長,仵德厚被升為27師師長。黃樵松成為了解放戰爭中唯一因起義而犧牲的國軍軍長。
天道好還。太原解放後,告密者戴炳南被人民解放軍活捉,隨後受到了歷史應有的懲罰。
TAG:乘興走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