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三個廣告牌》是一部看起來不無聊的電影,尤其是電影的結尾很突然,讓人覺得會是另外一個故事的開始。
電影講述美國南方小鎮一個女兒被強姦和殺害的母親因為不滿意警察沒有找到兇手,租用了小鎮三塊廢棄的廣告牌,刷上標語質問警察局長。故事起因很簡單,但發展的過程卻是多人物視角的,而不是一個邪不勝正的英雄故事。導演通過演員的情緒和互動的方式和台詞,集中折射了很多美國當下風起雲湧的社會思潮,比如警察里的種族主義,同性戀歧視等等。電影的主角,那位失女之母,也並沒有被塑造成一位叫屈的慈母。相反,影片交代了很多她與子女之間互動的矛盾與感情細節,不像很多宗教救贖電影那樣用河邊野營來描繪和諧的家庭生活,而是滿口髒話充滿細碎的衝突卻又真實的互動。
警長也不是腦滿腸肥無所作為的地方惡霸,相反,卻是一個見多識廣,深諳世事,深感無奈而又身患絕症的大叔。他的同事,那個無所事事充滿憎恨乃至於有些種族主義的警察,其實也是一個早年喪父,生活無助沒有主張的拉丁裔移民後代。那位母親在火燒警局之前反覆的電話確認是否有人在警察局,也可以視作一份理智和善良在裡面,她並不想通過製造傷害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但當別人蓄意傷害她時,她的回擊也是果斷決絕的,讓人們看到她心中堅強的那一部分,不做讓步和不妥協的那一部分。
如果說導演都有一個人物來投射自己所有想法,我覺得警長的人設算是導演投射的核心。他深知很多事情都是巧合促成,臉譜化的爭議背後藏著很多個人的無能為力,同時也藏有人性的共識與和解的可能,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非黑即白。警長的自殺也是一個很巧妙的設置,在警長那裡,這是很個人的事情,是疾病與家庭責任最終的權衡。雖然他也意識到這會誤導人們對這位母親的仇恨。但這並不能阻止他自殺,因為他知道人總會面對這些仇恨的,況且他也知道案子的偵破也只是看運氣而已,誰都無法也沒有能力去做那個隨時都能主持正義的上帝。
電影除了讓小惡魔大聲的發飆抗議顯而易見卻隱而不彰的歧視外,也讓拉丁裔警探躬身自省,讓失去女兒的母親對自己的丈夫的情人有了某種突然間的同情。最後一刻被燒傷的警探與那個母親一起去找那位兇手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折,警探知道那個母親放火燒了警察局,而自己那一刻正好幡然醒悟從火中搶救出了她女兒案子的卷宗,這也正好被那位母親看見,顯然他們之間已經實現了和解。他在知道酒吧里吹噓強姦殺人的退伍士兵並不是殺害她女兒的兇手的時候,依然有替天行道除掉這個在別的地方可能做過同樣兇案的「兇手」的想法。而新來的警長遮遮掩掩的透露出,這位行程保密的退伍兵可能是在中東戰場做過同樣慘無人道的事情。這實際上隱約透露出了一個更大的命題,把同樣情節的命案置換了場地— 苦苦追索的所謂正義,不但在小鎮里無法解決,在國際層面上也不過在軍事霸凌之下的一個笑話。
這位追索殺害自己女兒的兇手的母親,最終卻願意與和解的警探一起拿起槍試圖主持另外一個正義。但他們並沒有最終決定要去做這件事,因為這件事已經超過了追索兇手的初衷。他們現在的猶豫,相信也正是大多數人目前的猶豫。導演在這個地方結束整個影片,確實讓觀眾措手不及,卻也理所當然。如果最終他們去殺人了,那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人物都會偏離這個故事引起的衝突。而如果最終他們沒有去殺人,回到小鎮里,女兒的兇案也沒有被解決,一些實現了和解的人下一步該怎麼過?這也是另一個故事了。開放式的結局,讓觀眾很傻眼,卻也更有興趣去思考一些故事之外的問題。
TAG:Field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