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耐、海登·懷特兩位著名歷史學家同日去世
(謝和耐,1921-2018)
據法蘭西學院文學院官方網站消息,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於2018年3月3日在布列塔尼的瓦納(Vannes)去世。一輩子研究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他篤信: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中國不可能全盤接受外來文化,中國所走的路都是中國化的。
值得一提的是,謝和耐的父親路易·和耐(Louis Gernet,1882-1962)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大學者,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專攻古希臘歷史與宗教,還是著名古典學家韋爾南的老師,並曾擔任塗爾干創辦的《社會學年鑒》主編一職。可謂名副其實的「學二代」。但謝和耐並未追隨他的父親走上西方古典學的研究道路,而是選擇了古典學的「表親」東方學作為自己的志業,在中國研究領域作出了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謝和耐畢生孜孜學術,筆耕不輟,著作頗豐,除了代表性的大書《中國社會史》(Le Monde Chinois,直譯「中國人的世界」)外,已有中譯本的著作包括《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劉東譯)、《中國與基督教》(耿昇譯)、《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耿昇譯)、《中國人的智慧》(何高濟譯)等,這些著作均曉暢易讀,廣泛被推薦於歷史類通識課程與書單當中。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參考李碩《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去世》文,文匯APP3月6日
海登·懷特(1928-2018)
根據美國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官方網站上貼出的訃告,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史學理論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1928-2018)日前逝世,享年80歲。懷特曾於1970年代任教於衛斯理大學,並長期擔任該校出版的《歷史與理論》(History and Theory)期刊主編。海登·懷特是戰後美國最重要的史學理論家之一,他開創性地將文本批評與文學理論的諸多方法運用到史學理論當中,從而建構了他自成一派的歷史研究方法論和史學反思體系,對美國史學界乃至整個西方史學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有學者稱,在戰後的西方史學理論中,海登·懷特的地位和造成的影響「只有福柯能與之相提並論」。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海登·懷特最為知名的著作是初版於1973年的《元史學》(Metahistory)一書。這本書的書名來自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字面含義是「物理學之後」。故此,這本書與其稱為帶有形而上學意味的「元史學」,毋寧稱為「後史學」。
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用最通俗地話說,懷特告訴我們:歷史就是文學,文學就是歷史。二者之間不存在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歷史源於真實,文學源於虛構。在懷特看來,這種實證主義假定是不可能的和可笑的。任何歷史編纂都會帶有文學色彩或詩學意味。因此,歷史研究就像文學研究一樣,要運用種種語言學、文獻學和修辭學的方法,探討歷史編纂中的文體、敘事、情節、象徵、隱喻、修辭技巧等等問題。不難看出,懷特的觀點對歷史學來說,即使不是顛覆性的,也是非常激進的。因此,他也常常被視為「後現代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元史學》一書,自2004年以來已由譯林出版社先後三版,由著名學者陳新譯、彭剛校。此外,文津出版社2005年出版有《形式的內容 : 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一書,大象出版社出版有《話語的轉義》一書。不過,懷特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歷史學家的重負》(The Burden of the Historian)目前尚無中譯本。需要說明的是,懷特的著作與通常歷史學家的行文風格大相徑庭,充滿飄忽的學術概念和令人費解的洋洋洒洒的長句,閱讀他的作品不會是一件多麼輕鬆愉快的事。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布迪厄(2002)、德里達(2004)和列維-施特勞斯(2009)等幾位大師的相繼辭世,曾經烜赫一時的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運動」已經漸漸凋零。而作為「68一代」學術遺產的一支「教外別傳」,懷特的逝世或許也提醒著我們那個人文學術的輝煌年代的逐漸遠去。
活字文化原創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今日推薦 《與神同行》
※出版曾經是一門「紳士的生意」,然而它已經沒有未來了嗎?
TAG:活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