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跡!指引梁思成和林徽因尋找佛光寺的敦煌《五台山圖》

神跡!指引梁思成和林徽因尋找佛光寺的敦煌《五台山圖》

五台山眾多的寺廟之中,

被梁思成林徽因稱為是「中國第一國寶」的

就是佛光寺。

這幾天,

唐代四大古建之一的佛光寺,

因「十年大修」傳言再次進入人們視野。

那麼,

當年如一束黑暗中的火光,

指引梁思成和林徽因專程到山西尋找佛光寺的

敦煌《五台山全圖》,

到底是怎樣一幅跨越時空的傑作?

讓我們把目光,

轉向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和主室

洞窟西壁的《五台山圖》

莫高窟第61窟建於五代,又稱 「文殊堂」,主要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

文殊菩薩在佛國世界是無窮的智慧,道場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自北魏起,作為文殊的道場是佛教徒心中的聖地。文殊是佛教知識分子的代表,唐代又是一個崇尚文化的盛世,所以文殊在唐代達到極盛時期,五台山也就成了中國最大的一處道場,不斷有印度、西域、東南亞、以及日本、朝鮮等僧侶前往朝拜。

據記載,長慶四年(824年)吐蕃贊普使者向唐王朝求五台山畫樣,開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圓仁朝拜巡禮五台山,同時的汾州和尚議圓巡禮完之後,請畫博士畫五台山化現圖一幅贈給圓仁,讓他帶回國供養,於是五台山圖便東傳日本,西入吐蕃。

實際上,西傳的地方並不僅在吐蕃,還傳到了河西及中亞一帶,五台山便成為佛教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莫高窟第61窟建於五代947~951年間,是五代晚期河西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及夫人開鑿的功德窟。在其覆斗形頂下方四角龕內,畫四大天王像,時五代洞窟的特徵。東壁以及南北壁東側下方分別繪回鶻公主、于闐公主、曹氏女供養人像。

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五台山周邊方圓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會風情,規模恢宏,氣勢壯闊。

《五台山圖》再現了1500年前五代時期五台山佛國聖境的宗教氛圍和世俗風情畫卷。作品以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繪畫技藝,採用鳥瞰式的透視法,描繪了巍峨敦厚、磅礴晉冀的五台山及其周圍五百里以內的山川景色、寺庵蘭若、城池房宇等建築199處、橋樑13座、佛菩薩畫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騎駝馬48匹、運駝13峰,是世界上罕見的古老的巨大的形象地圖。

洞窟東壁門南繪製的曹氏家族女供養人

中國佛教素有四大名山之說,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和浙江普陀山。明代以來,佛門信眾則將「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之讚譽推向極致,致使四大名山愈加名聞遐邇,而五台山作為四大名山之冠,更時時吸引著海內外信眾虔誠而崇敬的目光。

此圖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是各種菩薩化現景象,位臨五台山上空赴會;中部是描繪的五台山五個主要山峰以及大寺院情況,又有各種靈異畫面穿插於五峰;下部則表現通往五台山的道路,包括從山西太原到河北鎮州沿途的地理情況,充滿日常生活氣息。

全圖到處都有人物的活動,如:朝拜中台文殊大殿的兩條大道,途中山巒起伏,道路縱橫,眾多高僧說法、信徒巡禮、天使送供、香客朝拜,以及道路途中百姓割草、飲蓄、推磨、舂米、開設客舍及店鋪等現實生活情景,用寫實的手法讓人物在圖中三五成群,結隊而行,經山城,拜寺塔,把藝術的想像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把宗教神靈和世俗人物繪於一壁。

遠觀氣勢神聖莊嚴,近看是真實生活的情景,故這福圖不僅是內容豐富的佛教史跡畫,一幅氣勢壯觀的山水人物畫,而且是一幅形象的歷史地圖、豐富的古代建築圖樣、包羅萬象的社會風情圖,對研究唐代的佛教史、社會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築史提供了極其豐富珍貴的形象資料。

佛光寺前山腳行人

(南台之頂)蘭草蘭若

(南台之頂)蘭草蘭若、人物

師子云中現

師子云中現之左側寺前僧人

(南台之頂)師子云中現,雲中獅子像

山中寺名漫漶寺廟一座

(南台之頂)山中漫漶人物幾個

山中寺名漫漶寺廟一座

山中漫漶人物一個

太原…初…(余字跡無法辨認)

太原…初…(余字跡無法辨認),似為太原城

菩提之庵

大清涼之寺

五台山又名清涼山,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相傳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應化道場,方圓500里,由五峰環抱而成,峰頂平坦寬闊如台,故稱五台山。

其山有五台:東台望海峰,建有觀海寺,供奉「聰明文殊」;西台掛月峰,建有法雷寺,供奉「獅子吼文殊」;南台錦繡峰,建有普濟寺,供奉「智慧文殊」;北台葉斗峰為最高峰,海拔3058米,建有靈應寺,供奉「無垢文殊」;中台翠岩峰,建有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

文殊師利為梵文音譯,亦譯曼殊室利,略稱文殊,意譯妙吉祥,為大乘菩薩名。菩薩為「菩提薩埵」略稱,其意為「覺悟有情」,即「上求菩提智慧,下化有情眾生」。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輔弼,主智慧,於諸菩薩中智慧第一,密教號吉祥金剛、般若金剛。

據《楞嚴經》、《瓔珞經》載,文殊師利菩薩於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為過去無量諸佛之師,享有崇高地位。

《文殊師利涅槃經》記述,文殊菩薩於釋迦牟尼出世時,降生舍衛國婆羅門種姓之家,為助佛祖教化眾生而師事釋迦,於佛陀寂滅後450年始入涅槃。文殊造像多為菩薩形,天衣天冠,頂有五髻,坐騎為青獅,手持劍與經函或蓮花,以表智慧能斷煩惱。藏密所奉文殊,則有黃文殊、白文殊、黑文殊之別。

山中漫漶佛塔一座、人物兩個

南台之頂

南台之頂;師子云中現;靈鳥現;蘭草蘭若;吉祥庵;龍王池、雷雹雲中現等

(南台之頂)雷雹雲中現

(南台之頂)雷雹雲中現上眾佛

(南台之頂)師子云中現

(南台之頂)菩薩…十三…,字跡漫漶

(南台之頂)雷雹雲中現

金閣寺

通身光現

石佛蘭若,化金橋現處

青琉璃世界

金閣寺菩薩現

菩薩現

菩薩一千二百五十現

菩薩一千二百五十雲現

大毒龍二百五十雲

大毒龍二百五十雲

五台山與佛門有著甚深之殊勝因緣。早在東晉高僧佛馱跋陀羅所譯《華嚴經》中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

古印度東北方嚮應為中國北方之地,而清涼山則為五台山。而在《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我滅度後,世尊更確切指出: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大振那亦稱摩訶支那或震旦,系古印度對中國之稱謂。兩經均確指文殊師利菩薩應化中國五台山,為眾生演說佛法。

道義蘭若,人物二

道義蘭若

商路某處

太原新店

忻州定襄縣

忻州定襄縣

河東道山門西南

河東道山門西南,資福和尚庵

魏文帝箭孔山

蓮花池塔下人物兩個

蓮花池塔前人物三個

大王子之寺

鐵勒之寺

彌勒院

彌勒院前人物三個

彌勒院大殿頂鳶尾

(五台山)西台之頂

西台之頂,住塔道人,釋迦塔

不可思議的是,據文獻記載,蓮宗四祖法照大師一日於粥缽內忽見五彩祥雲,雲內現大聖竹林寺,他日又於缽中見五台山諸寺及凈土聖境。

唐大曆五年四月,師至五台,遙見白光,循光往尋,至大聖竹林寺。師入寺,至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據獅子座,說深妙法。

師禮二聖,問言:

「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

文殊報言:

「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

師又問:

「當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說是語已,時二大聖,各舒金手,摩師頂,為之授記:

「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

師遂於其地建碑記述此事,令見聞者發菩提心,獲大法益。近代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嘗自述,昔日朝拜五台,途中文殊菩薩曾於其危難時,化身指引,終脫困厄。

清風庵

清風庵後人物一

清風庵後人物一

清風庵後人物一

清風庵後人物一

五台縣西南大橋

五台縣西南大橋前人物一

資福和尚庵

漫漶塔名塔一

金佛頭雲中現

大賢寺

大賢寺中人物四

南塔窪院

聖佛足現

麒麟雲中現

麒麟雲中現,麒麟

廣化之院

廣化院樓閣

大力金剛現

五台縣

在距今1500餘年前,北魏孝文帝崇仰佛法,曾遊歷五台山,發心在中台創建大孚靈鷲寺,是為五台建寺之始。其後,歷代建寺不止,五台山漸成佛門聖地,最盛時,五峰內外佛剎多達300餘所。元代成宗皇太后嘗建大萬聖佑國寺,並重修五台諸寺。

元朝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也曾駐錫五台山。明代洪武年間,明太祖繼唐太宗再次重修大孚靈鷲寺,賜額「大顯通寺」。明代萬曆年間,朝廷重修大塔院寺及護國釋迦文佛舍利塔。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崇信佛法,多次巡幸駐蹕五台山,撥巨帑營修各寺。

鑒於明代永樂年間,蒙藏喇嘛始進駐五台山,菩薩頂、金剛窟、羅睺寺等便成為格魯派寺廟,蒙藏地區的一些著名活佛也常到此巡禮駐錫,清代,蒙古王公親貴更是每年都要朝山進香,瞻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般若蘭若

趙四師庵

法華庵

大建安之寺

廣化院

廣化院人物二

萬勝樓

(五台山)中台之頂。龍宮蘭若;游台嶺;應聖院;

金龍中現;雪峰寺;林青庵;竹林寺;楞嚴庵;苦禪庵

大聖文殊真身殿

萬菩薩樓

大聖文殊真身殿

大聖文殊真身殿

大聖文殊真身殿

應化度塔

四王塔

崇清院

鷲峰寺

五台山作為佛門聖地,千百年來,諸多高僧大德絡繹前來參訪、弘法。

如北魏法聰大師在五台北寺弘傳《四分律》,唐代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大師奉敕在五台山撰寫《華嚴經疏鈔》,唐代天台宗志遠大師在五台山大華嚴寺弘傳《摩訶止觀》,唐代玄奘大師大弟子窺基大師在五台山造玉文殊像及金寫《大般若經》,唐代開元三大士之一的密宗大師不空三藏在五台山建金閣寺,唐代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在大聖竹林寺倡導念佛法門。

晚唐時,趙州從諗禪師曾九次行腳五台參訪善知識,後得南泉普願禪師傳法印可,80歲時應眾之請,住持趙州觀音院,大揚禪風40年,直到120歲時仍在弘法利生,人稱「趙州古佛」。

福聖寺

福聖寺中人物六

福聖寺院中殿

福聖寺院中人物四

福聖寺院中人物二

福聖寺院中屋面

福聖寺院中人物四

福聖寺院中人物二

福聖寺院中人物二

福聖寺院中人物二

詠白雲法師院

山中名稱漫漶寺廟

山中名稱漫漶寺廟

山中名稱漫漶寺廟

山中名稱漫漶寺廟

山中名稱漫漶寺廟

山中名稱漫漶院內人物

山中名稱漫漶院內人物

山中名稱漫漶院外人物

山中名稱漫漶院外人物

山中名稱漫漶院外人物

山中名稱漫漶院外人物

竹林寺;三世法界之寺

中台圖右

雪峰寺

娑竭羅龍王現;八龍王之一;娑竭羅意為海

在歷史上,五台山曾於全盛時期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至十五日,舉行規模盛大的「大誓願會」,中外高僧耆宿雲集於此,南北各地僧俗大眾亦紛紛前來參禮。

唐代麟德年間,師子國釋迦密多羅大師涉險歷波,前來五台朝禮文殊師利菩薩聖跡,在其後的儀鳳元年,北印度罽賓國佛陀波利大師遠度關山來到五台。

日本名僧靈先、圓仁等亦曾赴五台參學及朝禮文殊聖跡。

金塔現

應理之寺

廣明聖寺

廣明寺下方字跡漫漶不清

通往佛光寺途中一橋

白龍蘭若

通往佛光寺道路上的人物幾個

釋迦真身塔

河北道山門東南路

或為毒龍現及雷雹現

三泉蘭若

或為北台頂

毒龍堂

大佛光之寺

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中人物

漫漶不清之山西至河北沿途某處

大法華之寺

天壽寺

漫漶不清某寺;阿育王瑞現塔

大法華之寺內

弘化寺

靈口店

靈口店人物二

靈口店前

永昌縣附近某寺

永昌縣附近某寺前人物三

阿育王瑞現塔;玉花寺

某寺

龍泉店;湖南送供使

東台頂

東台頂

莫高窟第61窟主室中心佛壇和背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成一農:明清時期政區輿圖所描繪的城池
《西遊記》罕見手稿,致敬經典!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