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酸甜苦辣才是人生!

酸甜苦辣才是人生!

南懷瑾大師的一生經歷頗多,有少年時的顛沛流離,有青年時的投筆從戎,有壯年時的報國無門,有中年時的窮困潦倒,也有晚年時的四海馳名。從翩翩少年到耄耋之年,南懷瑾這一生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味到了世間的人情冷暖。

南懷瑾的一生,除了晚年時的安定之外,人生的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坎坷的境遇之中,然而對自己的坎坷命運,南懷瑾卻沒有一句怨懟之語,這是因為他有超凡脫俗的智慧。在南懷瑾大師看來,坎坷的人生未必不是一種幸福,因為只有品味到人生的種種甜苦,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偉大與渺小,才能領悟到禪法的真諦。

禪法的領悟是來自於變幻莫測的人生,人生的經驗也是來自於變幻莫測的人生,甚至於人一生的收穫,也會因為人生的變幻莫測而增加。一帆風順的生活沒有什麼好書寫的,只有經歷過成功與失敗,品味過悲傷與喜悅的人,才能真正領略到人生的豐富多彩。

經書上有兩句不知何人所作的佛偈:「酸甜苦辣全都有,成住壞空亦不休。」這兩句詩可以被看作是多彩人生的詮釋,只是世人大多領會不出而已。很多人春風得意之時大嚼生活的滋味,到了失意的時候就又覺得人生索然無味,因而棄之如敝屣。其實真正的人生不能只在得意時品嘗,更要在失意時找尋人生的真味。

明朝初年有一位高僧道衍禪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廣孝。他曾輔佐燕王朱棣爭奪天下,並成功地將燕王變成了明成祖。道衍禪師十四歲時出家,但卻並未與俗塵斷絕,不但苦讀聖賢之書,更學習縱橫韜略之術,因此引起了寺院中其他人的非議。但禪師卻並不在意,「道有道家滋味,儒有儒家滋味,佛有佛家滋味」,禪師以此言回應眾人。

成年之後,禪師塵心依然未了,與當時的大學者宋濂、楊基等相交,甚至應邀進入燕王府邸,成了燕王的左膀右臂。這自然引來了更大的非議,但道衍禪師仍舊不以為意。

在慫恿燕王造反,並成功定鼎之後,道衍禪師受封僧錄司左善世,一時權傾朝野。但禪師非但沒有留在朝堂,反而回到寺廟之中,安心做起了和尚,青燈古籍了卻一生。對於他這樣的行為,更是有很多人不解,禪師既然塵心未了,出山輔佐燕王,那麼燕王奪位之後,禪師的目的達成了,不是可以盡享榮華富貴了嗎?卻為何反而回到寺中,安守寺僧之清苦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道衍禪師總是笑而不答,終於在他死前,人們得到了答案。道衍禪師臨終前說,之所以出山輔佐燕王,為的是體驗那捭闔縱橫的滋味,而品味到了那種滋味,自然就要回到寺中,因為青燈古佛也是人生的滋味,而自己的前半生卻錯過了它,那麼就用後半生來彌補。

苦辣酸甜都是人生,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苦辣酸甜才有意義。飯菜若只有一味,即便再好吃我們也有膩的一天,人生如只是坦途,那走不了多久我們就一定會疲勞。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人喜歡坐過山車,不就是想在那忽上忽下、忽高忽低的變化中尋找樂趣嗎?

其實,我們的人生也如同過山車一樣,有高峰有低谷、有平淡有刺激,一個完整的人生,應該是體會了人生的各種境遇,嘗遍了人生的各種滋味,這樣才算是不虛此行。

就像彩虹一樣,五顏六色參差不齊才更顯魅力,如果都是一個顏色那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們的人生也應該如此,多去經歷一些事情,多變換一下生活的節奏和環境,才能品味到不同的滋味。

比如失戀,這大概是每個人都不想碰到的,然而當你從失戀的痛苦中走出來時,你會發現,自己居然成熟了。其實無論喜還是悲,它們都是豐富人生的一個因素,因此只要是生命的段落,就都需要也值得你去「品嘗」。

當然,這麼說不是讓每個人都跑去和戀人分手以便品嘗失戀的味道,也不是要放棄自己的正常生活轉而去做那些虛無縹緲的事情,而是從這個類比中,使大家能夠感受到多姿多彩的人生。人生這盤菜,要酸甜苦辣集合在一起才好吃,每一種滋味都代表一種生活和一種情感,我們不能自己選擇跳過任何一種味道,因此只有細細地體會。當嘗到苦澀的時候,人自然會感到難過,甚至有放棄嘗試的念頭,但南懷瑾大師告訴我們應該選擇堅持下去,在苦澀的人生中品味別樣的味道。

其實,人生有點苦澀並不是壞事,想一想,也許正是因為有苦味,我們才更加珍惜甜味。而且我們必須明白,那就是人生的滋味是可以相互轉化,苦的終究會到盡頭,甜的終究會到來,而且苦盡甘來的甜味更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境 的精彩文章:

與人交,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TAG:禪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