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筆下的三大人生定律,讀懂後什麼都看開了

莊子筆下的三大人生定律,讀懂後什麼都看開了

莊子總結出的3條人生定律:第一,我們正煩惱著的問題很可能是從其他角度看來根本就不是個問題。第二,精神豐富的人往往喜歡花時間在無用但自己喜歡的事物上。第三,我們對生活現狀的諸多抱怨,其實都是在「鑽牛角尖」。參透了這幾條定律,你的生活很可能就會煥然一新......

1

定律一:你的格局和所處盤子的大小,決定了你的心量。

我們的煩惱,源自內在擁有的不夠。

一個擁有全息宇宙觀、內心世界豐富、內在自我滿足感比較強的人,是不屑於在瑣事上進行辯論解釋的,他也不太願意去刷存在感,多一點兒也不覺得多,少一點兒也不覺得少。

為了說明這點,莊子設計了一個故事,主人公是堯和舜,舜是堯的接班人。

堯做皇帝的時候,舜就在他旁邊輔佐他。

有一天,堯跟舜說:「我一直想把宗、膾、胥敖這三個小國給滅了,每次上朝的時候一想到這幾個小國還沒滅掉,心裡就覺得不舒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舜說:「這三個小國的國君,就好像生存在蓬蒿艾草之中,您何必放心不下?過去聽說有十個太陽一同升起,普照萬物,更何況大道的光輝更勝過太陽。」

我以前讀這段故事的時候有點兒不知所云,字面上的意思都知道,但莊子到底想說什麼呢?

我們把這個情景放到現在,假設你是一個只有十個員工的公司的老闆,有個同事突然提出要離職,你一定覺得很難受。但是,如果你擁有一個十萬人的公司,這一天有一百個人離職,你可能也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事了。

所以,你的格局和你所處盤子的大小,決定你心量的大小。

舜真正想說的其實是:「哥,您多大的人物啊,還為這點兒小事煩惱?您是與大道同齊的人,您就像是同時擁有十個太陽的能量場一樣的人,怎麼會為這點兒小事而煩惱呢?」

一言以蔽之,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內在所擁有的還不夠多,甚至包括內在的成就感和煩惱都不夠多導致的。把自己放在一個大格局裡,事就變小了。

現在很多朋友都在看房價,如果我們把時間和空間挪一下。

假如你了解在二三十年前或者十多年前,有一個敘利亞的中產階級朋友,他在為自己沒有買到一套學區房而捶胸頓足。

而你又知道從大的歷史宏觀背景看,他買不買到房子都不重要,因為那套房子再過幾年就會被美軍給炸了。一個導彈過來,整個小區都沒有了,還買學區房?連學校都沒有了。

如果你知道這一切,你還會跟他一樣因為沒買到這學區房而捶胸頓足嗎?

現在,有很多人因為小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小提琴沒有拉准、作業沒有做好、造句沒有寫得主謂賓足夠清楚……跟兒女大發脾氣,我認為那都是孩子太少的緣故。

我以前認識一個朋友,他們家有十幾個孩子。

他跟我說,有一天,他的一個哥哥從炕上摔下來,他媽都沒有發現,還帶著其他孩子在吃飯。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現在的某個家庭裡面,孩子從桌子上摔了下來,直接摔暈了,三個小時之後才清醒過來,你得害怕成什麼樣子?

而對於一個有十幾個孩子的母親來說,那根本就不是事兒。

我那個朋友後來還跟我說,他還有一個姐姐,有一天晚上直接跑出去玩,沒回到家,就是迷路了,到吃飯的點兒他媽都沒發現,到第二天他媽才問她去哪兒了。

我以前講逍遙的時候,說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大格局裡面,這樣就不覺得自己的那點事兒是大事了,你放在一個長的歷史長河裡面看問題,你就不覺得當前有什麼事兒是值得生氣的。

如果去龍門石窟、莫高窟或者西安的一些老的寺廟,你就更能夠看見那些動輒八百年甚至一千多年的寺廟裡的塑像,這些菩薩在那兒坐了一千多年,看到了無數的人來這裡祈求,考好試、陞官、老公不要紅杏出牆、老婆最好自己提出離婚……都是南柯一夢,這就是所謂的看破紅塵。

閱盡千年時空,看遍芸芸世事,人就只剩下一種態度,就是待著而已。

如果你的內心裏面擁有巨大的信息儲存,可以WiFi、5G甚至8G上網,你和整個大道背後的那個雲端的無量資料庫是隨時保持通暢的,你還會卡在一個網頁上嗎?

2

定律二:精神等級的差別,在於願不願意花時間在喜歡但無用的事上。

《莊子》曾經提到過兩個人,一個叫作「嚙缺」,一個叫作「王倪」,他們都是神仙級的人物,嚙缺是王倪的學生。

嚙缺問王倪:「你知道萬事萬物共同的地方嗎?」他似乎是在問老師知道天下那個底層的原始代碼——可以支撐一切並幻化出一切的東西嗎?

在讀《莊子》的時候,我會很羨慕古人的生活,他們活在一種對那些似乎無用的知識的追求當中。

只有在古代,沒有微信刷、沒有房子要炒、沒有學區房要買、沒有大筆的錢可以花、大家都窮得叮噹響的年代,才會有一些人去問這些無用的問題,做一些無用的事兒。

有些時候,有些人太過於直接地想要答案,想要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用。

我認識很多朋友,他們總是直接問:「有什麼用呢?」

其實,當一個人在研究到底電子和磁力線之間有什麼關係、怎麼切分、怎麼轉換時,他怎麼知道後來會發明出電燈?

最開始的人研究點、線、面的時候,他怎麼知道這些東西對於後來蓋房子,甚至是製造太空梭,有什麼用?

其實,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在靈魂上的等級差別,只在一件事情上,就是他是不是能夠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去享受那些無用或者暫時看不出來有什麼用的事兒。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他跟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目的的,他每天接觸的朋友都是對他有用的——起碼在當時他認為是有用的,你一定會覺得他真的很市儈。

一個人的內心,有用的東西比例越大,無用的東西比例越小,那麼他在精神上越貧窮。而富人——精神上的富裕,則是無聊得起、無用得起的人。

改變並決定你命運的,可能就是那些看似沒用的事。

那些曾經被我們認為無用的東西,那些不知道學了之後到底有什麼用的知識,現在看來可能終將會成為拯救人類的最重要的知識。

而那些我們所認識的沒有什麼用的朋友,我們所做的那些沒有什麼意義的、僅僅只是讓我們覺得快樂的事情,最後可能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事業。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完全花在你認為有用的事情上,就算再忙,也要擠出一些時間讓孩子去發獃、去無聊、去自在玩耍……

誰知道早年那些瘋狂玩遊戲的人,如今會變成著名的遊戲主播,年收入上千萬?他們一年的收入比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姑媽、姑父以及叔叔、嬸嬸……所有親戚過去一年的收入總和還要多得多。

讓自己變成一個精神富有的人的最有效方法——做一點兒看似無用的事。

3

定律三:人生就是把一系列痛苦和抱怨,最後變成笑話的過程。

《齊物論》裡面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幾乎無人不曉,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故事講的是,狙公(喂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怎麼樣?」眾狙(一群猴子)皆怒,說:「憑什麼?憑什麼早上三顆,晚上四顆?不高興。」

於是,狙公就改了,說:「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怎麼樣?」結果,莊子用的詞很有意思——「眾狙皆悅」。這個故事就是成語「朝三暮四」的出處。

一般人在學這個成語的時候,會覺得這說的是某個人想法、做法總是更改,老是變來變去的。

其實,「朝三暮四」的真正意思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種自己關於價值的習慣性判定裡面。你習慣了先拿多一點兒,再拿少一點兒。結果有人給你講,先少一點兒,後多一點兒,行不行?雖然總量一樣,卻受不了。

你覺得猴子很可笑吧,其實我們也都是這樣。

朝三暮四,是一種靈長類動物普遍擁有的心智模式。

你我皆靈長,我們總是習慣按照某一種內心設定的要求去作出判斷,當別人給出的建議與之不符的時候,抱怨就產生了。

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兒子跟我一起去吃火鍋,他說要喝薑汁可樂,我同意了。

不過我跟他說,喝可樂之前必須先吃點兒東西。他就突然很生氣,以絕食相要挾,說:「不吃了,不喝了,餓死我自己。」

我突然覺得很好笑——真是靈長類動物的孩子啊。

他心裏面有一個假設的預定——先喝兩大口可樂,雖然還沒有喝上,但他已經體驗到了那種心理高潮。不料這時候,當爹的卻說得先吃口飯。

其實,先喝可樂後吃飯和先吃飯後喝可樂,也就是在一分鐘之內的事兒,到肚子里都是可樂泡飯。

但這位靈長類小朋友,卻覺得受到了莫大的煎熬,就堵在那裡了。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對自己馬上要經歷的狀態有一種假想,哪怕這個假想很愉快,但也會形成一種障礙。

這種障礙令我們發現,如果別人給出的條件與自己內在的期許不一樣的時候,哪怕只是順序上的不一樣,我們都會被這個情緒綁架。

「抱怨」的本質,就是後來事情的發展或者別人的反應,與你的期許不同。但別人並不知道你的期許,於是這樣就產生了「怨」這種情緒。

怨乃百病之源,也是百苦之源,一切煩惱,皆從怨來。對照「朝三暮四」,你就知道原來你的抱怨是如此可笑。

4

崔永元在做《口述歷史》時採訪了很多老人家,一個老先生有一次跟崔永元講,他在監獄裡面,本來應該被萬惡的敵人解決了。結果,那天敵人沒選他,選了另外一個人。

第二天,他覺得總該是他了,便很焦慮地等待那個時刻,結果什麼也沒有發生,因為看守他的人喝醉了。

到第三天,他聽見腳步聲來的時候,當時那種緊張、痛苦、焦慮啊,簡直難以形容。因為你知道這個人走進來,把你拉出去,你就被處決了。

結果,過來打開監獄大門的那個人說:「同志,解放了。」

當這位老先生經歷了人生種種的苦難、生死邊緣的危險以後,他在描述這段故事的時候,完全就像在講一個笑話。將一個自己人生的悲催,變成了一個談笑間的笑話。

好的人生,就是把一系列驚悚、痛苦以及抱怨,最後變成笑話的過程。

本文來源:京博國學

孔子和老子的對話,流傳百世的千古智慧!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響,專心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想轉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導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依然沒有改變。孔子與老子思想的融合之處,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本文來源:論語

南懷瑾:常懷一顆謙卑的心

南懷瑾先生曾經自嘲說,自己的人生就是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這便是南老的謙虛。人只有謙虛了,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才能夠看清自己。

謙卑並不是對人低聲下氣,也不是對人卑躬屈膝,而是對人尊重。當對方感受到來自我們的尊重時,就會以同等的姿態對待我們。我們的謙卑有禮換來的是有利於自己的局面。

一個身在高位的人謙卑有禮能夠贏得眾人的擁護,同樣,一個不如別人的人守住「謙」字,則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紅柳謙卑,身貼大地,不似白楊般峻峭挺拔、鋒芒畢露,狂風過後,白楊被連根拔除而紅柳安然無恙。

禍患往往就是來源於狂妄。對上狂妄,會給自己招來猜忌;對下狂妄,則會招來嫉恨。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些,低著頭走路才能看清平坎,才能走的穩、走的遠。

在我們周圍,有太多恃才傲物的人。他們大多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因而總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做事專橫跋扈,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起別人的長處,也看不見自己的短處。

「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人的心思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因素。若是我們的心滿了,則再也不能裝下任何東西,也就失去了進取之心,那麼我們就會躺在成功上,啃食成功的果實。當成功的果實被我們啃食殆盡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失敗的時候。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給自己的成就打滿分,給自己留下前進的餘地,才能不斷取得成功。

心得感悟

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傑,因為驕傲自滿而最後功敗垂成。只有謙虛的人,在與人對敵的時候,才會保持高度警惕,小心謹慎從事,才不會因為一時的大意而導致失敗。

南懷瑾:做明智之人,交聖賢之友

《大學》歷來被稱為「大人之學」,是教人做大人物的,而這句話就是《大學》中對於大人物的觀點。不過,按照這個標準看來,想做「大人」並不容易。南懷瑾先生則認為「人人皆為大人」。宋儒們向來都主張「人人可做堯舜」,而佛家則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如此說來,「人人皆為大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這只是說人人都有成為大人、堯舜、佛的潛質,要想達成目標,還需看各自修行。通過努力,今天的小人物,也許不知何時就會成為大人物。所以,不要小覷任何小人物。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之前不過是鳳陽一座無名小廟的窮和尚,漢高祖劉邦原先也不過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可這二人卻憑著自己的雄才偉略成就了蓋世功勛。

有的時候,即便是小人物,也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或許是當你消息閉塞時,一個你意想不到的朋友給你送來一則起死回生的消息,幫你力挽狂瀾;或許是當你事業低迷時,有人扶你一把,讓你化險為夷。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南懷瑾先生說:「研究學問不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工夫,還要多多觀察別人,別人對的要學習,不對的要反省。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都懂得這個道理很對,應該這樣做。

可是照我們的經驗,人都不肯這樣做,包括我在內,這種心理南懷瑾先生稱之為「傲慢」。傲慢是我們求知路上最大的障礙。因為傲慢我們看不見別人的長處;因為傲慢,我們看不見自己的短處;因為傲慢,我們不屑於向別人學習。因此,我們總是無法進步。百花園中,花朵競放,有的花兒香,有的花兒艷,但很難有十全十美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我們要擺正心態,謙虛地向身邊的人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經常審視自己,以便真正認清自己,從而把握好前進的方向。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很多人眼睛雖然沒有被遮住,但心卻被蒙蔽了,不懂省察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難以發現他人的優點與長處,永遠將自己困在那一方小世界中,看不到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說:「看見有德行或有才幹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自己內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並加以改正。」能看到別人的優缺點,我們稱之為「明」,而能看清自己的長短處稱為「智」,若兩者兼備則可稱為「明智」。

沒有人天生就能知道所有的知識,有些人之所以學問高深,之所以有智慧,就是因為他善於學習。

心得感悟

人們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繽紛、豐富複雜的,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是千姿百態、人人各異。決定人與人之間差別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正是這種學習的能力,使得人類生氣勃勃,不斷前進。

南懷瑾:在低調中修鍊自己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中國人的修養力戒驕傲,一點不敢驕傲。而且驕傲兩個字是分開用的:沒有內容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內容而看不起人為傲,後來連起來用以驕傲。而中國文化的修養,不管有多大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了。」

《尚書·大禹謨》中有云:「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自己滿足已取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這和毛主席所說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是一個道理。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器虛則受,實則不受」這句話就是解釋。

一個容器只有裡面是空的,才能裝下新的東西,滿了自然是裝不下的。人也是,只有謙虛才能不斷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識,進而不斷進步,驕傲自滿只能停步不前。大鵬翱翔於九霄之上仍然奮翅,而蟾蛙坐於井底望著頭頂上的一方天空卻沾沾自喜。千百年來,許許多多的人因為明白了「滿招損,謙受益」的深刻含義並身體力行而逢凶化吉,成就大業;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因為沒有理解和踐行「滿招損,謙受益」而功敗垂成、功虧一簣。

一個人驕傲自滿,就會妄自尊大、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於是,缺點就會越來越嚴重,優勢也會一點一滴地損失殆盡,最終在殘酷的競爭中淪為失敗者。就像馬謖那樣,最後不但賠上了自己性命,也使得蜀軍大敗,失去了街亭這個戰略要地,最終讓蜀漢北伐大業盡化烏有。而與之相反的,一個謙遜虛心的人,能夠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集思廣益,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能看到別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取長補短,不斷豐富和充實自己,最終邁向成功。

牙齒雖然堅硬,但它老是與各種食物咬來碰去,還自己跟自己咬來碰去,久而久之,難免殘缺不全;可舌頭不同,雖然它很柔軟,常常在牙齒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擠過來擠過去,但卻能以柔克剛,得以完好保存。所以,最終食物碎了,牙齒掉了,而舌頭卻能完好無損地伴隨人的生命直到終點。

老子有言:「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意思是,一件器物太鋒利了,就不能長久地保持它的銳氣;金銀財寶太多了,就守不住;因為富貴而變得驕縱,那就會招來禍患。」一個聰明的人不僅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彰顯自己,更要明白什麼時候該收斂。有時,收斂比彰顯自己更重要。

心得感悟

低調做人無論在官場、商場還是政治軍事鬥爭中都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謀略。 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本文來源:論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T趣未來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3T趣未來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