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藤子京及岳陽樓記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這是湖南嶽陽樓上的一副妙聯。「兩字關情」指的是范仲淹(字希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即「憂」「樂」兩字。滕宗諒(字子京)比范仲淹少一歲,二人是好友且為同科進士,可以說,沒有滕宗諒,就沒有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不僅如此,「憂」「樂」也是他們人生的很好寫照。
范仲淹一歲喪父,隨母改嫁另一富戶。他從小苦讀詩書,為了勵志,他常去醴泉寺寄讀,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醋汁拌幾根腌菜,吃完繼續攻讀。這就是成語「劃粥割齏」的來歷,說明他很早就在開始踐行自己的憂樂觀,踏上仕途後,他心裡總是裝著百姓,曾資助過乞討為生的秀才孫復,當孫復第二次又來乞討時,他勸孫復靜下心來讀書,並在自己的學堂給孫復安排雜事(現在理解應該是勤工儉學),後來孫復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學者,范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范仲淹和滕宗諒一起,還曾頂風冒雪,捍海治堰,保證了當地鹽場和農田的生產,人們把海堰稱作「范公堤」,因犯上直言,范仲淹一貶再貶,只活了六十四個春秋,去世前,當過副宰相的范仲淹積蓄已盡、貧病交困,和家人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聚眾哀悼,連日齋戒。
比起父子都當過宰相的范仲淹,滕子京名氣就小得多,他還是歷史上較有爭議的人物,被彈劾浪費公使錢十六萬貫,三次被貶,慶曆四年春貶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嶽陽一帶),他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勤政為民,擴學校、築長堤和重修岳陽樓,僅兩年時間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被譽為「治為天下第一」,岳陽樓重修後,便以《滕子京與范公略求記書》向當時被貶河南鄧縣的范仲淹索記,稱「非有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見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同是天涯淪落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勸他以天下為己任,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其實用心良苦,深知重修岳陽樓要花很多錢,擔心有些人再次藉此攻擊滕子京,所以文章開頭就肯定和頌揚他的政績;因《岳陽樓記》,滕子京獲得了勤政為民的美名,前後不到兩年,調任有小汴京之稱的徽州當知府。倜儻好施的滕子京僅活了58歲,和後來的范仲淹一樣,「及卒,無餘財」。關於他是貪官的謠言和誹謗不攻自破。
《岳陽樓記》《出師表》及《過秦論》都是經典的中國傳統文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按今天時政的理解其實可以算「三嚴三實」中嚴以律己重要內容,也包含了嚴以修身等重要內涵,豐富了黨員幹部的人格修養,詠頌著這些名言警句,一代又一代有識之士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些名句對每屆政府來說,又何嘗不該是一種警醒?所以,我們在感謝范仲淹的同時,也要感謝滕子京,才可能讓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讀到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而且他在「求記」中所說(山水樓觀)「莫不興於仁智之心,毀於庸俗之手」,對今天我們的城市建設也是有警戒作用的。(標題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注)
TAG:江風竹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