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太極拳的七大誤解

太極拳的七大誤解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 | 網路

編輯 | 立夏

禪茶一味

巫娜

00:00/00:33

太極拳有許多反常理的哲理,門外人不理解是正常的,太極人不理解,就麻煩了,要麼他還沒有入門,要麼他有誤解,本人在網上查看後認為,是誤解者多,現將常見的誤解羅列如下:

01

松=無力

這種觀點人認為, 「一味講究松空輕柔而不用力,是誤人害己」 這是門外人說的話,沒有實踐太極拳的體悟,沒有和太極拳交過手的經驗,自以為是的說外行話。謙虛點,去學太極拳,和老師試一下推手,就有體悟,光說不試,那是說空話,誤人害己。

02

力=勁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勁和力是一個含義的兩個文字表達,勁和力是通用的」。這是語文功底差,去查一下字典,問問語文老師就解決了。字典上說的明明白白,力只有一個含義:力量。勁為多義詞,力氣、力量;精神,情緒,興趣。力和勁是兩個層次的概念,勁含有力,力不含有勁。

03

力由肌發,勁由脊發

「力由脊發」出自於《十三勢行功心解》,「力由肌發,勁由脊發」是後人的篡改。勁和力怎麼可以分開發呢,背脊就沒有肌肉了嗎,顯然是荒唐。「力由脊發」, 在後面有進一步的論述 「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這個力是氣,不是肌肉收縮的力,還是請看一下原著全文吧。

另外還有強調「力由腰發」、「力從腳生」等觀點的,都是同樣的錯誤,讀者要通覽全文,太極拳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整勁,不可以用局部替代全局而斷章取義。

04

拳者,勁也。

這句話出自於太極大師李妙豐的《太極拳擊技八勁的練與用12》,是犯了「力=勁」的文字表達錯誤,大師的全文力還是講鬆柔的。「形之於外,靜則松,松則柔,柔則輕,輕則靈;沉則穩……..」,讀者也是要通覽全文,才能正確理解大師的真意,不可以望文生義,讀書要讀活。

05

勁乃是用力多元化的運化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勁是「組合用力」的活化,這是對太極拳理「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理解不夠,停留在勁的形式上的認識,勁的本質是意氣的合一,而非局限於形式的體現,這就像現代科學對太極行拳推手的力學研究一樣,局限於形式的研究,只得了皮毛。遠離了太極意氣的內涵,現代科學還有很多局限性。

06

力發力,還需用力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發力就是用力,是借了對方的力,可以順水推舟少用力」這和理解「四兩撥千斤」的「四兩也是力」,犯了同樣的錯誤。「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一羽、蠅蟲有四兩重嗎,加了四兩力還怎麼聽勁,不聽勁就是不懂勁,怎麼能做到「我獨知人,而人不知我」意境,這四兩是靈變的以柔化剛和綳勁,不是力,或者說是寓於勁中的力,不是普通思維的肌肉收縮的外力,太極拳是絲毫不用力的,用的是勁,有勁就有力。

07

地面反彈也是力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太極拳借地面反彈力也是用力」。 地面反彈也是力沒有錯,但這借來的力,不是身上發出來的力。太極拳不僅借地面反彈力,還借本人和他人勢能,常用「以偶制偶」「以柔化剛」等技巧制服對手。「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叫藉機得勢,用的是巧勁,不是肌肉收縮之僵力拙力,巧勁源之於松和靈,借天借地借人而「顯非力勝」。

總之,太極拳有八勁十三勢,有變化無窮的整勁、內勁、柔勁、剛勁、明勁、暗勁、化勁、打勁等,渾身是勁,渾身有力,外柔內剛,剛柔相濟,力本身就在這些勁之中,運勁就是運力,這才是太極拳的本真,若沒有力量,不懂勁與力的關係,是終生不入太極拳真功之道的。松是為了去掉僵拙之力還先天本力而已, 「用意不用力」,才能做到所謂「意到氣到力自到」的太極真功之境。

最後,再強調一點,凡是肌肉收縮釋放的動能就是單純的力,凡是肌肉放鬆釋放的動能就是勁,這就是區別勁和力的區分根本標準。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慶幸此生,在最美的年華遇見太極!
轉發了這條群規,所有的太極群瞬間都更好了!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