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性格中神秘的隱藏面
利維坦按:性格怎麼形成的這事兒還真不好說,因和果的關係好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難有定論。不過,就如今天這篇文章所論述的,我們起碼會驚訝地發現,性格和很多我們一直忽視的因素相關——比如腸道內的微生物菌群,比如荷爾蒙。
文中的另一項研究更有意思,如果結合性格來分析,並非心率越低的人就一定越健康。如此說來,那些影視劇中的變態殺手行兇後能保持面不改色,心跳正常,看來還是有個中道理的……
GIF
文/Christian Jarrett
譯/Carlyle
校對/喵昕
原文/www.bbc.com/future/story/20180221-the-hidden-side-to-your-personality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Carlyle在利維坦發布
我們通常根據目所能及的差異來評價人的性格——比如,Sarah善於談笑風生,John容易煩躁焦慮,Noah總是乾淨整潔。差異能夠體現人格魅力,但如果我們僅僅關注人們能被觀察到的行為,就很難了解到人性格的本質。
研究人類的身體,才能了解性格。根據以往科學研究中露出的蛛絲馬跡,最近有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和人類的許多生理特徵有關:從我們的荷爾蒙、免疫系統,到我們腸道里的微生物。
這些發現意義重大,因為性格——特別是一個人的自覺性與神經質程度——與我們未來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和壽命長短息息相關。也許,解釋性格形成的生理基礎會向我們解釋這其中的原因。
人格心理學的元老級學者就曾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奧爾伯特(Gordon Allport)寫道,「在遙遠的將來,人們一定會發現,與人類性格有關的科學事實和人類生物學的結論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繫」,他對此充滿信心。
我們一般認為,性格就是可見的人格差異(圖源:Getty Images)
距離奧爾伯特寫下這句話不足十年,在德國出生的英裔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ck)便實現了突破。他的著作《人格的生物學基礎》(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出版,在他看來,這是一張在生理學基礎上了解心理學的「試驗性地圖」。1987年,他宣布自己針對雙胞胎的研究證明了人的性格形成有基因的基礎,同時表示:「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麼人性格的形成必然也會表現在某些生理結構、生化分泌物和有機體的其他生物特性中……」
艾森克等人相信,人們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腦的活躍程度,這種差異在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尤其顯著。要是他們知道最近我們已經對人格的生理基礎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定會既驚訝又喜悅。
當人們感到緊張時,會服用激素皮質醇以鬆弛情緒。早期關於皮質醇和人格之間聯繫的研究結果無法自圓其說,但這些研究使用隨機選取的唾液拭子作為樣本,由於人的皮質醇水平在一天內的波動都很大,一周、一月內的水平更是起伏劇烈,因此,這並不是理想的實驗材料。2017年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攻克了這一難題——他們以2000位受試者的頭髮中的皮質醇水平作為樣本進行分析,並讓這些受試者填寫了人格問卷調查。研究人員從每位受試者身上取下約3厘米的頭髮,用來計算受試者體內在過去3個月積累的皮質醇水平。
(www.psyneuen-journal.com/article/S0306-4530(17)30490-0/abstract)
受試者在自覺性(與人的自律、秩序和雄心相關)特徵上的得分越高,其頭髮中的皮質醇含量越低。值得關注的是,研究者也同時記錄了受試者的健康狀況,包括他們的飲食、鍛煉與酒精攝入狀況。儘管受試者的責任感與健康指標正相關,但排除掉不同的健康習慣帶來的影響後,他們的自覺性和頭髮中皮質醇含量水平的關聯依然存在。
人格其實和人的生物學特徵有關:從荷爾蒙到免疫系統,到我們腸子里的微生物。(圖源:Alamy)
由此,這項研究初步證明:自覺性(責任感)高的人更不容易感覺壓力大。這不僅是由於他們的良好健康習慣降低了體內的皮質醇水平,更是由於他們在基本心理層面對壓力不甚敏感,這也使他們總體上享有更長的壽命和更健康的生活狀態。
另一種人格特質同樣與健康緊密相連,這就是神經質(neuroticism,又譯為情緒不穩定性)。在這一特徵上獲得越高的分數,就越容易產生憤怒、敵意、低落和擔憂的情緒,健康受損的風險也越高。新研究表明,這一特點同樣清晰地反映在他們的身體里,甚至他們腸道的微生物里。
在另一項於2017年公開的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672名填寫過性格測試問卷的受試者的糞便樣本中的DNA。排除了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對實驗的影響後,研究者還是發現了受試者的神經質特徵與其腸道內的γ-變形菌水平存在細微而明確的關聯,而這種微生物包括很多病原體。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9159117305536)
我們經常聽到這種說法:有些腸道微生物是「好微生物」,因為它們有益於身心健康,而有些是「壞微生物」。比如說,γ-變形菌中包含可能有害的細菌,更符合「壞微生物」的標準。γ-變形菌水平增加也可能是慢性炎症的跡象(急性炎症有助於身體應對損傷和感染,但慢性炎症往往有害)。與之相反,「好微生物」會使人更加健康並促進腦部的發展。在這項研究中,自覺性與微生物的關係同樣被證實:自覺性得分較低的受試者,腸道內的有益菌種——毛螺科菌水平往往較低。這類微生物能夠幫助抵禦慢性炎症,並確保人的體重維持在健康的水平。
皮質醇是一種與壓力水平有關的荷爾蒙,它在人體中的含量可以通過頭髮測量。(圖源:Getty Images)
性格與體內微生物環境的聯繫,同樣能夠幫助解釋為什麼那些更神經質、更沒自覺性的人在疾病面前比其他人更脆弱。
這些研究只是初步的,真實的圖景還很複雜。我們並不能準確判斷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好的腸道菌群幫人養成了好性格,還是好性格的人更容易有「好微生物」?不過,我們能夠確定,兩者之間的聯繫在生命早期就已經存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特徵與18-27個月的幼兒的性格氣質存在關聯。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那些被母親認為更加快樂、活潑,具有外向型跡象的孩子,腸道內的微生物種類更多,這對他們的健康有所裨益,而且菌群的不同並不僅僅是因為飲食的差別。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9159114005157?via=ihub)
身體產生慢性炎症的其他標誌,同樣與性格有關。2014年的一項研究通過分析26000個人的血液樣本發現,那些在自覺性上得分較高的個體,其免疫系統合成的某些抵禦疾病的蛋白質水平更低,如C-反應蛋白與白細胞介素-6。性格開放的人(指審美敏感度高、更願意嘗試新鮮事物的人),體內的C-反應蛋白水平較低。研究人員相信,性格開放與C-反應蛋白水平的聯繫,可能是因為這種人的生活方式往往更加積極、智慧、多樣化,這樣的生活方式反過來幫助他們抵禦了身體疾病。
(www.ncbi.nlm.nih.gov/pubmed/25233337)
「好微生物」對大腦發育很重要。(圖源:Getty Images)
當然,幾乎沒有人會關注自己身體里的微生物水平或C-反應蛋白水平。但是,那些更被我們熟知的身體指標,如血壓、心率等,同樣與性格相關。例如,2017年,一項針對5000多名50歲的英國人的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更有可能在神經質特徵上得分高,而在自覺性特徵上得分低。這一結論表明,性格也許會以另一種方式影響人的生理健康。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16300897)
此外,儘管較低的靜息心率往往被認為是健康狀況良好的標誌,但考慮性格因素後,並不是心率越低越健康。好幾項研究表明,較低的靜息心率往往與較高的心理變態趨向相聯繫:這種人往往體現出流於表面的吸引力、無所畏懼的魯莽與衝動。學術研究往往將低水平的靜息心率與侵略性和犯罪行為聯繫起來,並不足奇。對這種聯繫主要有兩種解釋,首先,低水平的靜息心率是無所畏懼的一種體現;其次,它能夠反映出一種「被激發」時的不愉悅狀態,誘發一些心理扭曲者以暴力和衝突的方式尋求發泄。當然,這一結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佐證。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17891500035X)
(digest.bps.org.uk/2016/03/07/this-one-physiological-measure-has-a-surprisingly-strong-link-with-mens-and-womens-propensity-for-violence/)
顯而易見,我們的性格與身體構成息息相關。在並不遙遠的將來,人們可能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衡量性格——調查問卷和行為觀察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透過行為看本質的血液測試和心律監控,從而分析受試者的脈搏和蛋白質、荷爾蒙、微生物水平。
由此,我們也許很快就能看到人格生物學與心理學齊頭並進,就像高爾頓·奧爾伯特在數十年前期待的那樣。
往期文章:
GIF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TAG:利維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