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申:元、明清時代的佛像

金申:元、明清時代的佛像

金申簡歷:

1949年北京人,1968年內蒙古上山下鄉,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佛教美術五年。一直從事佛教美術考古及文物鑒定,為中外大專院校和文博單位授課,挑李天下。中央電視台《尋寶》節目點評專家。文物著述三十餘種,學術界有一定影響。 善畫達摩類佛畫,對草原人馬有深入體會,畫風剛健,獨樹一幟,美術圈及藝術市場頗受好評。

|元、明清的佛像|

元、明清三代由於西藏佛教在內地的流行,西藏佛造像的樣式在內地特別是北方地區影響較大。漢族的傳統雕塑技法依然在承襲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但已呈衰落趨勢,儘管這其中也不乏造像精品。

元代(1271-1368)有代表性的雕刻當推杭州飛來峰石刻,其摩崖造像上雕佛教密宗的尊勝佛母、大黑天(瑪哈嘎拉)、金剛手等多尊造像,造像題材和樣式有濃厚的尼泊爾佛像影響。此外還有漢式的諸佛和菩薩等。

又有北京居庸關過街塔,為元至正二年(1342年)所建,監造者中有四人應為藏族。過街塔的券門石雕除釋迦佛坐像,四天王外,又有怪獸、象、鯨魚、童子、金翅鳥等(總謂之六拿具),可看到藏傳佛教美術和漢式造樣的綜合形式。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帶紀年的銅鎏金文殊菩薩坐像(元大德九年-1305)、釋迦佛坐像(元至元二年-1336年),及至正元年(1341年)石雕佛坐像,從飛來峰石刻和居庸關浮雕以及這三件帶紀年銘造像看,元代內地西藏系佛造像的風格主要受尼泊爾風格影響,佛造像的特徵一般肉髻較為豐滿高聳,肉髻上又有摩尼珠(頂嚴),臉型圓滿,寬額,肩部亦較寬,上臂較健碩,胸部豐隆飽滿,佛的大衣有袒右肩式和漢式的雙領下垂式,衣紋簡略,軀體突顯,有些特徵可遠窺印度薩爾那特式佛像的影響。菩薩也均為袒上身,下著裙,裙的衣紋簡略,瓔珞的顆粒較粗大。

據《元史》載,元代時尼泊爾藝匠阿尼哥曾在元大都、上都的寺觀里塑有許多釋道人物像,影響很大,又乾漆夾紵工藝也是阿尼哥的專長。《元史》中專門為阿尼哥立傳,可見其在雕塑史上的地位。

元代的單尊銅佛像至今在西藏、青海、甘肅等地藏傳佛寺中遺留尚多。北京元代護國寺建於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寺今已無存,佛像也絕大多數流散,但有一尊銅鎏金水月觀音像至今仍供奉在北京法源寺內,表現觀音憩坐於普陀山岩石上,姿態極為優美,面相清麗,雖為漢式衣著,但仍能看到尼泊爾造像痕迹,說不定似與阿尼哥有關。

元代宮廷中設有梵像提舉司,專門管理製作佛像的諸事務,從樣式到用料都有詳細規定,而明代在這方面也承襲了元代的許多作法。這些北方系統的造像因屬西藏系的佛像與漢族傳統技法結合的產物,故亦為明代梵像系統的造像。

明代(1368-1644)的造像水平亦參差不齊,雖普遍呈衰退形勢,但仍確有出色者。尤以北方山西、河北一帶寺廟中的泥塑像,仍固守著雕塑的傳統技法。如山西平遙雙林寺彩塑,技法極為熟練,造型準確,尤其是羅漢群像各各表情生動,呼之欲出,造詣極高。又有五台山龍泉寺、塔院寺、殊像寺、圓照寺及長治市觀音堂都有許多精美的泥塑彩繪造像。有些造像的範本是由宮廷監司提供的。

從技法看,明代漢式傳統雕塑技法多已衰退,特別是明晚期萬曆時的造像,一般多頭大身小,姿態僵極,無雕塑之美可言。但西藏系佛像多比例勻稱,顏面端正,造型優美,細部雕飾精緻,將漢式的衣裝和審美趣味融以西藏系佛像的準確比例和寫實技法,使得明代初中期的梵式造像又呈現出繁榮局面。

清代(1644-1911年)的佛造像在北方依然是西藏系統的造像為主流。

南方漢族的傳統手法雕塑日見衰退,乏善可陳,不復振作。

讀金申老師《佛教造像中的美術史》並記之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山供秀 的精彩文章:

金申:佛教初傳期的佛像
金申:南北朝時代的佛像

TAG:南山供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