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很無奈:明明是個航空大國 居然缺一種小飛機
近日,俄羅斯空軍的一架安-26輕型運輸機在敘利亞赫梅明姆機場降落時,因機械故障而墜毀,機上的26名乘客和6名機組人員無一倖免。
圖為俄羅斯空軍的安-26輕型運輸機。中國的運-7即為該機的原型安-24的國產化版本。
作為東方陣營最為成功的輕型運輸機/支線客機品類,從1969年開始到1986年結束,安-26系列(不包括中國國產化的運-7以及新舟-60系列)共製造了1159架之多,廣泛服役於蘇聯空軍、蘇聯海軍航空兵、蘇聯民航等各部門,而解體後的俄羅斯空軍也繼承了多達203架的安-26,海軍則擁有40餘架。
但在數年之後,俄羅斯海空軍擁有的安-26數量都迅速銳減:截止2016年,俄空軍的安-26數量已不足110架。
圖為印度空軍的安-32運輸機。該機在安-26的基礎上改進了發動機位置,增強了飛機的起降性能。
當然,在蘇聯解體之前,安-24/26系列的更新換代就已經被提上了日程:相比C-160或C-27J這樣的「輕型運輸機」,安-26的貨倉長而細,最大高度只有1.9米,寬度也只有2.4米,無法運載大型車輛或超限物資。
為此,安東諾夫設計局和伊留申設計局分別提出了安-140和伊爾-114兩個方案。伊爾-114先於前者在1990年首飛,但次年蘇聯解體,廠房設在烏茲別克的伊爾-114生產得斷斷續續,在2012年終究是沒了下文。
圖為烏茲別克通航企業擁有的伊爾-114。該機總共生產了不到20架。
而稍晚一些「出生」的安-140則更為凄慘,烏克蘭為了節省成本,機身部件甚至要「仰仗」伊朗的HESA進行生產,組裝廠則設在哈薩克。
但即便如此,無機可替的俄羅斯空軍也還是看上並採購了數架安-140,並謀求該機在俄羅斯國內的授權生產,但在俄烏關係緊張之後,用安-140替代安-26的計劃就自然無疾而終了。
最終安-140也沒有起到取代安-24/26的作用,總共只生產了25架。
圖為正在降落的俄羅斯安-140運輸機。
幾番蹉跎之後,俄羅斯還是只能選擇伊留申公司作為下一代輕型運輸機的研發和生產商:在2014年,俄羅斯總理還正式宣布,在無法獲得安-140國內生產授權的前提下,重啟伊留申公司的伊爾-112輕型運輸機項目。
早在2010年之前,伊留申公司便在吸取伊爾-114經驗教訓和國內外輕型運輸機優點的基礎上,籌備一款新的輕型運輸機設計方案,該機在當時便被稱為「伊爾-112」。但在2010年該方案就被宣布暫停,讓位於安東諾夫的安-140引進談判。
這麼一來一去,俄羅斯幾乎浪費了整整十年的寶貴時間。
圖為伊爾-112的貨倉尺寸想像圖。
得到俄空軍至少100架的訂單保證後,伊爾-112項目便立刻重啟。期初,伊留申稱該機能在2016年首飛,但直到2016年12月,仍有照片顯示伊爾-112的首架原型機的機身依舊躺在伊留申公司的廠房裡。
而到了2017年,俄空軍便突然改口,稱只會採購40-60架伊爾-112。但比這個更泄氣的消息還是有的:號稱能在2017年首飛的,伊爾-112的首架原型機,直到俄空軍安-26在敘利亞墜毀的那天,都還沒有出廠乃至飛上藍天的消息。
而安-26的墜毀就正好能說明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俄空軍從蘇聯手中繼承的軍機,絕大多數已經到了服役末期,甚至是超期服役。
而到了這些飛機都不得不退役的那天,俄軍還能留存多少戰鬥力?(利刃)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
TAG:谷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