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黃芪當歸湯,中醫補氣補血的第一良方(建議收藏)

黃芪當歸湯,中醫補氣補血的第一良方(建議收藏)

導讀

中醫藏象學說認為:脾胃五行屬土,擔負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所以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差的人容易出現氣血兩虛的狀況,所以要補氣血,先調理脾胃。

李東垣是中國醫學史上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東垣在其著作中有一個著名的補氣血的良方:黃芪當歸湯。

李東垣對於黃芪的偏愛來源於他的師傅張元素,張元素認為黃芪好處居多,最主要的是能夠強壯脾胃,活血生血。

黃芪補血溫和,尤其是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因為藥性不那麼猛烈,不容易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最重要的一點是,黃芪價格比較親民,屬於大眾都能消費得起的一類藥物。

另一味葯是當歸,當歸是一副很好的補血藥。當歸補血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僅補血還能活血。如果氣血充足而不活,則相當於一潭死水,對人體來說也沒有什麼好處。當歸的補血活血療效對於血虛又有淤血的人來說很有療效,尤其是婦科疾病。

「當歸補血有奇功,歸少芪多力最雄。」所以,黃芪當歸湯的藥方就是黃芪多,當歸少。黃芪大概需要30g左右,當歸只需6g左右,兩相結合,在每日的清晨飲上一碗即可。

黃芪和當歸還可以作為燉料,與烏雞一起燉,這樣既味道鮮美,又能調理脾胃,補充氣血,這種湯尤其對於月子期間的產婦來說更適合。

當然,除了食補之外,最主要的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保持愉悅的心情,堅持鍛煉身體,飯不過飽,注意休息。

》》編後語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對黃芪、當歸的性味和效用有比較詳細的介紹,現摘錄如下:

黃芪性溫,味微甘,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為肺葉闟辟之原動力)下陷。《本經》謂主大風者,以其與發表葯同用,能祛外風,與養陰清熱葯同用,更能熄內風也。謂主癰疽、久敗瘡者,以其補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潰膿自排出也。表虛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氣虛。小便不利而腫脹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婦女氣虛下陷而崩帶者,可用之以固崩帶。為其補氣之功最優,故推為補藥之長,而名之曰耆也。

當歸味甘微辛,氣香,液濃,性溫,為生血活血之主葯,而又能宣通氣分,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名當歸。其力能升(因其氣厚而溫)能降(因其味厚而辛),內潤臟腑(因其液濃而甘),外達肌表(因其味辛而溫)。能潤肺金之燥,故《本經》謂其主咳逆上氣;能緩肝木之急,故《金匱》當歸芍藥散,治婦人腹中諸疼痛;能補益脾血,使人肌膚華澤;生新兼能化瘀,故能治周身麻痹、肢體疼痛、瘡瘍腫疼;活血兼能止血,故能治吐血衄血(須用醋炒取其能降也),二便下血(須用酒炒取其能升也);潤大便兼能利小便,舉凡血虛血枯、陰分虧損之證,皆宜用之。惟虛勞多汗、大便滑瀉者,皆禁用。

當歸之性雖溫,而血虛有熱者,亦可用之,因其能生血即能滋陰,能滋陰即能退熱也。其表散之力雖微,而頗善祛風,因風著人體恆致血痹,血活痹開,而風自去也。至於女子產後受風發搐,半由於受風,半由於血虛(血虛不能榮筋),當歸既能活血以祛風,又能生血以補虛,是以愚治此等證,恆重用當歸一兩,少加散風之品以佐之,即能隨手奏效。

|醫家簡介|

張錫純(1860年-1933年),字壽甫,籍山東諸城,河北省鹽山縣人,是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他曾在瀋陽創建「立達中醫院」,療效卓著;在天津開辦國醫函授學校,培養了不少後繼人才;在當時各地醫學刊物上,發表了很多具有創見的論文,在醫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與當時江蘇陸晉笙、楊如候、廣東劉蔚楚齊名,被譽為「醫林四大家」,又與慈溪張生甫、嘉定張山雷並稱為海內「名醫三張」。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西醫學在我國流傳甚快。張錫純結合中醫的情況,認真學習和研究西醫新說,溝通融會中西醫,按他的說法:「今彙集十餘年經驗之方」,「又兼采西人之說與方中義理相發明,輯為八卷,名之曰《醫學衷中參西錄》。」意為:衷中者,根本也,不背叛祖宗,同道無異議,是立業之基;參西者,輔助也,借鑒有益的,師門無厚非,為發展之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補氣 的精彩文章:

女性哺乳期貧血怎麼補 哺乳期如何補氣補血
平時感覺身體勞累,晚上又睡不著覺,那就多吃這道菜,補氣又安神

TAG:補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