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期刊:你能否扔掉「洋拐杖」

中國期刊:你能否扔掉「洋拐杖」

近年來,我國科學研究實力增長明顯,科技論文綜述位居世界第二,從數量上已成論文發表大國。但與之不相稱的是,優秀科研成果大多投給了國際期刊,而國內科技期刊發展則相對滯後。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薛勇彪看來,這個問題所帶來的深層次的隱憂,甚至可能關乎國家信息安全。

潑出去的論文,就收不回來了?

「由於國家考評體制等問題,我們的科學家總是把眼光瞄準國外的期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一筠無奈地搖了搖頭。

統計表明,2000~2016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由1.34萬篇上升至26.5萬篇,增幅為1877.61%。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期刊發表中國大陸SCI論文的比率則由40.73%下降至8.82%。

「絕大多數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必須以購買資料庫或單篇付費的方式才能獲取,高額訂閱費嚴重阻礙了我國公共經費資助的科研成果在國內的傳播和轉化,影響科技創新。」薛勇彪說。

此外,還有大量投到國外、最後沒有被接收發表的論文,其中的數據也以投稿的方式無償提供給了國際出版商。

其實,中國科技界並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卞修武就明確指出,中國應加大力度培育、支持和激勵國內高品質學術期刊的發展,逐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創造中國的「CNS」(《細胞》《自然》《科學》三大科學刊物的簡稱)。

在侯一筠看來,中國其實也有自己很好的期刊,比如《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這就是中國的《自然》和《科學》」。他希望能夠提高本土學術期刊在中國科學家心目中的地位。

「借船出海」隱憂重重

近年來,我國的確也培育扶植了一批學術期刊。是不是只要論文投給了這些本土刊物,就能「肥水不流外人田」了呢?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6年底,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為5020種,其中中文刊4672種,英文刊302種,雙語刊46種,分散在4381個出版單位,缺乏統一的出版數據平台。

「國內大部分英文期刊是與國際出版商合作,使用他們提供的出版數據平台。通過這種『借船出海』,國內期刊已經對國外出版平台產生了依賴。」薛勇彪坦言。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大陸179種SCI期刊中,僅有13種期刊未與國際出版商合作,而是使用自己或國內出版單位開發的平台。

這意味著,即使科技人員將論文投給國內英文期刊,大量原創成果和數據也無形中流向了海外。

「國內期刊對這些數據平台沒有自主使用權,受制於人,數據流失嚴重。」薛勇彪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果這些成果和數據被用作二次開發,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的信息安全,使我國淪為『外強中乾』的論文大國。」

統一平台亟待建設

科學家最好的成果都發在外文期刊上了,而一些真正想了解學科動態的基層科技工作者卻礙於語言水平,難以獲取最新的科研進展。

「像我們搞地質的很多一線工作人員,語言成了掌握學科前沿的最大障礙。這不利於傳統學科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童金南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時候,科學家發了英文文章後再用中文寫個報道,這也並不利於大家對科研成果的真正理解。

實際上,在2016年,科學出版社自主研發了我國首個集全流程數字出版與國際化傳播於一體的科技期刊服務平台SciEngine,但至今尚未正式推廣使用。同年,中科院推出了一個科技論文預發布平台(ChinaXiv),致力於構建一種新型的學界自治的科研成果交流和共享平台,以期保障優秀科研成果首發權的認定,並實現與中國科技期刊的合作關聯。但目前為止,僅有為數不多的國內期刊與該平台達成了合作。

薛勇彪呼籲,應加快建設擁有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出版數據平台,保障國家數據安全,保護自主知識產權,避免數據流失。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無法從纖維素中獲取能量 大熊貓為何依然鍾愛竹子?
尋找記憶的痕迹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