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來不聽戲,但是你一定聽過「楊家將」的故事
踩點手札
蝸牛行游錄之「開封」
2018/3/7
龍亭湖畔天波府
千年不倒楊家將
龍亭是開封的一個著名的景點。
歷史上曾有八個朝代在開封建都,北宋王朝當年的皇宮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龍亭一帶。因黃河泛濫,淤泥已經將汴京深深埋下地下,後人想憑弔歷史只能來這龍亭了。
龍亭不是亭是一片建築群
我們在開封三天都乘出租出行,每每與司機師傅聊天,都能感受到他們是多麼以「龍亭」自豪。的確,這片建築雖然是後建的,但她代表著開封4100多年的建城史,代表著「八朝古都」的餘暉(戰國時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遼,北宋和金等相繼在開封定都)。
龍亭前有一條筆直的大道,道旁有兩個東西對稱的湖,東為潘湖,西為楊湖。據說「潘湖」代表「潘仁美」,「楊胡」代表「天波楊府」——這就要說說歷史上著名的楊業祖孫三代武將的事迹以及由此產生的「楊家將」民間故事了。
天波楊府大門
我是姥姥帶大的,小時候經常聽姥姥給我講「楊家將」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廚房裡的燒火丫頭楊排風」。這次來開封,當然要到這裡看一看。
天波府,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府邸,位於當時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家世代忠良,忠心報國,宋太宗趙光義賜金五百萬敕建一座「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並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滿朝官員凡經過,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對楊家的敬仰。
和龍亭一樣,這座天波府也是後建的,從旅遊資源的角度出發,府內將流傳深遠的「楊家將」故事用一組一組的塑像來呈現,還是非常形象直觀的。
這是正殿里表現楊家第一代將領「楊繼業」及其子(「七郎八虎」)的群像故事。
所謂「七郎八虎」是指楊繼業自己親生的七個兒子和一個養子,這八人構成楊家第二代故事。
這裡有個必須要說明的地方:北宋歷史上「楊業」確有其人,但是在戲劇故事裡叫「楊繼業」。同樣的,剛才提到的「潘仁美」(戲劇中與楊家為敵的大奸臣)在歷史上叫「潘美」。
此外,《宋史》等書所記兄弟七人是:延朗(延昭)、延浦、延訓、延玉、延環、延貴、延彬。但是在民間文學和戲劇故事中他們叫繼忠、繼孝、繼仁、繼義、繼康、繼凱、繼業、繼亮。
我們在天波楊府看到的介紹都是「繼」字輩兒的,這應該是按照「演義」故事鋪陳而來的,並非歷史上的。
這是東配殿表現楊家第二代武將故事的群像。這裡面每組故事都可以對應一段京劇《楊家將》里的選段,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票友」到這裡應該會很興奮!
楊家第二代領軍人物是「楊延昭」,是楊繼業長子,但是在戲劇中多見「楊六郎」的稱呼,這是為什麼呢?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星專克遼國的,而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其為第六星轉世,稱他為楊六郎。
這是西配殿的群像,表現的是「楊門女將」的故事。我之前在北京東城區教高中語文,必修二有一個戲曲單元,《竇娥冤》、《牡丹亭》、《紅燈記》還有就是這個「楊門女將」。
北京版語文教材
「楊家將」與「三國戲」、「水滸戲」、「包公案」都是我國京劇常見的題材,我這種不看戲的人都能說上幾個:《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帥》《狀元媒》《佘太君抗婚》等等。
說到京劇,我們都知道這兩年國家提倡弘揚傳統文化,北京中考更是將「京劇」作為考查要點,2016年就在閱讀理解的板塊,以梅蘭芳故居「蘭花指」展板信息為拓展,考查考生對相關信息提取的能力。
2016年北京中考真題
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穆桂英挂帥》成為獻禮劇目。梅蘭芳亦以其爐火純青的表演塑造了他最後一個舞台新形象,該劇也成為梅派經典傳統劇目。
梅蘭芳扮演的穆桂英(來自網路)
「穆桂英」和「楊門女將」都是影視作品的超級大IP,但是事實上除了「佘太君」其他人物應該都是虛構出來的。在明代小說中穆桂英是楊六郎之子楊宗保之妻,也就是楊家第三代。但是歷史上並沒有「楊宗保」,更有意思的是,楊六郎(即楊延昭)的長子史書記載是「楊文廣」,而在戲劇中穆桂英的兒子叫「楊文廣」。
看看,從歷史真相到民間傳說再到戲劇故事,這中間偏差不是一點半點啊!大家在欣賞文學作品和曲藝作品的時候一定要把虛構的內容和歷史記載分清楚啊!
天波楊府最後一組塑像是焦贊和孟良,他們是《楊家將演義》中楊六郎楊延昭手下的,因為脾氣相投結為異性兄弟,感情深厚、形影不離,成語「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說的就是他倆。
京劇著名的《三岔口》又名《焦贊發配》。這個經典劇目全劇沒有一句對白,全靠演員的肢體表演「黑夜打鬥」的場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搜一搜,很有意思的。
天波楊府除了有大量泥塑之外,還有一些專門介紹古代兵器的陳列:
特別是著名的「楊家槍法」:
聯繫之前看到的一篇新聞,其實傳統文化的堅守不是那麼容易的!
看完兵器展,在最後的遊客中心,我看到了上百本的楊家將故事,我一激動也買了一套。
天波楊府展廳實拍
回北京以後,我考證了一下「楊家將」故事的流變,發現在南宋初這個故事就已經形成了,元雜劇里楊家將故事的基本框架定型,明代文人系統整理形成案頭文本,清代京劇和地方戲使楊家將故事真正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也就是說「楊家將」的故事自形成以來已經有千年歷史,正所謂「千年不倒楊家將」!
在梳理其形成的過程中,我發現「楊家將故事」的流變和不同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天然的對應關係。
宋朝是通過「陳橋驛兵變」推翻後周王朝而建立的, 因此宋朝皇帝們從中汲取了一條錯誤的教訓, 即認為家賊甚於外寇, 內患大於外憂, 軍事政變的危險大於民族戰爭的威脅。
北宋朝廷採取了許多架空武將的措施:只給武將虛銜,不許其實掌兵權;駐防頻繁調換, 以防武將割據;部隊歸屬中央,武將只能臨戰時指揮;朝廷派親信監軍,以防範武將的不軌行為;軍政分離,不許武將染指地方政務等等。
對於文官,同樣也有限制,比如之前我們在「開封府篇」說到的文官任職年限等。
然而事實是兩宋320年, 對其政權構成嚴重威脅的並不是朝中的武將, 而是周邊游牧民族相繼建立的政權, 即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女真族建立的金國、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國以及西北党項族建立的西夏國。
雖然最高統治者對外寇侵擾軟弱無能, 但宋朝仍然不乏堅持抗戰的名將。其中最著名的, 在北宋為楊家將, 在南宋為岳飛。中原人民和文人士大夫自然不約而同地思念楊家將, 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其謳歌讚頌, 表示敬仰。這也就是為什麼「楊家將」故事在南宋就形成的原因。
元代是一個實行民族壓迫政策的朝代。 漢族人皆為下等人。面對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楊家將故事繼續傳頌。
明代是漢族政權, 漢族人無異於獲得了一次民族解放, 因此漢族的勞動人民、民間藝人和進步文人以多種形式來傳頌和編織楊家將故事, 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 從而使楊家將故事進入鼎盛時期。
清代,乾隆時期「八大徽班進京」使得京劇形成,地方戲相繼興起並迅猛發展。而楊家將故事既適合舞台演出,又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 因而成為京劇和地方戲競相編演的對象。
除了以上歷史因素,我認為「楊家將」故事千年不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楊業祖孫三代身上還有著濃厚的悲劇意味。
楊業祖孫三代都是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有擔當的將門英雄,他們以國家社稷為重,以天下蒼生為念,終生都為大宋邊境的安定、大宋子民的安居而浴血奮戰鞠躬盡瘁。但遺憾的是他們都生不逢時,楊業被奸人所迫被逼赴死,楊延昭、楊文廣則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們安社稷濟蒼生的抱負也就無從實現。
這種濃厚的悲劇意味,讓人扼腕感嘆,也使得這個故事對普通民眾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和濃厚的感染力。
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
有英雄而不去紀念的民族更可悲
千百年來
我們的英雄以鮮活的方式在
話本、雜劇、京劇中
被紀念被傳頌
這正是我們如今要弘揚傳統戲劇的意義
GIF
「天波楊府」就到這裡了
「山陝甘會館」待續……
TAG:小軒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