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譚倫:抗倭英雄,與戚繼光齊名,卻沒有存在感
原標題:明朝名臣譚倫:抗倭英雄,與戚繼光齊名,卻沒有存在感
明朝嘉靖年間,戰爭不斷,先是倭寇,後是俺答,明朝方面自然湧現出許多名將,譚倫就是其中有名的儒將,他是進士出身,精通兵法,在戰爭中不斷融合總結自己的軍事思想,最後成為一名軍事家。
譚倫是江西宜黃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他第一官職是南京禮部主事。明朝有兩個國都,南京是陪都,也有一套政府班子,除了沒有皇帝外,北京有的南京這裡一樣都不缺,禮部主事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處級幹部。
譚倫工作很出色,不久就升職兵部職方司郎中。
嘉靖二十九年,十幾個倭寇很囂張的打進了南京城,真是欺我中華無人。這時候南京的守衛軍隊在這「吳儂軟語」之鄉吃喝玩樂上百年,一身本事丟掉了,和普通的老百姓沒什麼區別,看到倭寇就驚慌。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奶油書生模樣的譚倫竟然拿著一把長劍,身先士卒的衝上去,身後跟著幾百個壯士,你想像一下,一個身穿白衣,頭帶方巾,手持長劍,一往直前的氣勢的身姿到底有多帥。
打退了倭寇的騷擾,譚倫一戰成名,得到重用,兩年後升任台州知府。
這裡是抗倭最前線,倭寇在這裡來回肆虐。朱元璋建立的衛所制度已經崩壞,軍隊病的病,逃的逃,只剩一群老弱病殘,根本不頂用,上戰場就是炮灰角色。譚倫只能另開一局——招募軍隊。
招募軍隊早就有人提出了,但是進展不大,原因很簡單,就是錢,雖然江南省很富裕,但是稅收也很重,富人方錢沒人敢去收,譚倫手段了得,當然背景也很硬,他和晉商關係很好,晉商是大明最大的資本集團之一。
剛好這時候一個牛人也到了台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戚繼光,兩人成為一生的好朋友。在選拔士兵問題上,兩人的主意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要選拔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農民,城市的人一個都不要。
理由是城市的人油滑,遇到硬仗就一鬨而散,有功勞的就一擁而上。軍隊是注重團體配合的地方,個人武勇在團體力量面前極其渺小。
戚繼光的軍隊主要練槍法,譚倫的軍隊主要練劍。「譚家軍」雖然沒有戚家軍那麼出名,戰鬥力並不弱多少,在戚家軍成軍以前,抗倭的重任主要由「譚家軍」承擔。
兩人配合精妙,轉戰沿海各地,到後來,倭寇一聽到兩家軍隊的風聲就逃走。
在抗倭前期,浙江「倭害」最嚴重,軍隊自然最多,很多都是客軍,將領誰也不服誰,矛盾也很多。譚倫處事公正,在他的化解下,各個部隊之間配合精妙,眾志成城,很快就把倭寇消滅乾淨。
譚倫由於功勞大,不斷的陞官,歷任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撫,兩廣總督,薊遼總督,兵部尚書。
萬曆初年,加封太子少保,去世後,贈太子太保。
明朝中後期統兵的文官很多,會打仗的卻很少,能留下名聲的更少,想譚倫有軍事天賦的更是萬中挑一,譚倫先打倭寇,在打蒙古,後打女真,功勛卓著,「太子太保」是名副實歸。
TAG:國濤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