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撿皮》《美味黃鱔》《香脆油鹽豌豆》《炸饊子的姑娘》《他們沒有沔陽三蒸》

《地撿皮》《美味黃鱔》《香脆油鹽豌豆》《炸饊子的姑娘》《他們沒有沔陽三蒸》

喜歡我的媽媽也

韋嵐笛

00:00/00:00

他們沒有沔陽三蒸

每次我回仙桃,都住在舅侄楊凡的家。我之所以喜歡住他們家,有五大理由:一是他們家緊靠「318」國道旁,交通方便。二是他們家住樓房,樓上空著寬敞,而且有熱水器淋浴。三是楊凡「慎於言,而善於思」,跟他交流,村裡的奇聞軼事頗豐。四是楊凡有一個女寶寶,念二年級了,我總要買些玩具,課外讀物交給她。五是楊凡的媳婦做飯好吃,這也是我住他們家最重要的一點。住他們家成了我的習慣,每次回家總要往他們家跑,楊凡把我的行李一接,就好像到家了。

楊凡家五口人,他爸媽加他們三人。楊凡兄妹三個,楊凡的哥哥楊平是北京某報社的副主編,妹妹楊洋大學畢業後分到了上海。他們都成了家,在城裡買了房子、車子。楊凡的爸媽經常北京、上海兩頭跑。算起來,老倆口還是在仙桃呆的時間最長。每年春節,整個村子數他們家最熱鬧。

楊凡是仙桃土生土長的新一代農民,當過村裡的小組長。雖說只有初中畢業,別看他沒有上過大學,但他懂電腦、會上網、會拉二胡,會開車。懂農業技術,承包魚池,種地。每年收入不比外出打工的掙得少。左鄰右舍有個什麼要幫忙的,他總是樂意助人。他還同大學生村官一起攻克泥鰍養殖技術難關呢。

楊凡的媳婦秀珍是一個心直口快的姑娘。前幾年一人在外地打工。他們結婚十多年,從沒吵過一次架。每年冬季,田活忙完,村裡人請酒,有個三桌、五桌的都請她去主廚,從不提報酬之事。

每次我住在他們家,從來也不怠慢我這當姑爺的。早晨上街,總要買些我在城裡吃不到的東西回來。什麼豆皮、酶渣、干蘿蔔片、干豆瓜字……也買些排骨、沔城蓮藕來燉藕湯喝,下午是廣為人知的「沔陽三蒸」。

女兒叫婷婷。我總習慣叫他們倆口子「楊婷的爸」、「楊婷的媽」,有時一呼雙應,我心裡很是有滿足感。

小婷婷很懂禮貌,放學回家總要給我打個招呼後才去做作業。有時緾著我問這問那的。有一次,我問她長大後做什麼?她回答說:長大後當村官,把村裡的路都修成高速公路。

我真的沒想到她會這樣回答我。

我接著故意逗她說:你楊平伯伯說要把你接到北京去念書,北京有好高好高的樓房,好多好玩的地方,好多好吃的東西。還有......沒等我把話說完,小婷婷生氣地說:他們沒有沔陽三蒸!

我愕然了……

炸饊子的姑娘

每年農曆五月,恰逢端午節。他(她)們都要從偏僻的農村,把用油桶改成的灶、凹鍋、案板等炊具搬到鎮集貿市場的空地一炸饊子。算起來,他們每年端午在來這裡炸饊子也有四、五年了。

這裡是三縣交界的地方,也是一個人口大鎮。每天來這裡趕集的人很多,買他們炸的饊子的人也很多,饊子也炸得地道。

「路隔十里,各有鄉俗不同。」這裡的人們有五月初五過小端陽的,有五月十五過大端陽的,有五月二十五過末端陽的。他們在這裡炸饊子每年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忙乎。

一綹綹剛出鍋的饊子,伴著香油味,在晨曦的空氣里飄起一縷縷濃郁的脆香,隨著早晨清風擴散很遠。竄進鼻腔,刺激味蕾,誘人食慾。

每天,在星星還沒有隱去的黎明,都已早早的擺好了攤位。

前些年在家時,每年端午節我都要買他們炸的饊子,幾年下來,相互都熟人了。每天早晨我上街路過這裡時,他們都會跟我打招呼問好。

攤主是一對較年輕的夫妻。妻子身有殘疾,左腿不能直立,上身前傾。當她站立的時候,身體呈現一種獨特的姿勢。頭要努力仰起,身體要靠右腿單獨支撐,所有的重量都落在右腳掌,這是患小兒麻痹症落下的病殘。丈夫是身體康健但比較瘦的人,平常話不多。

男的,麻利地揉著面,揉好後,拉成長長的細條,在案板上滾圓,熟練地把滾圓的面坯由內向外圈在放了食油的陶缽里,然後端到燒沸的油鍋邊。

女的,早已來到了油鍋旁,努力地保持著身體站立平衡,神情專註的守著面前那一鍋歡快的沸油,手裡拿著一雙長筷。

開始炸饊子了。男的用右手把陶缽里的面坯拉得均等緾在左手掌上。緾上十多圈後,用雙手擴開,遞給妻子。妻子用手中兩根分開的筷頭穿進接住,慢慢地放入浪花翻滾的油鍋里忽幾下後疊合起來,這時抽出筷子來翻動著饊子。長筷在油麵上翻飛,如同跳著歡快的舞蹈。油有時也會頑皮地濺在人的身上。

一綹綹被放進沸油里的生面,沉下去,又浮起來,在沸油的滋潤下,須臾變得豐腴飽滿。顏色也從乳白到嫩黃,直到金黃,這時可以夾出炸好的饊子了。

夫妻雙方合作默契,不需要用語言,只要一個眼神,就心領神會。

太陽漸漸升起,陽光照在女人的臉上充滿著笑意。從她眼裡流露出堅毅和專註,美好的嚮往。每天她要持續站立五個小時之多,正常人都難受,何況一個身有殘疾的人。但從沒有在她的臉上看到倦怠。總是笑臉迎送著來買饊子的每一個客人。

有一次,炸饊子的姑娘告訴我:他們家在農村,上有老、下有小,還住著平房。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和買饊子的人,我想,夫妻倆起早貪黑,櫛風沐雨,為的是孝順老人,撫育孩子,營造幸福,編織溫馨。

一天的勞累過後,妻子撒嬌的偎依在丈夫的懷裡,丈夫為妻子剪著指甲,溫柔的表情,無不流露出對妻子的憐愛,妻子為丈夫揉背。有時候,她要丈夫駕著電瓶車兩人去兜風,姑娘緊緊地抱著丈夫,長長的秀髮在風裡飄飛,直到很遠,很遠......

看到這溫馨的場面,讓人心生感動。誰又能想到,姑娘是一個身有殘疾的人呢!她努力縮小著自己的不幸,不自嘆自悲,勤勞堅強,對生活的追夢,誰也阻止不了她的心。

這些年過去了,每逢端午節吃饊子,我就會想起家鄉這位炸饊子的姑娘,為自己當年對她產生憐憫之心,而沒有多買她的饊子感到慚愧和不安。姑娘身體上雖有殘疾,但心靈沒有陰霾。這正是許多身體健全的人在生活,工作上遇到挫折而一蹶不振去尋思和領悟的。

只有像這炸饊子的姑娘一樣,頑強地面對命運的不公,身體的殘缺,去坦然的生活,人生處處是陽光。

地撿皮

地撿皮就是地皮菜,又名地衣,地木耳,沔陽一帶都喊地撿皮,也有一些地方叫地苔皮,地菇。是一種季節性的菌類和藻類的共生體。有點類似於木耳,呈墨綠色。不同的是,木耳是對稱生長在腐木上,皮大肉厚,地撿皮也是片狀的,無根,但它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生長出來的。春末夏初,只要一場雨後,在我的家鄉,那些人畜來往的少的地方但卻永遠不缺少生機的堤坡草地上,就會長出一朵朵,一撮撮這種黑不溜秋的東西來。而且在雨後剛放晴時才會出現,得趕緊撿,如果太陽稍微一曬,地撿皮基本就幹了,捲縮成灰黑色,就沒法撿了。地撿皮是雨季的匆匆過客,它們彷彿一下子從四面八方趕來,卻又一下子就走完了這世上所有的路。新鮮的地撿皮很軟很薄,也像木耳那樣富有彈性,但它要柔嫩得多。

地撿皮長在多鈣性土壤的地方。小時候,逢天下雨放牛時常撿這東西。雨後,陽光穿透雲層斜射下來,仍有零星的雨點飄落,經常是光著頭淋著細雨,邊放牛邊撿著地撿皮。地撿皮像是雨後的精靈黑亮亮地散落在堤坡上的草叢裡,有蚱蜢不斷地跳,陽雀在雨後飛來飛去。大人跟我們叮囑過;打過炸雷的地撿皮不能吃,吃了會中毒的?

地撿皮雨後濕漉漉貼在草里地上,零零落落,撿起來費事,手重了就抓斷,撿不起來。地撿皮上面會粘帶著枯草葉、青苔、泥沙、蚯蚓糞什麼的,撿回家後先用水泡,使它柔軟脹大,然後仔細地用手一點點地擇,用嘴吹用手指彈。有時撿一帽窩子地撿皮回家,非常不容易,清洗起來就更難了。不知要洗多少遍,但地撿皮的褶褶皺皺間似乎永遠也洗不幹凈,吃起來仍難免還會是沙格格神的。

地撿皮炒好後,淋點豬油,油潤鮮香,滑溜爽口。炒地撿皮把鍋燒辣,將蒜苗,生薑絲,辣子在油鍋里淡一淡,再倒入地撿皮翻炒,放鹽,蓋鍋略燜片刻。地撿皮下鍋前要稍微瀝干水分,否則炒時出來的水過多會影響口味。地撿皮折耗大,看起來一大堆,炒出來只一小碗。地撿皮吃起來清脆滑嫩,柔軟而香鮮,辣呵呵的特別下飯。地撿皮交雞蛋,韭菜一起炒,味道都不錯,放入湯中更有滑而不膩的口感,涼拌則別有風味,有一股雨水的清新和寧靜。

幾十年沒有吃地撿皮了,想起那些熟悉的野菜,飄散著淡淡苦味,夾帶著一絲絲泥土的芳香,心情不由顯得格外的輕鬆和舒暢;想起故鄉那雨後的天空,想起故鄉那青草野花飄香的味道,心情就濕潤而有所思。

美味黃鱔

我一直喜歡仙桃,不僅僅因為仙桃是我的故鄉,更主要是那裡的水鄉人文不帶俗氣。後者是我到過不少的地方的悟道。

有朋友認為,是那裡的「沔陽三蒸」迷住了我,讓我對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山川,也敢一碗水端不平。

我喜歡吃「沔陽三蒸」,尤其喜歡吃粉蒸黃鱔,與偏食無關。這是一個「好吃佬」不好聽的壞名聲。鱔魚其實是仙桃人們餐桌上最樸實的一道菜。

鱔魚現宰現吃,可炒,可爆,可炸,可燉。在仙桃,黃鱔除了粉蒸,再就是燒排鱔,炒鱔絲,黃瓜燉鱔魚湯。仙桃人精明能幹,特別富有想像力,能讓地方文化彰顯無餘。

仙桃黃鱔生長在一個波瀾不驚,雨意綿綿的江漢平原水域里。這裡的人愛吃它,不僅僅是它的肉嫩,而且它的營養價值也很高,含大量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維生素。

當朋友們旅遊仙桃,來到漢王陳友諒故里,觀賞完蓮花仙境,然後再到沙湖濕地公園,看無邊無際的蘆葦,仰視天空中各種水鳥……疲憊一天踅進一農家大院,看到水缸里養著肥大的黃鱔,順勢點上一個黃鱔多樣吃法。

初夏的江漢平原,陽光和煦,雨量充沛。莊戶人家的菜地里長出水靈靈的蔬菜。老闆從菜園裡抽來幾根蒜苔,摘上幾條黃瓜,還有青椒,洗凈落鍋。噼拍一頓爆炒,很快,鱔排的清香被蒜苔托著,彌散一屋。

老闆把一盤燒好的蒜苔排鱔端到你面前,你悠然地呷著啤酒,狼吞虎咽吃著。而此時一盤青椒炒鱔絲又端了出來。隨之盛來香噴噴的米飯。

黃瓜鱔魚湯用柴火燉著,當地做法的妙,就在於黃瓜入鱔魚的鮮味,沒有黃瓜的脆嫩,哪有沙鍋中的黃鱔油香鮮嫩潤腸胃啊。

客人臉上泛著紅暈,米飯打底,再每人來一碗熱騰騰的黃瓜鱔魚湯,湯入腸胃,沖淡了啤酒,噎下米飯,一點也不渴。這才酒足飯飽了。此時此刻是你在怎覺得;沒看夠仙桃美景,返身回來在美景中吃美味黃鱔,農家小院溪流曲徑,真是人生中一份難得的風雅。

心情舒暢中,品嘗著綠色食品一一仙桃黃鱔佳肴,「莫笑農家臘酒渾」的場景才能找到感覺。

我愛吃粉蒸黃鱔是在小時候就有了。端午節前後,天氣漸漸的熱了起來,人們選端午節請客也是有的。沒冰箱的年代,有鱗魚不好放,只好買些無鱗魚做菜了。如泥鰍、黃鱔。

把宰好洗凈的黃鱔捶成片,切為一段一段,用米粉拌好後,放在蒸籠里用柴火灶蒸上一半熟,用碗撿起來。等客人到齊後,再用一空碗一翻扣,放進蒸籠里熱一下,端出來澆上勾好的欠,撒些蔥花就可以端上席了。米粉粘附在黃鱔上吃起來不油膩,色味俱全,又鮮又嫩,真好吃。粉蒸黃鱔就代替了「沔陽三蒸」中必須有的蒸魚了。

那時候,物質匱乏,經濟不發達,平常家裡是很難吃上的……

美麗富饒的仙桃,有水的地方就有黃鱔,隨著科學的進步,現在都人工養殖黃鱔了,形成了很大的產業規模,遠銷國內外。再也不需像我小時候拿著魚簍到處去捉。想吃方便了。

朋友,仙桃的黃鱔何止這幾種吃法。如果哪一天你去遊仙桃,臨行前請通知我一聲,也許我能為你當一個遊仙桃,吃黃鱔很精明的嚮導。不過當嚮導只是我一個漂亮的借口,其實我是想找機會回我的故鄉去吃粉蒸黃鱔呢!

香脆油鹽豌豆

在仙桃鄉下,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豌豆。不過單一種植的較少,一般是和小麥套種,稱之為「嘎麥懶」。江漢平原一帶的人對豌豆情有獨鍾。

豌豆便於攜帶,可裝在口袋裡邊走邊吃。也是飯桌上的一道菜,下酒、下飯。

小時候,我們把生豌豆帶到學校,放進火缽子裡面去炸,教室里發出「啪啪」的聲音和燒焦的糊味。一首童謠道出了兒趣:「一二三,三二一,老師要我的豌豆吃,老師說我的成績好,我說老師是個好吃佬!」

豌豆的做法多種多樣。可以用干沙像炒米一樣去炒;也可以放油鹽燜炒,也叫焌(念qū)豌豆、油鹽豌豆;還可以用土灶的余火,把豌豆放進罐子里煨著吃,又叫煨豌豆。我最喜愛的還是油鹽豌豆,其獨到之處是脆脆的口感和香味。

油鹽豌豆做法簡單,配料以油鹽為主,少不了大蒜、辣椒、生薑,喜歡吃醋的放醋少許。製作步驟:1,將豌豆擇乾淨。2,鍋燒熱,把豌豆倒進鍋里干炒。3,不停地翻炒,讓火逐漸小下來,以豌豆的皮少許變糊、變焦、變黃為準,然後盛起來放入冷水中浸泡,也叫「焌」,等豌豆脹開變大變軟後,瀝起來。4,油燒至冒青煙時,放少許水,加鹽,燒開後放進瀝乾的豌豆翻炒,加配料即可。記得多放鹽,豌豆是不會鹹的,跟鹽多不壞醬一樣的道理。

仙桃的油鹽豌豆,很脆、很香……

鍾離點石把扇搖,果老騎驢走趙橋。

國舅手執雲楊板,彩和瑤池品玉簫。

洞賓背劍清風客,拐李提葫得道高。

仙姑敬奉長生酒,湘子花籃獻蟠桃。

作者思鄉遠夢,原名張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師,企業負責人等職,現任某公司圖書編輯。苦戀文學,自嘆不如,但留下了一個終生難捨的夢!多年來,在報刊雜誌、網路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此個人微信平台發文除註明出處的文章外,均為原創。如需轉載、鏈接、引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動,須先獲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鄉遠夢 的精彩文章:

TAG:思鄉遠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