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為武隆打call,竟是因為這……
武隆越野賽倒計時45天
屆時,天生三橋將迎來上千名全國各地的越野跑愛好者
天生三橋是武隆最著名的景觀之一
分別由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組成
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
這裡也是每一屆武隆越野賽的必經之地
在跨越了半個中國距離之外的新疆烏恰縣
有一座和天生橋極為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拱門橋
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中國國家地理》
探索武隆天生三橋與新疆烏恰天門之間的
異曲同工和大不相同
「
西南地區的天生橋
西北地區的石拱門
為何相似的景觀叫法不同?
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又有什麼差異呢?
」
天生橋
重慶武隆的天龍橋,攝影/冉玉傑
天生三橋成因,繪圖/李晉
從重慶武隆縣城出發,沿烏江右岸的支流羊水河上行約30公里,即可見到世界級的喀斯特奇觀——天生三橋。
天生三橋是武隆標誌性的喀斯特景觀,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一統志》中就有相關的記載。羊水河在天生三橋上游潛入地下變成伏流,隨著地殼抬升,地下水位逐漸下降,潛流洞穴不斷擴大,形成深切的峽谷狀洞穴通道。洞穴的頂部不斷坍塌,貫穿地表的部分形成峽谷和天坑,殘留的洞穴頂板則成為天生橋的橋面。
世界上的天生橋很多,但並非都是喀斯特作用形成,如美國猶他州的砂岩天生橋(Natural Bridge National Monument),我國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變質天生橋等等。
石拱門
攝影/趙磊
新疆烏恰縣的東南方向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天然的石拱門,稱為烏恰天門;也有人稱之為阿圖什天門,因為這個天然石拱門所在的大山位於烏恰縣和阿圖什市的交界處;還有人稱之為希普頓石拱門,因為1947年,英國探險家艾瑞克·希普頓發現了它。
區別
180度環拍的重慶武隆青龍橋,攝影/冉玉傑
就形態而言,拱門與天生橋很相像,那麼為什麼不稱呼烏恰天門為天生橋呢?
專家們是這樣把二者相區別的:天生橋是由於流水的侵蝕和溶蝕造成的,而天然拱門的形成則是由於其他原因,如風化、風蝕等作用。因此天生橋似乎應該出現在降水量大的濕潤地區,拱門則出現在降水量小的乾旱地區。
內容來自《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01月
撰文/蕭春雷 攝影/胡勇?李偉?等
責任編輯/高新宇 圖片編輯/孫毅博 王彤
內容來自《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04月
撰文/單之薔
責任編輯/李歐
TAG:X-Tr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