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H媽有話說:

姐妹們節日快樂!

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除了身為一個女人的洋洋自得,多少有一點小尷尬。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開始刻意迴避「婦女」兩個字,3月8日,不再是婦女節,漸漸成了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了。

可比起這些洋氣的名詞,我更喜歡「婦女」一詞。不像「女生」,充滿了青春誘惑,也沒有「女神」那麼高高在上。

「婦女」這個看著土土的詞語,讓人倍感親切,因為它不卑不亢、不神話也不弱化女性,真實可愛地展示出女性的魅力:獨立自信,而又真實真誠。

話說,2018年婦女節,我收到最好的禮物就是丁老師的供稿。

前段時間,她冒著嚴寒前往全球教育排名第一的芬蘭,考察了無數學校。她用自己的文章,記錄下了芬蘭教育真正的面貌。

而我也從她的文章中看到,最好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好好看這篇文章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回國的這一天,杭州的溫度到了攝氏30度,盆友圈裡看到一夜之間似乎所有的春花都開了。

芬蘭的這一天,零下15度,從溫暖的室內到室外,寒風刺骨,冷意從每一個毛孔泛出。這一周,我在芬蘭,一個之前幾乎都沒怎麼聽過的國家,人口只有四分之一個上海的北歐小國,來觀察、來學習他們的學校和家庭教育。

很多時候,了解的越多,看上去似乎沒有讓我們更幸福,尤其在養孩子這件事上,看書越多的媽媽越焦慮。

我也不例外。

學過一些心理學讓我明白,當兒童進入學校,父母的作用開始日益消減,同伴、老師和學校整體的大環境,變成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部分。

把在我懷裡精心呵護的小女孩,交給學校的,我的內心從來不平靜,總是忍不住隱隱擔憂。那些分數、排名、奧數和興趣班,都讓我焦慮,但看上去,卻彷彿不得不去遵從。

真的是這樣嗎?

在這世界的另外一極,是否存在不一樣的學校?不一樣的教育呢?我並沒有答案。

偶然的機會,看到世界經合組織(OECD)每三年發布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結果,也即PISA。在教育界,這個評估預言學校教育的水準和層次。

自2000年以來,在對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歲學生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能力的評估中,芬蘭屢次名列前茅。

北歐小國,卻摘下世界教育超級大國的桂冠。

我開始好奇了。芬蘭?

這個平時都不太聽到的彈丸小國居然是世界教育第一?不是美帝和奧數滿地的中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一定有九陰真經!

好奇,世界第一的教育長什麼樣子,好奇,到底,我們,跟他們,有什麼不同。恰好看到一諾的盆友圈,於是我說,我要去看看。

學打毛衣的芬蘭學校

取經人滿懷好奇,但行程一再讓我感到驚奇。在赫爾辛基當地的小學聽課,一共四節,分別是:打毛衣課、煮飯課、木工課和體育課。

手工教室里,放著好幾排機器,還蓋著罩子。打開一看,居然是電動縫紉機!

還沒等我反應過來,老師帶著學生魚貫而入,開始上課,拿出來的是毛線、針和各種布料。一個班的孩子都在學打毛衣!

一個滿頭金髮的帥小伙,用起縫紉機來,讓我看到了石庫門老太太的風采。長睫毛的小姑娘,打起毛衣來一板一眼。

沒有九陰真經也就算了,這都亂七八糟學的什麼?

有問題就要問,「這些三年級的孩子,平時都上這些課嗎?」居然不學奧數?整這些沒用的幹嘛?

芬蘭人給我的答案是,如何縫製衣物、如何烹飪,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可以生存於世,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我們首先要能照顧自己。教育的目的,首先要讓孩子們具備生存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能感受到因為自主而產生的自我控制感,這樣的課程非常重要,會很大程度提高孩子其他學習的能力和效果。」。

我被鎮住了。

心理學中,把兒童最重要的心理發育過程,稱為鐵三角,分別稱為安全、自主和勝任。勝任就是孩子覺得我可以處理任何困難和問題的能力,它的確來自於自主。

而兒童自主感產生的最重要方式,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自主。

我們很多家長,經常在抱怨孩子沒有學習自主性,其實,沒有生活自主性的孩子,很難建立學習自主性。

換句話說,只有在生活中我能搞定自己,孩子才能產生堅定的在學習中「這是我自己的學習,我自己能搞定」的堅定信念。

這樣的理念,在專業的我看來並不新奇。但是一個普通的課任老師,關於兒童能力和心理的把握,卻讓我驚奇。

「你們是如何成為老師的?」我開始提問。

「我們要接受5年的本科學習,並且從第一年開始在各個學校實習,去解決現實問題。」

「成為教師的過程漫長,要接受很嚴格的考試,但是一旦通過,我們就擁有很大自主權。」

「當老師,在芬蘭社會,是一個很受人尊重的職業。」

「我們只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進行,很多教學任務,我們可以自行決定。」

——「自行決定?你們會被評估和檢查嗎?」我問到。

「基本上沒有,我們教育的基礎是信任。就像我們信任孩子們一樣啊!」

信任?

來自泱泱大國的我,不好意思告訴一臉理所當然看著我的金髮美女老師。不,我們早就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孩子。

我一門心思,都想問的是,「你們怎麼考核老師?怎麼考核孩子,保證他們有好成績?」

可是,他們告訴我,不用考核。

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教育系統?

也許這是一個特例。

不信邪的我,逮著機會就去求證。行程中很重要的一站,是芬蘭教育評估中心,這是芬蘭國內最大的教育評估中心之一。

它負責首都赫爾辛基當地以及周邊很多學校教學成果的評估和學生的評估。你們說不考核,還不是照樣要評估?哼!

結果,評估中心的專家一放PPT,就讓我五體投地。「信任和平等是教育的核心。」

「我們不評估我們的老師教學是否OK,信任才是教育的基礎。老師們需要每天去自我評估自己的教學。」

「我們信任他們5年的專業學習。我們的老師,擁有碩士學歷。老師們很清楚該如何進行教學。」

「同樣的,在孩子們9年級(初三)之前,也不評估我們的孩子,沒有考試。因為我們覺得最有效的評估方式是孩子們自己對於學習的反思和對自己的自省。」

做為一個被評價了一輩子的中國孩子,我徹底風中凌亂了。

跟在芬蘭當地留學的妹子聊天,她說初到芬蘭,最痛苦就是這種芬蘭式的Assessment (評估),這種評估只要求每個人,學生和老師,去Reflexion,也就是自我反省,老師和學生對於自己每日教學的反省、思考和總結。

接下里是體育課。

引起我興趣的,是一個拄著雙拐的小姑娘。跟所有在外面零下二十度瘋跑的孩子不同,她拄著拐杖一直不停的在室內溜達, 「你怎麼了?受傷了嗎?」

「我不小心摔傷了腿。」姑娘笑起來,有著北歐人特有的靦腆。

小姑娘面對所有在外面玩耍的同學,沒有嫉妒、沒有哭鬧,枯燥的圍著教室的書櫃,拄著雙拐練習走路,一遍又一遍。沒有人督促,沒有人幫忙。

我忽然意識到,她是為了自己早日康復,在自我練習,如此枯燥,一遍又一遍,如此自覺,沒有任何人監督。卻又如此平靜,面對一教室在室外瘋跑的孩子,專註作者自己的事。

「你幾年級了?」

「我一年級。」

我的孩子呢?你們的呢? 家裡那個三年級的孩子,知道怎麼洗自己的衣服嗎?能幫你做飯了嗎?你不在家,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嗎?

芬蘭人在教什麼?

面對這樣讓我凌亂的教育者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有很長時間,我都感覺自己處在震驚中。

繼續走訪,聽學者說芬蘭的教育,看市政府的官員的PPT,聽來自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的校長,告訴我們,他們的工作。我忽然發現,正如芬蘭老師自己所說,他們在教的,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學習的能力。

早在1998年,芬蘭的《義務教育法》就通過立法形式要求學校教授兒童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法。

「未來的世界如何,無法預知。現在看起來重要的科目,也許都會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我們要我們的孩子,掌握持續終身自我學習的能力!」

「未來是我們無法預期的,唯有持續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掃除自己學習的障礙,用盡一切方法讓孩子們可以自主學習、終身學習。」

在一周的芬蘭行中,這樣的話,不停的從各種教育工作者口中聽到。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在面向未來。

也許沒有一個族群,像華人一樣重視教育。

但是無論香港、台灣還是大陸的教育,總給人一種教育的擰巴感。我們學音樂,目的是考級;我們學英語,目的是雅思,我們學奧數,目的是民辦初中。

我們有明確的目的,我們不計一切、卧薪嘗膽也要達到我們追求的結果。

我們也許成功了,但是我們慶祝的方式是燒去自己所有的高中課本;我們在進入理想的大學之後一下子不知道該幹嘛。

我們在離開學校之後基本不會學習,我們不敢思考、不敢提問,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讓自己厭惡學習。這是一種怎樣的錯誤啊?

在對結果的追隨中,教育這個過程,開始失真。

失真的重要表現就是,我們無法體會到由於學習和教育,帶給自己的快樂。我們眼前,只有一個個學習任務、考級任務、奧數任務、英語任務,等等等等。

什麼是學習?

現在的我們,還在學習嗎?芬蘭人認為,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幫助孩子去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老師、學校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會生活、終身學習的人。

獨立,意味著有獨立的思想。

會生活,意味著能夠照顧自己的方方面面。

會學習,意味著無論未來發生什麼,都能去開放和習得,意味著學習帶來的樂趣和成就,反過來促使我們繼續去學習。

學習,本來就是一輩子的事。

拿著無數本證書的我們,對學習,有愛嗎?在離開學校很多年之後,你,案頭還有書本嗎?

好教育的終極奧義

通行的每個人都在探索什麼是好的教育,都想了解世界最好教育的終極奧義。

團友們有芬蘭當地的資深教育人士,有留學生,還有國內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還有我這樣搞了很多年家庭教育的專業人士。

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答案,等一本世界第一教育的九陰真經。但是,彷彿始終沒有得到預期的那個答案。

最後的最後我才發現,芬蘭人早就給我我們答案。下面這些話,出現在給我們講課的老師的PPT中,參觀的小學教室里,和孩子們的課本上。

教育是關於改變,改變這件事,不能看成一個任務。改變,是一個過程。

外源性的獎勵的確能在短時間內讓兒童去學習,但是作為一個終身需要學習的人,只有保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才是未來不被淘汰的人才。

我們所有的教育,都旨在幫助兒童去建立這種終身學習的能力,教育面向未來,就是讓兒童無論未來面對AR、AI,都能開源學習,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Hope is the only thing stronger than fear.

芬蘭的教育好嗎?

芬蘭人一定會說,這不重要。我卻越來越覺得,這就是教育,本來,應該有的樣子。

-NEVER END-

關於 「芬蘭教育」,你有什麼想說的

點擊頁面右下角的 「寫留言

告訴我們吧!

做父母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

HeyMom,讓養育更輕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eyMom養育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為什麼「培養自控力是個偽命題」?

TAG:HeyMom養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