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海軍的雷神之錘:圖爾庫海事博物館裡的岸防戰列艦模型
Nuoli級炮艇,共建造了13艘,舷號43是最後一艘。
Nuoli級炮艇,共建造了13艘,舷號43是最後一艘。該級艇由Laivateollisuus公司圖爾庫船廠建造,1961年建造完畢,1979年進行過一次升級,84年退役。
該艇長22米,寬6米,吃水1.5米,排水量不詳,使用3具T-55坦克的水冷式12缸柴油發動機,最大航速45節,巡航速度25節,武器為艦艏的20mm麥德森機關炮和艦艉的博福斯40mm炮。由於戰後芬蘭被禁止擁有魚雷艇,Nuoli級其實為突破條約埋下伏筆,她可以很快改裝為魚雷艇。
型號不詳的炮艇,可能為戰後第一代產品,主武器像是兩座博福斯炮。
懷疑是Viena級炮艇的線圖。
1號炮艇,也叫katanpaa號,無詳細資料。
c級魚雷艇c4號(前),有可能和s級一樣,為19世紀末俄國產品,指揮塔和艉樓都有古韻十足的主羅經。
後面那艘是芬蘭海軍第一艘炮艇克拉斯·霍恩號,同時在20世紀30年代也曾是芬蘭最早潛艇編隊的成員。
另外這種直線甚至略微外傾的船艏有什麼作用?撞角殘餘?
這張聚焦的是c4號後方的克拉斯·霍恩號炮艇。
該艇是1892年普魯士為黑山國王尼古拉一世建造的,其破產後被俄國購買,並成為沙皇快艇編隊的旗艦,1918年俄國革命後被芬蘭海軍接管,並被重新命名為克拉斯·霍恩(Klas Horn)。得到該艦之初,芬蘭海軍是想將其改裝為佈雷艦,但在20年代的改造後她被作為一艘炮艇,30年代,日漸老舊的克拉斯·霍恩號結束了服役,轉而用作海上測量母船。但根據另外的資料,她實際上可能是作為潛艇母船加入了芬蘭最早的潛艇編隊。
該艇長57.2米,寬7米,吃水3.1米,排水量420噸,航速19節,蒸汽動力。
武器方面,芬蘭人接手後最初為其配備了為兩門102mm 法國加奈特炮,對這艘船來說可謂小船扛大炮,以至於航行時必須將火炮用繩纜固定以免影響船身穩定,即便如此,其適航性仍然不佳,因此後期可能換成了75mm炮,另裝50枚水雷。
該艦沒有參加過戰鬥,57年後作為浮動酒店和餐廳存在,直到最後被廢棄。
1919年的艦船識別圖冊,含s級和c級魚雷艇。
Vainamoinen級岸防艦
芬蘭海軍史上最大的戰艦,芬蘭人的雷神之錘。關於該級艦的資料,實為冷門中的熱門,網路資料和《戰爭史研究》都有專文說明,我在此就不再贅述,僅作基本介紹。
該級是芬蘭人根據「岸防戰列艦」理論衍生的一個艦種,瑞典建造了「瑞典」級岸防戰列艦後,芬蘭決定效仿瑞典建造本國的岸防艦。經過比選,芬蘭選中了I.V.S公司(實為德國克虜伯公司在荷蘭的秘密子公司)方案,交由圖爾庫Crichton-Vulcan實施。
該級共建兩艘,分別為Vainamoinen號和Ilmarinen號,均是以芬蘭神話人物命名,足見芬蘭海軍對其寄予的厚望,兩艦參加過從冬季戰爭直到二戰,這裡就不多講了。
排水量3900噸,長93米,寬16.9米,吃水5米,4具克虜伯引擎雙軸推,總功率3500kW,航速14.5節,續航力700海里。
Vainamoinen級武備為:兩座雙聯博福斯254mm(10吋)炮作主炮,4座雙聯博福斯105炮作副炮,4門40mm維克斯高炮,2門麥德森20mm炮;41年改裝時將40倍口徑的維克斯高炮換成了56倍口徑的博福斯炮,麥德森炮增加到4門。(Ilmarinen號同年觸雷,活過大戰的Vainamoinen號在44年將麥德森炮進一步增加到8門,已經是一副負隅死守的態勢了。)
裝甲方面,按網上數據,舷側裝甲帶50-55 mm,甲板20 mm,炮塔100 mm,司令塔120 mm。
由於其裝甲不算厚重,加之吃水淺重心偏高導致遠洋適航性差
由於其裝甲不算厚重,加之吃水淺重心偏高導致遠洋適航性差(我倒覺得這就是適應芬蘭群島狹窄複雜航道的結果,用作岸防艦其適航性也夠),基本不進行遠洋作戰,而是扼守芬蘭灣。同時從側視圖可以看到她的另一個特點——破冰艏,此處鋼板厚度為20mm,甚至超過一般破冰船,加上其排水量,Vainamoinen級應該擁有非常不錯的破冰性能。由此看來,設計戰艦時考慮破冰能力也是芬蘭海軍的傳統吧。
※面對空中炮艇威脅:為啥沒有一種「擴展」攜帶型防空導彈?
※多虧有豹II坦克當肉盾!揭秘敘利亞戰局裡的土耳其裝甲車
TAG:築壘地域 |